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休市 编辑
介休市,山西省辖县级市,由晋中市代管,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北侧。东经111°44′10″~112°10′14″、北纬36°50′01″~37°11′04″,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总面积744平方千米。 截至2023年末,介休市常住人口42.94万人。 截至2023年6月,介休市下辖5个街道、7个镇、2个乡, 市人民政府政府驻北关街道西大街139号。
介休因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休逝于此而得名。新石器时代,介休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代,始置界休县,属太原郡。北周,置介休郡。1992年2月,撤县设市,属晋中行署。 1999年9月,设立地级晋中市,县级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辖、地级晋中市代管。 介休市有“三贤故里”之称: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中国最大的纪念性人文节日——“寒食清明节”发源于介休。介休文旅资源丰富,有中国唯一的祆教代表实物祆神楼,有晋中首个国家5A级景区绵山风景区,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2023年,介休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2.8亿元,增长5.2%。
中文名:介休市
外文名:Jiexiu
别名:界休、介州、定阳
行政区划代码:140781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所属地区:山西省晋中市
地理位置:山西省中南部
面积:744 km²
下辖地区:5个街道、7个镇、2个乡
政府驻地:北关街道西大街139号
电话区号:0354
邮政编码:032000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人口数量:42.94 万(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绵山、介休后土庙、张壁古堡、祆神楼等
火车站:介休站、介休东站
车牌代码:晋K
地区生产总值:372.8 亿元(2023年)
新石器时代,介休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了。
春秋时代,晋鄂侯六年(前718年),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随(今介休城东)。晋文公、襄公时随地为大夫士会的食邑。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分境内的祁氏之田为7县,境内始置邬县,封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县治在今东湖龙乡邬城店村一带。
战国初,韩、赵、魏三家分晋,邬县属魏国,境西部置平周邑。
秦代,始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
西汉,属并州刺使部太原郡。平周邑改名为平周县,属西河郡。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平周县废置。
三国时,界休属并州西河郡,邬县属太原郡。
西晋,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邬县属太原国。永兴元年(304年),介休城为刘渊军攻破。此后,北方发生少数民族长期战乱,介休地域主属变换不定,县邑建置时有时无。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复置介休县,属吐京镇西河郡。太和十九年(495年),复置邬县,属并州太原郡。孝昌二年(526年),西河郡治被六镇起义军攻破,介休县治也被攻破侨置平阳郡界。永安年间(528~529年),介休县侨置汲郡界(今河南省卫辉市境),属司州五城郡。
东魏天平年间(534~537年),孝静帝派朔州军人驻介休城镇守,立为南朔州,但领军人,不领郡县。县境侨置定阳郡平昌县,寄驻介休30多年。北齐天保年间(550年),邬县废置。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属介休郡。
隋开皇初年,撤销介休郡,平昌县属西河郡。开皇十年(590年),县境西南析置灵石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属西河郡。义宁元年(618年),复置介休郡,县属介休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贞观元年(627年),撤销介州,县属河东道汾州。天宝元年(742年),属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属汾州。
五代时,介休县属太原府汾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属河东路汾州。熙宁五年(1072年),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孝义县。
金代,属河东北路汾州。
元代,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汾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山西布政使司汾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属山西布政使司汾州府。
清代,属山西省汾州府。
介休风貌
民国元年(1912年),属山西省。民国三年(1915年),属冀宁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山西省。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阎锡山统治的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设立介休统委会,寄驻孝义县农村,属孝义县统委会(相当于专署)。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成立介休抗日县政府,属山西省第四行政区。“十二月事变”后,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区路西办事处。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属太岳专署;5月,属太岳专署第三办事处;8月,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九专署。是年4月,铁路北地区与平遥、孝义、汾阳县汾河地区合并成立平介县,属晋绥边区吕梁行署七专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5月,铁路南地区与灵石县河东地区合并成立介灵联合县,初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九专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属太岳行署第一专署。6月,介灵分置,介休抗日政府隶属未变。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介休城解放后,属晋中区三专署。10月,平介县撤销,原介休铁北地区归回。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属太原市三专署。9月,属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8月,属榆次专署。
