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起变法 编辑
吴起变法,指在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
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
但在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吴起被射杀,变法以失败告终。
中文名:吴起变法
外文名:Wuqi reform
发生时间:战国初年(前386—前381)
发生地点:楚国
结果:吴起被反对者杀害、政令多被废止
成就:楚国国力渐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发起人:吴起
相关人物:楚悼王
吴起变法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楚国地广人众,能够调集百万大军,在战国七雄中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一直萎靡不振。
楚悼王继位后,连年遭到魏、赵、韩等国的进攻,不断丧失失地。在极其窘迫的形势下,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礼贿赂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和魏、赵、韩讲和。
吴起来到楚国,为楚悼王分析楚国的弊端,并指出要扭转这种局面,只有“明法审令”,尽快变法革新。对吴起分析的种种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触,于是先任命吴起为宛守,防御韩、魏。一年以后,晋升为令尹,主持变法。
吴起总结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经验,深知法治的重要性,故他在变法中制定法令,公布于众。
为确立法治的权威性,吴起还采取“倚车辕”(《韩非子·内储》)的办法,即立一车辕,有能够搬动的予以奖赏。
为使思想认识和舆论一致,还禁止纵横家进行游说,“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战国策·秦策三》)。
减爵禄,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
《淮南子·泰族训》说:
“吴起为楚减爵禄之令。”
《说苑·指武》说:
“(吴起)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
对无功劳的贵族及其后代,实行均其爵、平其禄政策,对立有军功和其他有功人员,则授予爵禄,以解决分配不公,提高将士和新兴封建势力的积极性。
在此同时,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韩非子·和氏》),即解决“封君太众”的问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史记·吴起列传》) 。
“卑减大臣之威重”(《史记·蔡泽列传》),整顿吏治。
吴起认为,“大臣太重”与“封君太众”是楚国政治两大弊端,故在废除贵族特权的同时,又削弱大臣威权,“禁明党以励百姓”,禁止大吏结党营私,奖励百官尽忠守职,不超越所规定的权力。
同时,吴起还着手整顿吏治。
一是“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战国策·秦策三》),杜绝权门请托之风,廓清吏治。
二是“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战国策·秦策三》),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计较个人得失,立志为变法的新兴政权效力。
三是“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裁减冗官,选贤任能,罢除无能无用之辈。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
据《吕氏春秋·贵卒》载,吴起对楚悼王说:
“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余,臣不得而为也。”
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吴起变法“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史记·吴起列传》),以“争利于天下”(《说苑·指武》)。所以,在变法中,“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史记·蔡泽列传》),即注意耕战并重,亦兵亦农,禁止丁民游手好闲,不务耕作。
在此同时,收减百官和封君子孙的俸禄,以保证军队得到给养,加强训练。
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吕氏春秋·义赏》),提高了筑城工程的质量,加强了郢都的建设。
(主要内容参考资料来源 )
然而,吴起变法触动了权贵集团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旧贵族发动叛乱,包围王宫,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楚肃王继位后,按律法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经过变法运动,楚国经济、军事等方面得到一定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尤其是在军事上,主要表现为:
向北伐魏救赵,收复了被三晋占领的陈国、蔡国故地,将势力扩展到黄河岸边;向南,平定百越,疆域拓伸至江南,占有洞庭、苍梧之地。
当时,诸侯各国皆畏服楚国,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此外,其变法的思想和理念,也间接地影响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任用贤能,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
吴起变法虽然失败,但变法却在楚国贵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吴起变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楚国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