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江大桥 编辑

中国重庆市境内的过江通道

重庆长江大桥重庆长江大桥

重庆长江大桥(Chongqing Yangtze River Bridge),又称“石板坡长江大桥”,是中国重庆市境内连接渝中区与南岸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长江中游第一座特大型城市公路桥,也是重庆市西南部的城市主干道的重要构成部分。重庆长江大桥于1977年11月26日动工兴建;于1980年7月1日通车运营;于2003年12月28日复线桥动工建设;于2006年9月26日复线桥通车运营。重庆长江大桥北起石板坡立交,上跨长江水道,南至黄葛渡立交;原旧桥线路全长1120米,复线桥线路全长1103.5米;道路为双向八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为60千米/小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重庆长江大桥

外文名:Chongq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投用时间:1981年1月26日

所属地区:中国重庆市

类型:刚构桥、公路桥、特大桥

长度:原旧桥:1120米,复线桥:1103.5米

宽度:40 m

始建日期:1977年11月26日

车道设置:双向八车道

设计速度:60 km/h

起止位置:石板坡立交、黄葛渡立交

途经线路:江南大道

管理机构:重庆市交通运输局

建设历程

编辑

重庆长江大桥左侧旧桥与右侧复线桥重庆长江大桥左侧旧桥与右侧复线桥

1977年11月26日,重庆长江大桥动工兴建。

1980年7月1日,重庆长江大桥通车运营。

1981年1月26日,重庆长江大桥通过竣工验收工作。

2003年12月28日,重庆长江大桥完成基础设计,并进行桥墩建设工程,其复线桥动工兴建。

2005年12月2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对《正桥钢-混凝土接头模型试验研究》工作大纲进行了评审,完成重庆长江大桥项目方案的审核工作。

2006年5月26日,重庆长江大桥进行复线桥的合龙工程; 5月27日,重庆长江大桥完成复线桥的合龙工程,复线桥全线贯通; 8月27日,重庆长江大桥完成桥面沥青铺装工程;9月2日,重庆长江大桥完成南北桥台及地下通道、桥面防撞栏杆及人行道装饰;9月6日,重庆长江大桥通过交工验收;9月24日,重庆长江大桥完成大桥荷载实验工作; 9月26日,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通车运营。

2015年10月9日,重庆长江大桥启动大桥景观照明提升工程。

桥梁位置

编辑
重庆长江大桥位于中国重庆市西南部,连接渝中区与南岸区,西距上游菜园坝长江大桥约2千米,东距下游东水门长江大桥约2.7千米,北起石板坡立交,上跨长江水道,南至黄葛渡立交,大桥线路北经石板坡立交后,接长江滨江路、南区路、石黄隧道,南经黄葛渡立交后接南滨路、江南大道。

重庆长江大桥位于中国重庆市西南部重庆长江大桥位于中国重庆市西南部

建筑设计

编辑

建筑结构

  • 整体布局

    重庆长江大桥分别由原旧桥、复线桥、桥墩、引桥及两岸立交组成;主桥路段呈西南至东北方向布置。

    重庆长江大桥桥面重庆长江大桥桥面

  • 设计特点

    结构特点

    原旧桥

    上部结构

    ①上部结构由大、小 不同的T型刚构悬臂梁和挂梁组成;T构悬臂梁又由两组箱梁组成,每箱两肋。梁底为三次曲线,两组箱梁间以50厘米的现浇混凝土相连接,并施以横向 预应 力成为整体。

    ②上部结构施加纵向、横向和竖向预应力。纵、横向顶应力采用高强丝束,弗式45号钢质锚具;竖向预应力采用冷拉25Mnis螺纹钢筋,张拉端用螺杆螺母锚固。

    ③挂梁为T型截面,支座采用聚四氟乙稀盆式支座,与箱梁间采用的氯丁橡胶弹性伸缩缝。

    下部结构

    ①主墩采用了三种形式的基础,即1、5、7号 墩 为明挖基础,2、3、4号墩为钢筋混凝土沉井基础,6号墩为双 壁钢围堰大直径钻孔基础。

    ②主墩均采用空心箱形结构,墩身除距基 础面以上3米内在顺桥方向做成喇 叭形变截面外,其余均为等截面。

    复线桥

    上部结构

    ①复线桥为连续刚构与连续梁组合体系,主跨跨中段采用钢箱梁外 , 其余均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

    ②主跨采用直腹板箱形截面,钢箱梁桥面采用正交异性板,混凝土梁为三向预应力结构,预应力索采用钢绞线,所有的顶板束锚固在节段端面的腹板上部,

    下部结构

    主跨桥墩采用双薄壁墩,其余桥墩采用空心墩,除1、2 号桥墩上设置滑动支座外,其余桥墩均与主梁固结。

    参考资料:

    设计参数

    重庆长江大桥两桥中心线之间相距25米,总宽40米,其中——

    重庆长江大桥由原旧桥和复线桥组成重庆长江大桥由原旧桥和复线桥组成

    原旧桥线路全长1120米,采用(86.5+4×138+156+174+104.5)米跨径布置,其中主跨330米,全宽21米。桥梁根部高边跨尾8米,主跨为11米,端部牛腿梁高均为3.2米。挂梁跨度35米,全长35.9米,跨中梁高3米,腹板厚0.18米。纵、横向预应力高强钢丝束直径24毫米,共计5丝;大T构梁预应力钢丝束纵向共600束,横向244束,竖向876更;小T构梁预应力纵向544束,横向158束,竖向696根。箱梁混凝土等级400级。

    复线桥线路全长1103.5米,采用(87.75+4×138+330+133.75)米跨径布置,其中主跨330米,全宽19米,底板宽9.0米,顶板宽19米,两侧翼缘宽5米;主跨跨中设置了103米长的钢箱梁,两端各 2.5米长的钢混结合段,钢箱梁总长108米;钢箱梁桥面板厚18毫米,下设8毫米的加劲肋,间距640毫米。预应力索钢绞线公称直径为15. 24毫米,共计7丝,抗拉强度标准值为1860兆帕。

    设计参数

    道路等级

    城市主干道

    车道设置

    双向八车道

    设计速度

    60千米/小时

    荷载标准

    汽车—超20级、挂车—100、150吨平板车;人群:3.5千牛/平方米

    通航净空

    高度:≥18米

    抗震等级

    基本烈度为6度,按7度设防

    参考资料:

  • 运营情况

    编辑

    票价票制

    2018年1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取消征收主城区路桥通行费,重庆长江大桥包含其中。

    重庆长江大桥免费通行重庆长江大桥免费通行

    通行事项

    2020年1月8日至1月9日(00:00至06:00),重庆长江大桥主线桥(南岸往渝中方向)封闭,复线桥(渝中往南岸方向)单向双通转换通行。

    重庆长江大桥夜景重庆长江大桥夜景

    建设成果

    编辑

    技术难题

  • 施工技术

    重庆长江大桥侧瞰图1重庆长江大桥侧瞰图1

    重庆长江大桥建设初,曾采用施工技术有:

    1、五号墩深沉基础的五米嵌岩施工中,采用一次爆破成型新工艺;

    2、六号墩深水基础,直径2.6米钻孔桩的施工中,组织试制大型牙轮钻机,一次试制钻成功;

    3、在墩身施工中,采用液压滑模;

    4、在T构箱梁施工中,成功地采用斜拉托架和斜拉拉篮;

    5、首次采用箱梁滑模施工;

    重庆长江大桥侧瞰图2重庆长江大桥侧瞰图2

    6、对重120吨吊梁架设,采用了自制的斜拉架桥机。

    重庆长江大桥在复线桥建设时,采用施工技术有:

    1、采用与旧桥八跨静定T型刚构外形相似的刚构一连续组合结构体系,解决了结构不对称及超静定次数多、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等问题;

    2、钢箱梁段整体制造、自浮运、吊装、连接技术;

    3、采用了体外预应力束技术改善了结构受力和变形控制。

  • 技术创新

    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利用钢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各自的优点,在充分认识预应力连续刚构体系力学行为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把组合结构概念和钢混凝土连接技术融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实际科学研究、试验、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与有效的控制,建成了独特的钢与混凝土混合连续刚构一连续组合结构体系,使连续刚构桥跨越能力增强,结构行为更趋合理,其设计理念以及建设技术具有创新性。

    重庆长江大桥全景重庆长江大桥全景

    荣誉表彰

    项目名称

    所获奖项

    重庆长江大桥(含复线桥)

    2015年重庆十大最美桥梁

    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

    2007年度中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

    2007年重庆市政金杯奖

    2007年重庆市政巴渝杯

    2008年美国卓越设计贡献奖

    2008年度中国全国优秀设计一等奖

    2008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获奖工程

    参考资料:

  • 文化特色

    编辑
  • 大桥题词

    1980年7月1日,重庆长江大桥通车运营,北桥头两侧设有叶剑英的题词。

    重庆长江大桥铭牌重庆长江大桥铭牌

  • “春夏秋冬”

    重庆长江大桥在渝中区、南岸区的桥头两侧桥头堡设立四座雕像,名为“春夏秋冬”,由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先生设计创作,每座雕像高8米,皆为铝合金铸造;于2019年入选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春夏秋冬雕像春夏秋冬雕像

  • 价值意义

    编辑

    重庆长江大桥夕阳景重庆长江大桥夕阳景

    重庆长江大桥是连接渝中半岛和南岸区以及长江南北两岸省区市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也是重庆市通往中国南方城市的一条重要出口通道;随复线桥建成通车,将与原桥极大缓解渝中半岛至南岸区的交通压力。(新华社 评)

    下一篇 标准频率

    上一篇 纵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