1958年11月,属晋中专署。
1968年9月,属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5月,属晋中行署。
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撒县设市,原介休县行政区域为介休市行政区城,仍属晋中行署。
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县级介休市改由山西省直辖、地级晋中市代管。
区划沿革
民国七年(1918年),改为区村制,全县分为4个区。日军侵占介休后,原4个区公所撤往抗日根据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底,介休抗日县政府将全县划分为8个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铁(路)北划归平介县,为该县的第四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铁(路)南地区和灵石县汾河东地区合并成立介灵联合县,划分为8个区,灵石境内4个区,介休境内4个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介灵联合县分置后,介休铁(路)南仍为4个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原铁北平介县四区归回,改为介休县第五区,新设城关区,全县6个区。
1950年,撤销第五区,所辖行政村乐善、桑柳树、孔家堡、中街、礼世、万户堡划给二区;宋脑、洪善、西段屯、宋安、上站、南桥头、马女、三道河、韩屯、梁吉、赵家堡、罗王庄、北张家庄划给三区;西刘屯、田村、旺村、师屯北、郭壁、钦屯、白岸、义棠、孙畅村、孙畅堡、小宋曲、白水、万安、东内封、东堡划给四区。三区所辖洪相、石屯、东刘屯划给二区。
1953年,实行区乡村制,初划为55个乡。1954年将河生乡改为河生和城南两个乡,全县共56个乡,乡下辖村。
1954年,撤销一、二、三区。城关区10街改为5街,设5个街人民政府。
1956年,撤销区级建置,扩大乡的区划。全县为21个乡,一个镇。
1958年9月,全县成立了5个人民公社,公社设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区,全县共设25个管理区。10月,介休、灵石、孝义3县合并为介休县,全县共19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介休5个、灵石6个、孝义8个),辖85个管理区。11月,公社名称以驻地取名。
1959年,公社逐渐缩小范围,全县增为23个人民公社,辖614个管理区。
1960年,改为21个人民公社,同时设8个街道管理区。
1961年2月1日,由111个管理区改建为261个生产大队,大队下设若干个生产队(也称小队)。4月,3县分置后,介休县留有8个人民公社,后改为16个人民公社。
1962年,为19个人民公社,224个生产大队,4个办事处(由6个街道管理区改)。
1964年,为20个人民公社,241个生产大队,4个办事处。
1965年,为1个镇(城关镇),19个人民公社。
1966年,为1个镇,20个人民公社,236个生产大队。
1971年,万户堡公社划入汾阳县,沁源县,王和、王陶、王凤3个公社划入介休。
介休市地图
1981年,全县共251个生产大队,751个生产队。
1984年4月1日,全县进行了县、乡(镇)两级选举,除城镇外,全县各公社均改为乡。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全部撤销,改为251个村民委员会。同年8月29日,又将张兰、义安、洪山、连福、义棠5个乡改为镇。
1985年冬,将城镇与城关乡合并为城关镇。
2000年3月,原有的5镇15乡撤并为7镇3乡。调整后,介休市辖5个街道、7个镇、3个乡。
2021年3月,三佳乡并入洪山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介休市下辖5个街道、7个镇、2个乡。 市人民政府政府驻北关街道西大街139号。
北关街道 | 西关街道 | 东南街道 | 西南街道 | 北坛街道 |
义安镇 | 张兰镇 | 连福镇 | 洪山镇 | 龙凤镇 |
绵山镇 | 义棠镇 | 城关乡 | 宋古乡 |
位置境域
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北侧。介于东经111°44′10″~112°10′14″,北纬36°50′01″~37°11′04″之间。北起义安镇任家堡村,南至绵山顶端艾蒿坡,西起义棠镇圪塔头村,东至张兰镇南窑头村。东北与平遥县、汾阳市接壤,西南与灵石县相连,东南与沁源县毗邻,西北与孝义市相望。东西宽39千米,南北长38千米,总面积744平方千米。
介休市
地形地貌
介休市地形地貌主要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山地分布于东南基岩山区,分为石灰岩高山区和砂页岩中高山区两个类型。主要山脉包括绵山、天峻山、馒头山、狐岐山,最高点为绵山艾蒿坡最高峰达2487米。丘陵分布于山区与平原之间,处于新构造运动升降的缓冲地带,呈洪积扇裙状地形。平原主要由洪积倾斜平原区和冲积平原区组成。
气候
介休市处于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干燥的大陆性气团控制之下,雨季时间较短,干燥期较长,一年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区域气候差异也明显。
介休市冬季受亚洲大陆冷高压影响,多风少雪,寒冷时间较长;春季风多雨少,空气干燥,气温回升快;夏季雨量集中,日照充足,气候炎热;秋季前期雨水较多,后期晴朗凉爽,冷空气活动频繁。
介休市全年日照时数年份均在200天以上,2500小时左右。丘陵山区少于平原,南部少于北部。据1954~1994年气象资料统计,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0.4℃,冬夏季气温变幅较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升高,由平川向丘陵山区降低。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77.2毫米,一般集中在7至9月。无霜期平均为175天,其分布趋势为平川丘陵长于南部山区。
水文
介休市境内地表水主要有:汾河、文峪河、磁窑河、龙凤河、樊王河、东涧河、西涧河、兴地河、洪山泉、槐柳泉、闷津泉、侯堡泉等。全市尚有侯堡泉等56个小泉。
汾河:由平遥县营里村进入介休市朱家堡,经张兰、北辛武、万户堡、义安、宋古、城关等乡镇,到义棠田村入灵石县境,在介休市境内流长33千米。
文峪河:源于交城、离石两县交界处的关帝山,在介休市罗王庄对岸入汾河。流域面积为1.876平方千米。
磁窑河:源于交城县磁窑沟,至介休市南桥头注入汾河。原系文峪河支流,在孝义入文峪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汾阳县武汉山为维护其私利,利用日伪力量,在介休市境内新挖一河,将磁窑河水改入。原磁窑河水源仅有磁窑沟、瓦窑沟洪水,经常干涸。1952年,清源县(现清徐县)白石河水入磁窑河,加之交城、文水境内的排退水全部注入,磁窑河的泄洪负担大大加重。
