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天 编辑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以民为天以民为天

以民为天,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所阐述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目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以民为天

近义词: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释义

编辑
执政者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执政的根本,要把人民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出处

编辑
该思想于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典故最早见于西汉《韩诗外传》《史记》《说苑》等文献,后来被《汉书》提炼为“以民为天”。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东汉·班固《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

典故

编辑

原典

齐桓公询问管仲说:“王者把什么看得最尊贵?”

管仲回答:“把‘天’看得最尊贵。”

齐桓公抬头望向天空。

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头上这无边无际的天。王者应该把百姓当作‘天’,得到百姓的配合,国家就安定,得到百姓的辅助,国家就富强。做不到这一点的,国家就会危险,背离这一点的,国家就会灭亡。《诗经》说:‘民之无良,相怨一方(民众心里感受不好,就会相互积累怨恨)’。人民都站在一旁而怨恨上层,这样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

引据

汉三年(前204)秋,汉王刘邦由于多次在荥阳、成皋被楚王项羽围困,一度想转换战略,舍去成皋以东的地盘而屯兵巩县、洛水一带。郦食其进言劝阻刘邦,引用“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力劝刘邦收复荥阳,夺取敖仓这个天下粮仓,进而占据荥阳、成皋一线的战略要道对楚国形成压制,凭此造就优势局面,也能让齐国等诸侯王认知到天下大势的走向。刘邦最终被郦食其说服,并允许他前去说降齐国。

下一篇 民以食为天

上一篇 穆阿维叶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