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严士元 编辑
《别严士元》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作。此诗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物,感慨宦海沉浮,朋友伤别,感叹怀才不遇,前途渺茫。全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生动,辞藻美丽,诗意十分浓厚。
春风倚棹阖闾城⑵,水国春寒阴复晴⑶。
细雨湿衣看不见⑷,闲花落地听无声⑸。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⑹。
东道若逢相识问⑺,青袍今日误儒生⑻。
词句注释
⑴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之职。
⑵倚棹:泊舟,停船。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
⑶“水国”句:一作“水阁天寒暗复晴”,又作“水国春深阴复晴”。春,一作“犹”。
⑷看:一作“人”。
⑸闲花:指野花。
⑹湖:指太湖。情:一作“程”。
⑺东道:一作“君去”。
⑻青袍:又称青衿。唐代贞观四年(630)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674)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日:一作“已”。儒生:诗人的自称。
白话译文
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们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阴忽晴。
蒙蒙细雨不觉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树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响声。
薄暮时你离开了,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
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
整体赏析
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首句中“倚棹”二字,说明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时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开头两句,写出两位朋友正在岸上携手徘徊,在谈笑中提到江南一带的天气。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有人说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似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因为他们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景色之中还复印着人物的动作,表现出了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
“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也应该同样理解。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最后,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事态和情感的交错复迭。以下,“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而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酸:“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结句是一句牢骚话。刘长卿当时大概是八九品的官员,穿的是青色袍服。他认为自己当这一员小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耽误自己的前程。
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的这种手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金圣叹:清空飘逸,文房之诗大抵皆然。(《批选唐诗》)
清·陆次云:落句闲雅。(《唐诗善鸣集》)
清·张世炜:语甚工警,以极作意,所以是中唐(“闲花落地”句下)。(《唐七律隽》)
清·纪昀:虽涉平调,尚不庸肤,中唐人诗清婉中自有雅致。(《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
清·乔亿:五、六神彩飞动,调亦高朗,殊不类随州,《才调集》作李嘉祐近是。(《大历诗略》)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