龙凤河:属介休市最大的一条洪水河,由沁源县境红崖沟、才子沟、后沟、铁水沟至古寨汇合后,经大栅流入绵山峡谷,再由介休市龙凤村南出山北流,经龙头、石河、下庄等村,然后在洪相村西汇入汾河。全长52千米,流域面积556平方千米(其中沁源县境内317.1平方千米)。
樊王河:属介休市第二大洪水河,由介休市樊王村东西两沟洪水汇合出山,流经连福、三佳、义安等乡镇,到洪相汇入龙凤河,后注入汾河。全长23.1千米,流域面积93.7平方千米。
东涧河:源于沁源县境王和岭,向北流经张家庄,又有水策凹及关子岭两沟汇入,在介休市西北里村进入平原后无固定沟道。长度为23千米,流域面积为53.2平方千米。
西涧河:源于靠龙庄,经赵家窑、南王里、东大期等村,由洪相村注入汾河,流域面积为60平方千米。
兴地河:源于沁源县境马跑泉,主流长14千米,兴地村以上流域面积为66平方千米。
洪山泉:于城东南狐歧山下,系断层作用奥陶系石灰岩和石灰二迭系砂页岩溶洞水受阻成泉。汇水系统面积500平方千米,露出高度海拔839米。
槐柳泉:拔高度为783米。
闷津泉:位于柳沟村沟内,共有小泉12处。
土地资源
介休市总耕地面积为51.29万亩,园地有1.12万亩,林地有21.280万亩,草地有0.144万亩,水域有3.81万亩,城区居民点用地有6.288万亩,道路交通用地有2.511万亩,工矿企业用地有1.398万亩,未利用土地有23.54万亩。
生物资源
植物
介休市境内常见乔木有油松、落叶松、侧柏、白皮松、黄榆桦、杨等。常见灌木为黄刺玫、酸刺、虎榛子、柳桃木、枸杞子等。除此之处,有野生树种面积16.32万亩,主要有:猕猴桃、沙棘、山楂、山定子、梨属树种、榛、山葡萄、山杏、山桃、毛樱桃、酸枣、槽子、野核桃等。在野生树种中,尚有臭柳、鬼葡萄、茹茹、圪江、牛筋、马茹、采树、山黑豆、山刺玫、毛莓等树种。牧草主要草种有羊草、苔草、黄背草、野菊、隐子草、蚊子草等。药材主要种类有有菖蒲、猪苓、党参、血丹参、金银花、淫羊藿等。
动物
介休市境内野生动物中哺乳类主要有山猪、山羊、豺、狼、豹、狐等。鸟类主要有喜鹊、乌鸦、猫头鹰、鹰、鹞、燕等。爬虫类主要有蛇、蝎、蜥蜴、乌龟、守宫、蚂蚁、蜂等。两栖类主要有青蛙、蟾蜍。鳞介类主要有草鱼、鲤鱼、白鲢、花鲢。
矿产资源
介休市矿产资源丰富,矿物资源可分为金属矿与非金属矿。其中非金属矿包括煤、粘土、陶瓷粘土(黑碱、紫木节)、石膏、石英砂岩矿、紫砂矿、方解石矿、蛭石矿、石灰岩矿等,其中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分布范围达532.96平方千米,总储藏量为62.25亿吨。龙凤河以西属霍西煤田,面积160平方千米,储量15.6亿吨。全市可采贮量32亿吨,煤质以主焦煤、肥煤和瘦煤为主。金属矿资源包括铝钒土、硫铁矿、铁矿,铝钒土分布于樊王乡南坡村、木壁、赵家庄村及板峪乡南岭村。面积1.46平方千米,储量700万吨。硫铁矿分布于板峪乡南窑头、泉泉两村区域内,面积0.6平方千米,储量50万吨。铁矿主要分布于龙凤、洪山、樊王、板峪等四个乡镇区域内,面积4平方千米,矿质品位在25~30%之间,系窝状矿床,储量200万吨。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介休市人口数量为432095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06517人相比,十年间增加了25578人,增长6.29%,年平均增长率0.61%。
截至2022年末,介休市常住人口431973人,比上年末增加74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5210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8.3%,比上年末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702人,人口出生率8.58‰;死亡人口3188人,死亡率7.39‰;自然增长率1.19‰。
截至2023年末,介休市常住人口42.94万人。
综述
生产总值
2023年,介休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2.8亿元,比上年增长5.2%。
2022年,介休市地区生产总值385.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5.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1.8%;第二产业增加值280.1亿元,增长6.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72.6%;第三产业增加值98.5亿元,增长4.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5.6%。
2021年,介休市地区生产总值323.1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亿元,增长7.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2%;第二产业增加值224.0亿元,增长7.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69.3%;第三产业增加值92.1亿元,增长6.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8.5%。
2017~2021年介休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财政收入
2022年,介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4亿元,增长22.7%。税收收入30.3亿元,增长32.3%,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共计完成税收26.3亿元,增长38.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6亿元,增长36.6%。其中,用于民生的支出42.3亿元,增长36.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4%。在民生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长6.9%、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下降8.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下降6.7%、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5.0%、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62.7%、农林水支出下降7.0%。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介休市固定资产投资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2亿元,增长17.2%;第二产业投资24.5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投资32.8亿元,增长7.9%。基础设施投资11.4亿元,增长5.2%。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3.3亿元,增长14.4%。民间投资45.3亿元,增长9%。
