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姬传 编辑
许姬传(1900年-1990.9.12),男,字闻武,号思潜,原籍浙江省海宁县长安镇人,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幼受家 庭熏陶,8岁随外祖父徐致靖读书,讲授经史诗文以外,还教弈棋、吹笛、唱昆曲、读小说。1919年到天津,在直隶省银行当文书。对京剧发生浓厚兴趣,经常向京胡圣手陈彦衡学习谭(鑫培)派声腔,并结交京剧界人士王瑶卿、杨宝忠、言菊朋等。长期任中国剧协和梅兰芳剧团秘书。并致力于文物鉴赏和收藏,工书法,亦擅楹联。中国当代业余曲家,著名梅派艺术研究家,戏曲评论家。
中文名:许姬传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00年
逝世日期:1990年9月2日
职业:戏剧家,京剧史论家
主要成就:长期任中国剧协和梅兰芳剧团秘书著名梅派艺术研究家,戏曲评论家
出生地:江苏省苏州
代表作品:《忆艺术大师梅兰芳》,《许姬传艺坛漫录》
1908年因父许省诗(冠英)赴淮安腐安东知县任。乃随祖父许溎祥(子颂,晚号狷叟)居杭州;在杭州从外祖父徐子静(致靖)读书、习昆曲,初唱老生外,又唱官生,唱法宗叶怀庭一派,讲求四声和用气,得授《弹词》、《酒楼》、《别母乱箭》等几十出戏,尤以《弹词》唱口得徐之精髓,兼擅吹曲笛,1916年冬在杭州初识梅兰芳,得观摩其剧,有昆曲《佳期拷红》等。1920年赴天津任职直隶省银行文书科,居河北区三戒里,以近邻得识著名曲家恽兰荪(擅歌《弹词》,有“恽弹词”绰号)请益度曲之道。1922年至1925年间曾兼职于上海,在会乐里等处曲会,每歌《弹词》、《惊变》等,与吴昌硕、刘翰怡、周梦坡等相唱和。在天津时,堂兄许伯明介绍程砚秋来与研讨昆曲《思凡》,为程拍曲并撅笛吊嗓。居津十年间,曾于直隶财政厅秘书任中,得识著名谭鑫培唱腔研究家陈彦衡,陈为吊嗓并指导研习谭派皮黄唱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移家上海后,复与陈彦衡相往还,1931年5月协助陈彦衡出版工尺谱《燕台菊萃第一辑·四郎探母》一书,并曾在沪彩串皮黄剧目《空城计》、《捉放曹》、《探母坐宫》、《御碑亭》等,恪守老谭唱念规范。又爱好书画收藏,结识书画收藏家吴湖帆等。1931年起与梅兰芳合作,主要为梅担负文墨事宜。1950年9月随梅兰芳第二次北上,演出于天津时,开始为梅记录整理《舞台生活四十年》,考订精详,先后结为三集陆续出版,影响颇大。后随梅兰芳一家定居北京护国寺街,以梅兰芳秘书任职于中国戏曲研究院,又为梅记录整理《我的电影生活》、《东游记》、《梅兰芳文集》等著作出版,其中包含大量梅兰芳昆曲艺术的内容。1952年曾随梅兰芳赴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会议,归途到莫斯科、列宁格勒演出,其中昆曲《思凡》一剧由许姬传掌握伴奏音带。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迁出梅宅,蜗居铁狮子胡同8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寓所与友人吴晓铃、叶仰曦、朱家溍、邹慧兰等曲集清唱,崇光起司笛;1978年美籍著名曲家项馨吾返国探亲来京时,许姬传联络北京曲家,在梅宅缀玉轩两度举行欢迎项馨吾曲叙,席间项亲为其撅笛唱《弹词》一枝花、货郎儿等曲。曾为梅兰芳孙女梅卫红习舞而创作散曲《春农曲》,由叶仰曦谱曲、邹慧兰编舞排练。北京昆曲研习社创办后,曾被聘为该社联合社员,参加该社活动;1979年该社恢复活动后成为正式社员。所著《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1983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又与其弟许源来合著《忆艺术大师梅兰芳》1986年在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残年耳失聪而笔耕仍不辍,1990年9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遗著《许姬传艺坛漫录》1994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内有关于昆曲艺术的论述多篇。
许姬传《舞台生活四十年》
