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大鼓 编辑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北板大鼓”,是北方鼓曲的代表曲种,也是北京、天津地区特有的地方性大鼓曲种之一。梅花大鼓曲调优美,旋律悠长,唱腔悠扬婉转,咬字珠圆玉润,拥有自己独特的唱腔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钗头凤》《琴挑》等。梅花大鼓脱胎于清代中叶产生于北京的清口大鼓,流行于京津冀等地区。2014年11月11日,天津市申报的“梅花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116。
20世纪初期,天津也开始流行梅花大鼓,在天津出现了女艺人学唱梅花大鼓,到了 20世纪20 年代后期,梅花大鼓在天津杂耍园中已成为常见的曲种,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金派、卢派(也称“花”派)等诸多流派。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著名的梅花大鼓演员加入到曲艺团体之中,中央广播说唱团认为“梅花调”速度较为缓慢,便加快了音乐的速度,取消每句句首虚词,直接开始唱词,并添加了部分北京的民间曲牌,压缩唱腔旋律,改进唱法。后来天津的弦师们对梅花大鼓的唱腔曲调,包括伴奏音乐进行了改革创新,并熔入了其它音乐曲调。同时又创新了梅花大鼓的表演为双人梅花演唱形式,即两位鼓曲演员一起演唱同一首曲目。
曲调特点
梅花大鼓
二六板共分为甲、乙两种类型。 甲型上、下句唱腔是四小节,也可叫二四板,上、下句可顶板起唱,也可闪板起唱,末字落于板,唱词隔句押韵,上仄下平,唱腔也成上抑下扬的旋律进行;乙型是在二四板的基础上加三字头,即成二六板。上、下句各有六小节,其落音与二四板相同。大多数唱段中常把甲、乙型两种结构唱腔混合起来使用,唱腔节奏和结构多变,避免了使用一种类型而造成的单调之感,两种结构通称为二六板。
表演形式
梅花大鼓
五音联弹大鼓,一般为五音联弹:演员击板司鼓,乐队四人相互协作,操五种乐器,从左起,第一人右手打琴,左手按第二人手中的三弦;第二人右手弹三弦 ,左手按第三人手中的四胡弦 ;第三人右手拉四胡 ,左手按第四人怀中琵琶;第四人右手弹琵琶,左手打第二架扬琴 。
含灯大鼓,演唱方式是“以尺许长竹篾,一头折而向上,醮(蘸)以香油燃之,演者一端含于口中,灯尽曲终,盖演员度曲,例须口齿开合以发声,此则必须闭口含灯,行腔吐字,尤忌囫囵不清,否则开口灯坠,徒遗人笑柄”。1909 年张小轩在松风阁演出,曾多次上演含灯大鼓,作为招徕观众的手段。后来专业艺人将灯变为三根蜡烛,两只红木棍分别架在耳唇上,再用一支扁红木棍横在嘴里,用门牙衔着,在扁红木棍上插上三朵绢制成的粉红色莲花或其它绢花,下有铁丝盘绕并和架在下耳唇上的二支红木棍组成—个支架,演唱时面向观众,当场将三支小蜡烛一一点燃。
双鼓合音,是两人分持鼓板、齐奏一曲,须声调一致合拍,不得先后参差。现已不多见。
唱词特点
梅花人鼓曲目多为抒情小段,唱词基本格式为七字句和十字句、由上、下句连接构成一个唱段。梅花调有新、老梅花调之分。传统唱法叫老梅花调,其主要特点是上句从末眼起唱并常冠以(哎哪、这么)等虚词。 新梅花调由白凤岩所创,其区别是从板上或头眼起唱,去掉了(哎哪、这么)等虚词,唱腔较简练。
音乐器械
梅花大鼓的伴奏乐器一般是由三弦(弦式为 1-5-1))、四胡(弦式为 1-5)、琵琶(弦式为 5-1-2-5)外加表演者手持鼓、板组成伴奏阵容,经过发展,现在有时也会增加中阮或者是贝司。以前也有七件、九件乐器伴奏(俗称为七音大鼓、九音大鼓),现均已不多见。
音乐结构
梅花调属于慢板唱腔,由于在唱段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起腔句、平腔句和落腔句等不同样式。老梅花调平腔句慢板上、下句各五板(即五个强拍)。起腔句是由两个并列的上下句组成,中间有三小节过门隔开,上句起于末眼,落于板上,下句头眼起唱,落于板,旋律基本是一样的,它是梅花调中很有特点的唱腔。传统落腔句除了在每个唱段最后使用外,在各个段落的结束处也常使用。上、下句的句尾都有长拖腔和比较固定的旋律型,可造成强烈的终止感,段落中落腔句之后常接“下三番”。
梅花大鼓授业
“金派”梅花大鼓创始人为金万昌,他嗓音宽厚洪亮、行腔曲折婉转、吐字有力、韵味醇厚,世人称之“金派”。金派梅花大鼓代表曲目有《大观园》《黛玉悲秋》《旨日高升》等。
“卢派”也称“花派”梅花大鼓,创始人是卢成科,天津著名弦师,深知梅花大鼓三味,再次对梅花大鼓进行艺术改革,丰富了段落之间的过门音乐即“上、下三番”。在演出实践中根据花四宝嗓音高亮、音色纯美的特点,扬女声之所长,开辟了梅花大鼓的饿高腔音域,变金派的苍劲为华丽,形成了“悲、媚、脆”的演唱风格。发挥了女演员的特长,演唱多用高腔,唱腔多装饰,行腔拖腔中大量移封月切分节奏型,速度力度处理巧妙细微多变,唱腔多起伏、繁音成串,清新流畅、委婉动听,成为当今梅花大鼓的主要流派。代表曲目有《劝黛玉》《摔镜架》《鸿雁捎书》等。
“新梅花调”,创始人是自凤岩,中国曲艺弦师、作曲家、著名的三弦和北派琵琶演奏家。他编曲的梅花调上、下三番过板音乐及与唱腔同中存异的伴奏旋律,配合金万吕击鼓的绝技,达到珠联璧合相映成辉的妙境。同时白风岩对梅花大鼓表演曲目推陈出新,引用北京小曲民歌的曲调并加以改革,使梅花大鼓焕然一新。代表曲目有《龙女听琴》《钗头凤》《拷红》等。
梅花大鼓
传承现状
梅花大鼓演出后继无人,表演团队演唱水平层次不齐,缺少创新,演出场所的大量减少,曲艺的演出市场不再景气,收入微薄,大多数曲艺团队宣布解散,天津市举办诸多曲艺活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艺术团的积极性,而且把传统艺术推向群众,让老百姓了解、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对曲艺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也起到了一些促进作用。但这些活动的举办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曲艺音乐发展不景气的问题。
保护措施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天津曲艺团开放,并且招收的第一批学员。
1982年天津成立了北方第一所的曲艺学校,称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后也由以前的单一中专教育升格为大学教育,即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曲艺系。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天津市曲艺团获得“梅花大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梅花大鼓项目保护单位天津市曲艺团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籍薇,1956年生人,女,梅花大鼓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14年11月11日,天津市申报的“梅花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116。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