2022年,介休市工业投资24.5万元,增长17%。其中,煤炭工业投资2.1亿元,增长51.4%;制造业投资19.8万元,增长42.3%;工业企业技改投资17亿元,增长61.5%。
2022年,介休市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8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8个,计划总投资319亿元,完成投资38.9亿元。
居民收入
2022年,介休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40元,增长4.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1元,增长5.8%。
第一产业
2022年,介休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5.9%。
种植业
2022年,介休市粮食总播种面积32.4万亩,同比增长0.6%;总产量7.9万吨,同比增长5.3%。全年小麦播种面积3.9万亩,同比下降11.2%,产量1.1万吨,同比下降9.8%,单产282.2公斤/亩,同比增长1.6%。全年秋粮播种面积28.5万亩,同比增长2.5%,产量6.8万吨,同比增长8.3%。
畜牧业
2022年,介休市生猪存栏8.3万头,同比增长4.9%,累计出栏14.1万头,同比增长0.5%;牛存栏0.3万头,同比增长7.4%,累计出栏0.2万头,同比增长8.2%;羊存栏8.4万只,同比增长4.4%,累计出栏4.7万只,同比增长2.3%;活家禽存栏352.5万只,同比增长5.9%,累计出栏472.5万只,同比增长9.8%。
2022年,介休市肉蛋奶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总产量达4.5万吨,同比增长3.2%,其中,猪牛羊禽肉产量1.8万吨,同比增长2.4%;牛奶产量0.7万吨,同比增长9.2%;禽蛋产量2.0万吨,同比增长1.9%。
第二产业
工业
截至2022年末,介休市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165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5%,其中,采矿业增长12.8%,制造业下降0.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6%,非煤行业增长0.6%。
2022年,介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08.8亿元,增长13.3%。其中,煤炭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24.8亿元,增长25.9%;焦炭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51.4亿元,增长11.5%;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9.5亿元,下降16.7%;冶金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71.2亿元,下降9.8%;化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增长171.1%;非金属矿制品业实现营业收入26.8亿元,增长21%;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下降18.1%;电力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5.2亿元,增长17.2%。
2022年,介休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67.4亿元,下降9.3%。实现利润29亿元,比上年减少6.9亿元,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8.5亿元,增长11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91.6元,增加2.3元。
建筑业
2022年,介休市建筑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10.5%。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总产值14.1亿元,同比增长13.7%。签订合同额18.1亿元,同比下降8.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2.0%;竣工面积10.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5.7%。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共38家,其中,二级企业12家。
第三产业
国内外贸易
2022年,介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4亿元,比上年下降3.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7.5亿元,下降2.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9亿元,下降6.5%。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90.8亿元,下降4.0%;餐饮收入8.5亿元,增长1.6%。
2022年,介休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3.6亿元,下降0.7%。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26598万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出口额16398万元,增长128.1%。
服务业
2022年,介休市服务业增加值98.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2.3亿元,增长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0.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2.4%;金融业增加值10.1亿元,增长6.4%;房地产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7.9%。
2017~2021年介休市服务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介休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07.4亿元,比年初增加69.0亿元,增长15.7%。各项贷款余额327.0亿元,比年初增加44.3亿元,增长15.7%。
介休火车站
职务 | 姓名 |
---|---|
市委书记 | 任光耀 |
市委副书记、市长 | 魏鹏耀 |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 董建伟 |
市政协主席 | 陈志强 |
截至2024年1月,参考资料 |
教育事业