许姬传《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发展道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与梅兰芳和梅的全家始终保持着亲如一家的友好关系,成为艺坛一大佳话。1916年11月下旬,堂兄许伯明专程护送梅兰芳来杭州演出,他答应带许姬传等到后台去看梅兰芳。那一晚梅兰芳演的是昆曲《佳期·拷红》。戏毕,许伯明带他们同到化妆室见梅兰芳,向梅兰芳介绍说:“这是我的堂弟:姬传、伯遒、源来,他们都会唱昆曲,吹笛子。”梅兰芳和他们一一握手,含笑说:“昆曲出在南方,你们听哪句腔唱得不准、哪个字念得不合适,请你们告诉我。”梅兰芳谦逊的态度,给许姬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后对源来弟说:“名满南北的梅兰芳,却没有好角习气,对我们几个小孩还那么谦虚,真了不起。”
20世纪20年代末,梅兰芳率团到天津演出,恰逢军阀混战,铁路中断,梅兰芳和姜妙香、姚玉芙、王少卿等被阻天津,住息游别墅达10余日。当地名流陈宜荪夫妇每日约请梅兰芳到寓所便饭,许姬传、许源来兄弟列席作陪。这是许姬传和梅兰芳的第二次见面。30年代初梅兰芳为避日伪凌辱,举家南迁上海,许姬传也恰好自天津到沪定居,许、梅又得以在上海碰头。梅兰芳常托许姬传找俞振飞为自己拍曲,找许伯遒吹笛伴奏,许、梅关系进一步密切。当梅兰芳欲觅一位文笔娴熟且深谙戏曲艺术的秘书时,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许姬传。梅兰芳于是找到许的母亲,恳陈来意。母亲一锤定音,由此开始了许姬传与梅兰芳长达数十年的合作。作为秘书,许姬传委实是最合适的人选了,以后的历史证明,许姬传也确实不负梅兰芳的知遇之恩。执笔编写剧本,斟酌推敲唱腔,代梅出访会友,随同出国访问,可以说全身心地扑在了梅兰芳的艺术事业上。首先为梅兰芳创编了鼓舞民众奋起抗战的《抗金兵》、《生死恨》两剧,演遍大江南北,震慑了日伪政府。自此两人形影不离,情同手足。后梅兰芳蛰居香港,蓄须明志,两人仍鸿雁传书,互诉衷肠。抗战胜利后,友情更深。特别是解放以后,无论梅兰芳到外地演出或调查研究、搞学术交流,许姬传始终追随左右。不但为梅兰芳执笔写了《舞台生活四十年》、《东游记》、《我的电影生活》等书,而且自己也撰写了《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许姬传艺坛漫录》等精心之作,倾其全力介绍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和梅派艺术的特点、精华,成为梅派艺术的主要阐述者。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
值得一提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的写作,是20世纪50年代初应上海《文汇报》之约,由梅兰芳口述、许姬传执笔所写的中国第一部演员自传体著作。当时梅剧团由上海到天津演出,住在顺德饭店后三楼的一角。利用中午吃饭时晚上临睡前的空隙,梅兰芳与许姬传做两小时以上的谈话。由许姬传速记下来,第2天清晨整理成稿寄给在上海的许源来,经许源来润色修改并配合插图照片后,送交《文汇报》发刊。1950年10月16日开始在报上连载,共连载了190期,第一、二集分别于1952年、1954年出版。第三集因梅兰芳工作繁忙,直到1958年《戏剧报》约稿,才又正式提上日程。第三集按预定的提纲,涉及到更多的梨园旧事,采访和搜集资料的工作量大,困难颇多。梅兰芳看到许姬传有点踌躇,便开玩笑地说:“事情总是开头难,但慢慢就苦尽甘来,乐在其中。我是望七之年,你已花甲一周,照这个提纲写是很辛苦,我们要抖擞精神,紧锣密鼓地干。”一席话鼓起了许姬传的干劲。为写好其中余叔岩这一章,先后访问了老艺人、老朋友、余门弟子、与余合作过的演员、乐队等50余人,除了向朋友借阅资料,还在图书馆摘抄了不少报刊资料。不久梅兰芳病逝,许姬传根据遗言,继续考订修改补充,成稿后在香港《文汇报》发表。《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出版,对编写中国戏曲历史的一大贡献,赢得了一致的好评,成为传世之作。作为执笔者,许姬传不辞辛劳,一丝不苟,实功不可没。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
作者名称 许姬传
作品时间2007-1-1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是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许姬传。
忆艺术大师梅兰芳
作者名称 许姬传
作品时间2015-12-10
《忆艺术大师梅兰芳》是一本2015年12月10日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许姬传、许源来。
许姬传艺坛漫录
作者名称 许姬传
作品时间1994-3-1
《许姬传艺坛漫录》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编著的实体书。主要讲述许姬传的主要事迹。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