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 编辑

中国古代地区名

河内河内

河内,是中国古代地区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豫北地区。狭义则专指河内郡(今沁阳)。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河内

广义地区: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

狭义地区:河内郡

地理位置:黄河凹处北岸以东

性质:汉代名郡

今属:河南北部一带

定义

编辑

河内河内

河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豫北地区。狭义则专指河内郡(今沁阳)。

因位于黄河凹处北岸以东,且位于殷商畿内,故称河内。与河南、河东相对,并称为“三河”。“三河”分别为夏商周王朝腹地,亦是“中原”的代名词。河内、河南以黄河为界,河内、河东以太行为界。同时,河内与河南、河东又均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则分别专指河内郡(沁阳)、河南郡(洛阳)、河东郡(安邑)。

见《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

中国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土。秦末民变时司马卬被项羽封为殷王,都城在河内。汉高祖即位时设置殷国,次年改名为河内郡,位于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与河东郡、河南郡合称三河,领县十六: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

西汉官员在河内推动了许多防洪工程。西汉末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和基本经济区,已从关中转移到河内一带。光武帝刘秀起兵,把河内委托给最信赖的部下寇恂,令他准备和转运军粮。

汉武帝时,河内郡守王温舒“令郡具私马五十疋为驿,自河内至长安”,可知河内当时有大量养殖牲畜。

历史沿革

编辑
夏商属冀州。

殷商后期为京畿之地,属冀州,又称中州。顾炎武《日知录》引《尚书正义》:“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 此处冀州指今豫北、冀南地区。由于周代以后首都多建于豫州,故周代以后以豫州为中州。

周属卫。

秦属河内郡,郡治沁阳。

汉分属司隶部河内郡(郡制沁阳)、汲郡(郡制汲县)。

魏晋南北朝属司州河内郡、汲郡、魏郡(郡制安阳)等地。

隋属冀州刺史部河内郡、汲郡、魏郡。

唐分属河北道孟州、怀州、卫州、魏州、相州等地。

宋改属河北西路,州府因之。

元改属中书省怀庆路、彰德路、卫辉路。

明改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怀庆府、彰德府、卫辉府。至此河内在行政区划上并入河南。

清改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为河南省,州府因之。

民国改属河南省河北道,后称河南省豫北道。

新中国废道设市,今分属焦作、安阳、新乡、济等县市 。

天文分野

编辑
《淮南子·天文训》:“营室、东壁:卫。”

《汉书·地理志》:“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也。今之东郡今北直开州及魏郡彰德府境、黎阳见浚县、河内之野王今怀庆府附郭河内县、朝歌见卫辉府淇县,皆卫分也。”

《晋书·天文志》:“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于辰在午,周之分野,属三河。”

史书记载

编辑
《左传·定公十三年》:“锐师伐河内。”

《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拔卫,迫东郡,其君角(卫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

下一篇 武卒

上一篇 水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