介休市部分高中学校
2022年,介休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100%、普惠园覆盖率92.7%,新增学位400余个,并启动了3个小区配建园移交工作和新建介休二幼工程,预计可新增学位约900个。审核认定介休市级研学实践基地4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6个,获批晋中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示范校4所、特色文化育人品牌学校3所。全市高考大文大理一本达线人数471人,达线录15.96%,大文大理二本以上达线人数1423人、达线率48.09%。
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介休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全年演出700场;艺术表演场所2个,坐席数1300个,全年演出46场,观众3.5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38万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举办展览18个,组织文化活动20次;乡镇文化站10个,举办展览45个,组织文化艺术活动100次。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介休市已成立各类体育协会16个、俱乐部10个。有市体育场总占地面积40500㎡,体育馆可容纳观众3000余人,市健身步道总里程335.22公里,体育公园1个,社会足球场地9块,还有多个篮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等体育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2.86平方米。
医疗卫生
截至2018年末,介休市共有卫生机构329个,床位数1919张,人员合计3034人。其中医院19个,床位数1477张,人员合计1805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床位数15张;卫生院12个,床位数377张。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4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11人。全年总诊疗127.8万人次。
社会保障
2023年,介休市适老化改造投入80余万元,服务对象包括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高龄、失能、留守、空巢、残疾老年人家庭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
市名由来
介休因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休逝于此而得名。
节庆
寒食节
介休是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最大的纪念性人文节日:“寒食清明节”发源于此。市内有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
文物
介休市现存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国保”单位1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个,中国传统村落17个,祆神楼为全国唯一的祆教代表实物,后土庙被誉为“琉璃艺术瑰宝”,洪山陶瓷始建于唐贞元年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张兰古镇家家藏宝物、户户赏古玩,是中国古玩第一镇。
单位名称 | 级别 | 时代 | 类型 |
---|---|---|---|
洪山窑址 |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宋至清 | 古遗址 |
介休后土庙 |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明至清 | 古建筑 |
祆神楼 |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清 | 古建筑 |
城隍庙 |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明至清 | 古建筑 |
介休五岳庙 |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清 | 古建筑 |
云峰寺石佛殿 |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明至清 | 古建筑 |
张壁古堡 |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宋至清 | 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 |
回銮寺 |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元至清 | 古建筑 |
介休源神庙 |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清 | 古建筑 |
太和岩牌楼 |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清 | 古建筑 |
介休东岳庙 |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元至清 | 古建筑 |
参考资料来源 |
绵山 | 绵山,亦名绵上,因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而闻名。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千米,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 |
|
---|---|---|
张壁古堡 |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壁古堡位于晋中盆地南端,处太行山支脉绵山北麓介休市龙凤镇境内,占地10万平方米,海拔1012米。古堡地属丘陵,南依绵山,有两条向外的通道,西、北、东三面为沟地,呈东西矩长,北部凸出,沟壑险阻,偏僻险要,堪为兵家守备筑垒之地。 |
|
南庄古村 | 南庄古村位于晋中介休市龙凤镇,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12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享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山西最美旅游村”等荣誉称号。 |
|
虹霁寺 | 虹霁寺又名滚钟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位于介休市西南10千米的义棠镇,东临汾河,背靠银锭山,往西前行就是古战场雀鼠谷。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唐太宗破刘武周于汾州,立此寺。该寺初唐始建,明万历年重修,清康熙年间复修,乾隆金妆,后几经战乱,致使该寺殿毁楼塌。 |
