-
杨晦 编辑
杨晦(1899.3.25~1983.5.14)原名兴栋,后改名晦,字慧修。笔名丫、楣、寿山。辽宁辽阳人。中国共产党员。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是最先冲入并火烧赵家楼的几个学生之一。1952年—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中文名:杨晦
别名:原名兴栋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99年03月25日
逝世日期:1983年05月14日
职业:作家、文艺理论家
主要成就:文学团体“沉钟社”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
出生地:辽宁沈阳
生平简介
杨晦早年照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为火烧赵家楼领导者之一。1920年毕业,任奉天(辽宁)沈阳第一师范学校哲学教员数月。1921年任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哲学教员,数月后辞职返京,因为痛感社会黑暗,改名杨晦,后任河北定县第九中学国文教员。1923年任厦门集美学校国文教员,暑假辞职赴京,同年秋任北京孔德学校国文教员,结识新文学团体“浅草社”成员冯至等,在《浅草季刊》上发表作品。
1924年任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文学专修科教员,创作诗剧《屈原》。1925年与冯至、陈炜谟等人成立“沉钟社”,编辑出版《沉钟》周刊。1926年《沉钟》周刊停刊,同年编辑《沉钟》半月刊。在“沉钟社”的八、九年期间,主要从事翻译和剧本创作,先后在北京、汶南、天津、青岛等地的大、中学校任教。1934年春由北平前往上海,1936年6月,与鲁迅、茅盾、巴金等在《作家》月刊上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暑假前,任上海同济大学附设高级中学历史教员。
左起端木、杨晦、张迂珍、臧克家黄药眠
1948年11月,经党组织安排拟从香港转道解放区,因故滞留香港数月,1949年至北平,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称“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同年秋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直至去世。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曾兼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曾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作协”二届理事等职。文革期间遭到迫害。晚年任北京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补选为“作协”三届理事。因受眼疾干扰,未能完成设想中的《中国文艺思想史》和《元曲论》两部著作。
文学成就
《杨晦文选》
所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谁的罪》《来客》《笑的泪》《楚灵王》《屈原》《除夕》《庆满月》《苦泪树》等;译著有:罗曼·罗兰的《悲多汶传》、莎士比亚的《雅典人台满》、希腊悲剧《被幽囚的普罗密修士》、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爱伦坡的长诗《乌鸦》《钟》等,另译有《莫里哀戏剧十五种》,不幸毁于抗日战火;著有文艺评论集《文艺与社会》,以及《罗曼·罗兰的道路》等文学评论文章。有《杨晦文学论集》《杨晦选集》。
不平
杨晦晚年照
杨晦身材瘦小,为人沉默,倡导“语言和文学有机联系”。1957年党的整风运动,号召大家大鸣大放,要大家给党的工作和党的领导提意见。在这种形势下不少同学也想给杨先生提意见。有学生画了一张漫画张贴在系办公室走廊进行嘲笑:一个瘦骨伶仃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青年学生、背上压着高高的两大摞书。一摞书写上语言,另一摞是文学。在两摞书中间是一只大公鸡。一只鸡爪踩在“语言”上,另一只爪踏在“文学”上,公鸡仰着头张嘴大叫:“语言和文学有‘鸡’联系。”
1955年秋初,北大中文系迎接新生入学的大会上,杨晦发表言辞:“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想当作家的不要到这里来……”此言一出,颇受争议。
文革开批斗会批判杨晦是修正主义时,他用德文版、英文版、俄文版和中文版的马恩全集与红卫兵辩论,自己并未修正,符合德文版原意,反而是中文版从俄文版转译,而俄文版有问题。当学生们叫了一通“打倒杨晦”的口号后,要把他轰出去,可是他竟舍不得离开,一边被拖着,一边口里叫着:“年轻人,我是爱你们的呀!”大炼钢铁时,学生曾到他家拆掉了壁炉里的钢条。
品质
当姚文元、李××受到最高领导垂青而走红时,杨晦却蔑视他们,直言不讳地宣称:“北大中文系绝不培养姚文元、李××这种靠打棍子起家的人!”说这种话,这在当时是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勇气的。大跃进时,北大中文系55级同学在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基础上,集体编写了一部《中国文学史》。一时间,报刊一片颂声,轰动全国,被奉为革命新生事物的典型。中央领导又是接见,又是嘉奖。于是,不少同学也就傲气十足,不可一世。而杨晦这时却尖锐地指出学生的学风不正,说:“这样下去,要害了你们自己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