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编辑

动物

泥鳅泥鳅

泥鳅,是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 鳅类动物。 泥鳅身体细长,呈圆筒状;头小、口小、眼小;嘴角有须;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小的黑斑点,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海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国, 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 泥鳅喜阴怕阳,喜浅怕深,白天潜伏在光线微弱的水底,傍晚出来摄食,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天旱或不利条件时,钻入泥层,只需保持湿润皮肤,就能维持生命。 泥鳅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食性广,一般摄食水蚤、水蚯蚓、昆虫、扁螺、水草、腐殖质及水中和泥中的微小生物等。 泥鳅是多次性产卵鱼类,4月上旬开始繁殖,5-6月产卵盛期,每次产卵4-7天。

据《本草纲目》记载泥鳅“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在药用价值方面,其味甘、性平,具有补中、暖脾、退黄、祛湿、止泻、止虚汗等功效。 泥鳅为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珍品,符合现代营养学要求。其肉质清淡、细嫩,味道鲜美,被誉为“水中人参”,既是宴席上常见的美味佳肴,又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众食品。近年来,泥鳅养殖在中国各地迅速发展, 是效益高、前景较好、可助力脱贫致富的项目之一。

基本信息

编辑

拉丁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别名:鱼鳅、泥鳅鱼、拧沟、泥沟娄子

外文名:Pond loach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目:鲤形目

科:鳅科

属:泥鳅属

种:泥鳅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目:鲤亚目

亚纲:辐鳍亚纲

亚科:花鳅亚科

亚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Cantor,1842

保护级别:(IUCN)2011年 ver 3.1——无危(LC)

中文学名:泥鳅

形态特征

编辑

泥鳅

泥鳅,是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 鳅类动物。 泥鳅身体细长,呈圆筒状,尾柄侧扁而薄。头小、口小、眼小。口下位,呈马蹄形。嘴角有须,须5对(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眼小,侧上位,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鳞甚细小,深陷皮内。侧线完全。侧线鳞多于150。鳔很小,包于硬的骨质囊内。背鳍短,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7。胸鳍距腹鳍较远,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0。腹鳍不达臀鳍,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5-6。臀鳍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5。尾鳍圆形。

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体上部灰褐色,下部白色,全体有小的黑斑点。背鳍及尾鳍上也有斑点。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栖息环境

编辑
泥鳅为底栖鱼类,喜生活于有底淤泥的静水或缓和流水域中的底层,如湖泊、池塘、稻田、沟渠、水库和水田底部等,喜中性或偏酸性的黏性土壤,适宜的生活水温为10-32℃,最适水温为22-28℃;当水温在10℃以下或30℃以上时,泥鳅活动明显减弱;水温低于5℃或高于35℃以上时,就潜入泥中停止活动。冬季,泥鳅钻入淤泥20-30厘米处越冬,到第二年春天,水温达10℃以上时,才出来活动。

生活习性

编辑

习性

泥鳅喜阴怕阳,喜浅怕深,白天潜伏在光线微弱的水底,傍晚出来摄食,长期在黑暗环境使其视力退化;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天旱或不利条件时,钻入泥层,只需保持湿润皮肤,就能维持生命。

但触须、侧线等却十分敏感,在避敌和觅食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泥鳅除了用鳃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所以它对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强。在缺水的环境中,只要泥土保持湿润,泥鳅仍可存活很长时间。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因而在鳅科100余种鱼类中,唯独泥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摄食