|
汾河湿地公园 | 汾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介休市北部,包括汾河河道及其支流龙凤河治理区,总面积1.3万多亩,拥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3大湿地类和4个湿地型。该公园河道水量充沛,是中国鸟类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每年春季和秋季大批水鸟在迁徙过程中在此停留、栖息、觅食。公园内有植物资源292种、野生动物资源120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灰鹤、雀鹰等9种,山西省省重点保护动物池鹭等。 |
|
史公塔 | 史公塔,也称北坛塔,或北坛史公塔,位于晋中市介休城西北,坐落在北坛公园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介休百姓怀念史县令德善,遂集资建塔,塔系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原高三十五米、占地面积八十平方米。塔平面为八角形,塔底周长32米,高44.12米,塔座用石块砌筑;底座以上七层外部砖砌,塔内部一、二层为砖砌台阶,三层以上为木梯,每层四面开砖券窗户,设有木栏,游人可登临。 |
|
祆神楼 | 祆神楼俗称玄神楼,是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建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比例协调,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与众不同,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祆神楼与万荣县秋风楼、飞云楼相颉颃,享有三晋三大名楼之美誉。祆神楼院内正殿三结义庙,原为祆神庙。明朝嘉靖时,皇帝独尊道教,曾廷敕概毁天下淫祠,时任介休知县王宗正以“除邪神必须崇正神”之由,遂将祆神庙改祀为三结义庙。祆神楼则即是三结义庙的山门和乐楼,也成为顺城关大街的过街楼。 |
|
介休市博物馆 | 介休市博物馆坐落于老城顺城街东门外北侧,东望郭有道墓,西接祆神楼,南俯三贤广场,北靠介休北部新城,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58平方米。博物馆外形是台基大顶宫殿式建筑,博物馆坐落于台基造型基础上,四周如城墙围合的方城,四角突出如城角楼之城台。传统棂格式窗户上加起面积超大的攒尖顶。馆内结构三层,东西南三面设有天井小庭院。 |
|
源神庙 | 源神庙坐落在介休城东南12千米的洪山镇洪山村,位于狐岐山麓,海拔九百多米,是绵山向东北延续的一条支脉。庙前有北魏《水经注》中提到的古桐泉水,也叫“洪山泉”,俗名“源神池”,源神庙即由此而得名。该庙始建年代不详,但建造精美,被誉为“华宫”。 |
|
介休文公祠 | 文公祠是介休三贤之一、北宋名相文彦博的祠堂,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清康熙版《介休县志》舆地图中,于三结义庙西边标有“文祠堂”,为所见最早记载,2013年在原址修缮复原。建筑群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坐落大门、享堂、寝堂。建筑面积948平方米。 |
|
太和岩牌楼 | 太和岩牌楼位于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东。据牌楼题记载,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造。该牌楼坐北朝南,为四柱三门三楼式,建于石砌束腰须弥座上,宽5米,高4.5米,歇山黄琉璃瓦顶。通体由黄、绿、蓝琉璃构件搭套安装而成。 |
|
回銮寺 | 回銮寺是佛教圣地绵山的一座禅寺,处绵山西麓通道兴地村之西。占地面积七千余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山门院、大殿院和后院,共三个院落,由南至北递高而建,中轴对称布局。是宋元时期古建筑艺术的宝库,它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宋元建筑原始构件和营造法实例信息。
|
|
城隍庙 | 城隍庙位于城内东大街,据庙碑记载:“创始洪武中(1368~1398年)”。明弘治八年(1498年)修复,后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56年)至隆庆四年(1570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清雍正二年(1742年)、嘉庆十九年(1814年)也有过修葺。占地面积3415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山门、仪门、戏台、献殿、正殿、后寝殿,两侧为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及东西垛殿。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和近年复原建筑。 |
|
介休后土庙 | 介休后土庙位于介休市北关街道办事处北大街社区庙底街99号,为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全真道教古建筑群,包括后土庙、真武庙、三官祠、三清观、娘娘庙、吕祖阁、关帝庙、土神庙八座庙宇,是一座集殿、台、楼三位一体的重楼合体建筑。 |
|
秦柏岭 | 秦柏岭位于介休市西南15千米处的西欢村柏树岭,相传为秦初植种,距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树根部围长16.7米,树冠高16米,主杆高2.6米,距离地面1.5米处的树围11.8米,之上分有10各树杈。每个枝杈平均周长3.1米,最粗一枝周长4.75米。现仍枝繁叶茂,常青永翠,树荫覆盖面积近300平方米。秦柏比陕西黄陵轩辕柏(树围10米)粗了1.8米,其周长为全国柏树之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有“华夏第一柏”之美誉。 |
|
洪山窑址 | 洪山窑址位于介休市城东洪山镇洪山、磨沟村一带,遗址以喊车沟为中心,周围依地势分布有众多的瓷片和厚厚的匣钵堆积层,形成东西约250米,南北100米的分布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洪山窑品种丰富,有细白瓷、粗白瓷、黑釉瓷及黄釉瓷、柴釉瓷、青釉瓷等,以细胎白瓷的烧造量较大。是一处沿续时间较长、保存较完整的遗址,为研究山西古代陶瓷业的起源、发展、兴盛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
|
文峰塔 | 文峰塔位于介休市连福镇赵家庄村一步崖自然村西北约3千米的天峻山巅。又名文风塔,乡民俗称天峻塔、棒槌塔。为一座青介休市南端标志性建筑。石塔筑于山巅临岩处,十分险峻,青石取材于南距塔体百余米处山岩,昔日采石处,今可觅得。 |
|
郭有道墓 | 郭有道墓地南北长50米、东西宽35米。墓向南,夯筑封土,下方上圆,高4米,下边边长13米,上圆周长52米。墓前原有东汉建宁四年(171年)蔡邕撰文并书丹《郭有道碑》一通,至明代已佚。清康熙年间傅山依原拓临摹另刻一碑,立于墓前。碑高2.24米、宽0.9米、厚0.19米,隶书。碑文记述郭有道生平,碑阴有康熙十九年(1680年)介休知县金一凤和傅眉等题跋。1978年该碑被移到县博物馆收藏。墓地北500米有郭林宗祠,清代建筑,四合院式,有窑洞九孔,房舍6间。 |
