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路梆子 编辑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当地扎根后,逐渐形成北路梆子。其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州梆子相近,但普调更高亢。后来又受了河北梆子一些影响, 特别注重唱功,创造了很多花腔。
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20。
中文名:北路梆子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20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山西省忻州市
北路梆子演出图
北路梆子,与蒲州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清代以迄民国,外地人或泛称“山西梆子”,或专称“代州梆子”,或与秦腔、蒲剧等统称为“西曲”、“西调”“西部”或“山陕梆子”;当地人则只称“大戏”或“梆子腔”,偶有叫“秧歌”者,如河北怀来、涿鹿一带。解放后定名为“北路梆子”,今又名“雁剧”。
演出图
唱腔
演出图
北路梆子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有慢板、夹板、二性、垛板、流水板、三性板、倒板、滚白、介板、花腔等的分别。传统伴奏乐器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由梆胡、二弦、三弦、四弦、笙、笛、唢呐等组成,武场乐器由板鼓、马锣、铙钹、手锣、梆子、战鼓、堂鼓、碰铃、小音锣等组成。北路梆子的唱腔深受蒲州梆子的影响,具有高亢激越、淋漓酣畅、稳健粗犷的特点,同时又结合当地的民歌小调,形成“咳咳腔”等自成一体的唱法,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质朴淳厚、豪爽大方的性格。
曲牌
北路梆子的曲牌,来源颇杂:就其曲名看,有来自南、北曲者,有来自庙堂音乐者,也有来自民间吹打乐以至民间小曲者;还有两首“老勾腔”,又可能是清初山西勾腔遗响。曲牌用场不同风格各异,均归“丝弦曲牌”与“唢呐曲牌”两类。
锣鼓经
演出图
北路梆子的锣鼓经,俗称锣鼓点。其基础是山陕梆子的传统锣鼓经,更多的则是北路梆子艺人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发展创造和灵活组合的复合锣鼓点或成套锣鼓经。也有一些是从兄弟剧种吸收移植过来的,如【垛头】、【叫头】之类。锣鼓经分为“大家俱”“小家俱”和“勾锣家俱”三类。
演唱
北路梆子的演唱,早期大都是真假嗓结合使用。真嗓俗称“本音”,假嗓俗称“背股音”,只有个别嗓音特别好的演员才能用真嗓演唱(如须生焦生玉、李万林、花脸李存富等)。清同治以前无“坤角",女性角色亦由男演员扮演(称“男旦”),为追求女性色彩,连念白都真假嗓并用。民国之后,女演员渐多,甚至已出现“女扮男妆”现象,她们全用真嗓演唱,男演员则仍多真假嗓并用。
北路梆子的传统剧目,现存抄本达400多个。如《血手印》、《火焰驹》《一捧雪》、《李三娘》等。“三国戏”、“水浒戏”、“列国戏”、“隋唐戏”、“西游戏”等,如《八义图》、《凤仪亭》、《春秋配》、《打金枝》、《古城会》、《未央宫》、《黄逼宫》、《武家坡》、《二堂舍子》、《王宝钏》、《金水桥》、《访白袍》、《劈殿》、《梵王宫》、《百花公主》、《九件衣》、《九龙峪》、《梅伯闯宫》、《宁武关》《文书记》、《穆柯寨》、《四郎探母》等。
传承价值
北路梆子在戏曲发展史和地方文化史的研究中,北路梆子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北路梆子对繁荣当地戏曲事业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它对板式唱腔的完备和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对梆子戏发展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传承现状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北路梆子和许多地方戏曲一样同时代拉开了距离,那种万人争睹的景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传承乏人、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北路梆子,这个古老的剧种正盼望着有关方面能对其加以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董存虎
李万林,男,汉族,1938年生,山西兴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忻州市申报。申报项目北路梆子。
翟效安,男,汉族,1943年生,山西代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忻州市申报。申报项目北路梆子。
杨仲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忻州市申报。申报项目北路梆子。
成凤英,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忻州市申报。申报项目北路梆子。
保护措施
2017年12月6日,北路梆子《王宝钏》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资助,从山西省各地剧团遴选的30多名学员进行为期40多天的专业培训,并聘请14位专家和表演艺术家授课。
2018年4月,忻州市文化局与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共同创办了北路梆子传习中心,确定每年培养20人。
2019年11月12日,北路梆子项目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忻州市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获得“北路梆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路梆子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忻州文化研究院(五台山研究院)。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