|
广济寺 | 广济寺位于介休市义棠镇师屯北村西,又名“广济禅林”,据庙碑记载,该寺建于唐代,明清屡有修葺,2016年介休市委市政府进行全面修缮。整体格局坐西朝东,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由东向西依次为过殿、正殿,两侧为南北配殿。正殿为元代遗构,南北配殿均为明代遗构,过殿为清代遗构。总占地面积235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52.75平方米。寺内残存明代彩塑5尊,正殿前存清雍正八年(1730年)《敕建广济禅林重修鼎新碑记》、乾隆元年(1736年)《金妆碑记》碑2通。 |
|
渠池棲云庵 | 渠池棲云庵位于龙凤镇渠池村东,占地面积1344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东西配殿、西厢房、山门为清代建筑。献亭平面呈方形,为元代遗构。东厢房为民国建筑。棲云庵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兼戏台、献殿、正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配殿。北高南低,山门位于南侧最低的位置,其他建筑位于上侧同一平台。 |
|
人物 | 所处时期 | 简介 |
---|---|---|
介子推 | 东周 | 晋国名士、春秋三杰,“介休三贤”之一,“割股奉君”典籍人物、 |
士会 | 东周 | 春秋时期晋国中军将、太傅、范姓得姓始祖 |
郭泰 | 东汉 | 东汉名士、“八顾”之首,“介休三贤”之一 |
北魏 | 北魏官员,历任尚书郎、太子中舍人、本州别驾 | |
北周、隋朝 | 北周、隋朝时期大臣 | |
田志超 | 唐代高僧,于介休绵山出家,为汉人成佛第一人,是佛转世后又成佛的空王佛 | |
文彦博 | 北宋 | 北宋政治家、书法家、宰相,“介休三贤”之一 |
北宋 | 将军 | |
马天来 | 金朝 | 雕塑家、文人 |
乔承诏 | 明朝 | 浙江道御史、太仆寺少,著有《通鉴汇编》《策学要略》 |
张煊 | 明末清初 | 明朝崇祯年间进士、清朝顺治年间太常寺卿 |
范毓馪 | 清朝 | 商人、太仆寺卿 |
田庄仪 | 清朝 | 女诗人,著有《庄镜集》 |
梁锡玙 | 清朝 | 经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著有《御纂春秋直解》《易经伏义》《春秋广义》《义经补义》 |
清朝 | 诗人、书画家、戏剧家、小说家,著有《竹溪诗文集》《雪籁集》《鹤鸣集》《介山记》 | |
茹纶常 | 清朝 | 诗人,著有《容斋诗集》 |
董柴 | 清朝 | 诗人,著有《如兰集》《补恩录》《半壁山房诗集》等 |
侯庆来 | 清朝 | 晋商 |
侯荫昌 | 清朝 | 晋商 |
冀之瑜 | 清朝 | 晋商 |
冀国定 | 清朝 | 晋商 |
冀以和 | 清朝 | 晋商 |
马鑫 | 近现代 | 教育家,清朝、民国时期在当地任教,建国后就职于山西省教育厅、省图书博物馆、省文史研究馆,任山西省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届委员 |
梁露 | 革命烈士,1935年牺牲 | |
冀兰香 | 晋剧表演艺术家 | |
赵力之 | 晋中三地委组织部原部长 | |
罗钰如 | 参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国家海洋局局长 | |
贾琳 | 共产主义战士,2018年“介休好人” | |
任宪忠 | 革命烈士,1948年5月牺牲于解放战争晋中战役 | |
张颔 | 中国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原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
赵定远 | 原河南省农林厅厅长,享受副省长级单项待遇 | |
刘德怀 | 小说家,《山西文艺》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山花烂漫》《果园飘香》等 | |
赵本文 | 革命烈士,1950年牺牲于云南省 | |
郑瑞生 | 晋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 | |
阎吉英 | 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山西省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 | |
李安民 | 山西安泰集团董事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 |
赵沁平 |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 | |
董常生 |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西省十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山西农业大学校长 | |
赵丽生 |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原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山西省主委 | ||
王亦农 | 太原工业学院校长 | |
安介生 |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 | |
张国富 | 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 |
许建斌 | 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乡村豪门》《紫娟从良记》等 | |
李猛 | 山西安泰国贸常务副总、山西省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副会长 | |
武晓花 | 山西省太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山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参考资料:
时间 | 荣誉称号 | 发布单位 |
---|---|---|
2007年1月22日 | 山西省双拥模范城(县、区) | 山西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2008年 | 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 |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
2009年 |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2009年9月30日 | 复查确认全国文化先进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2011年11月22日 | 山西省扩权强县首批试点 |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 山西省人民政府 |
2012年10月24日 |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点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2014年1月14日 | 国家园林城市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2014年12月29日 | 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2015年 | 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015年3月27日 | 国家卫生城市 |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2015年5月29日 | 阿里巴巴“千村万户”试点县市 | 阿里巴巴集团 |
2016年2月17日 | 首批全国返乡创业试点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人民银行 |
2016年5月9日 | 2014-2015山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 山西省文明办 |
2017年7月7日 | 山西省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2017年12月23日 | 山西省文明城市 | 山西省文明办 |
2018年4月17日 | 晋中市域城镇发展副中心 | 晋中市城市管理局 晋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2018年6月30日 | 2017年度山西省县域经济转型考核评价重点开发县域第三位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2019年3月18日 | 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 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 |
2019年5月10日 | 2018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2019年6月21日 | 2018年度山西省县域经济转型考核评价重点开发县域第二位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2019年8月29日 |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019年9月19日 | 山西省资本市场县域工程试点 | 山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
2019年9月20日 | 全国绿化模范县 | 全国绿化委员会 |
2019年9月25日 |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2019年12月7日 | 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
2019年12月19日 | 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 | 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 北京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 |
2019年12月25日 | 第五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20年4月1日 | 2019年度山西省县域经济转型考核评价重点开发县域第二位 | 山西省人民政府 |
2020年6月30日 |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 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 |
2020年8月 | 2020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 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 北京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 |
2020年8月18日 | 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2020年12月10日 | 2020中国营商环境百佳试点县市 | 《小康》杂志社 |
2021年4月30日 | 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激励支持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2021年7月15日 | 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2021年8月16日 | 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2021年9月8日 | 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 |
2021年、2022年、2023年 | 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 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 北京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 |
2021年12月31日 | 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进步最快城市 |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2022年1月26日 | 国家卫生城市(区) |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2022年2月25日 | 全国健康促进县(区) | 2024年1月,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 |
2022年4月 |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22年5月 | 2022年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名单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
2022年10月 | 山西省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 | 山西省商务厅 |
2023年3月 | 2022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2024年1月 | 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 | 2024年1月,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 |
2024年6月,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第93。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