泥鳅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食性广,一般摄食水蚤、水蚯蚓、昆虫、扁螺、水草、腐殖质及水中和泥中的微小生物等。 摄食淤泥中藻类等底栖生物,也取食浮游动物。 人工喂养时,可投喂昆虫、小型甲壳动物、水蚯蚓、嫩植物茎叶等,也可投喂豆饼、豆渣、糙糠等。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体长5厘米以下的鳅苗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体长在5-8厘米时,除了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水蚯蚓外,还摄食高等水生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等,以后逐渐变为杂食性鱼类,几乎无所不食,凡水中和泥中的动植物及有机碎屑,都是泥鳅的天然饵料。泥鳅对动物性饵料最为贪食,特别爱吃鱼卵。亲鳅产完卵后,如果不及时取走,往往会把自己产的卵吃掉。泥鳅觅食主要是靠口须来完成,它的5对触须既是“探测器”帮助寻找食物,又是“过滤器”帮助分拣食物,可口的送入口中,不可口的弃掉,边吃食、边寻找、边移动。由于泥鳅取食广泛,所以与其他鱼类混养往往能起到“清洁工”的作用。泥鳅白天大多潜伏在泥中,喜上半夜外出觅食,如果环境安静,有时白天也出来活动。据养殖户观察,泥鳅在一昼夜间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上午8-9点和下午3-5点。而早晨5点左右为摄食低潮。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白天投喂是完全可以的。一般情况下,泥鳅肠胃中的食物为其体重的8-10%;在繁殖季节,摄食量则更大些,泥鳅不同生长阶段的食物是不完全一样的。

分布范围

编辑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海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国。

具体分布:中国(天津、河南、广西、北京、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山东、广东、吉林、辽宁、香港、台湾等地)、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萨哈林州、阿穆尔州)、西班牙、越南、澳大利亚、柬埔寨、加拿大、德国、意大利、哈萨克斯坦、菲律宾、西班牙、泰国、土库曼斯坦、美国、乌兹别克斯坦、老挝、缅甸。

泥鳅分布图 泥鳅分布图

繁殖方式

编辑

自然繁殖

泥鳅是多次性产卵鱼类,一般2龄时开始性成熟。其繁殖季节是4-9月,4月上旬开始繁殖,5-6月产卵盛期,每次产卵4-7天。通常情况,19℃以上开始产卵,24℃左右产卵量大,繁殖活动强烈。泥鳅是一年多次产卵的鱼类,产卵常在雨后夜间进行,有时白天也产。产卵活动期间,泥鳅胆子较大,常到水面上来追逐。泥鳅卵有黏性,卵在水中受精后,粘在水草或水中杂物上孵化,落入水底的受精卵也能孵出仔鳅。雌鳅的怀卵量除个体差异外,与其体长有很大关系:体长8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为2000粒,体长10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为7000粒,体长12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为13000粒,体长15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为15000粒,体长20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为24000粒。泥鳅的卵为圆形,米黄色,半透明,卵径0.8-1毫米,吸水后达1.2-1.5毫米。水温20℃以上时,孵化期为2-4天。

人工养殖

池塘养殖

选择向阳、进排水方便、含腐殖质适中的黏质土壤建池塘,面积为30-100平方米。池塘四周有高出水面40厘米的防逃设施,用水泥板、砖块、硬塑料板或三合土压实筑成,也可用聚乙烯网布沿池塘的四周围栏,网布下埋置硬土层,水深40-50厘米即可。池底铺20-30厘米厚的软泥。池壁要夯实并高出水面30-40厘米,比地面高20-25厘米。在池内近出水口处设一个占池面积5-10%的鱼溜(集中鱼的地方),鱼溜比池底低20-30厘米。进水口要高于水面15-25厘米。简单说就是进出水口必须设有拦鱼网。进水口、溢水口、排水口用密网布包裹,池底向排水口倾斜,并设置与排水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的5%,低于池底30-35厘米。池中投放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常规清塘

泥鳅放养前先常规清塘。泥鳅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20-30千克/100平方米,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用30-45千克/100平方米的腐熟人畜粪作基肥,池水加至30厘米。待水色变绿,透明度为15-20厘米后,即可投放泥鳅苗。具体操作如下:每100平方米水面撒8-10千克生石灰,2-3天后加水。7天后排干,然后放进新水,水深20-30厘米。再施沼液,每100平方米约5000千克,培肥池水。

培育鳅种

泥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当饲养3-5天体长7毫米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性营养,能自由平游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泥鳅苗的放养密度以1000-1500尾/平方米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增加。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卵化、规格一致的泥鳅苗。经过30天左右的培育,可长成3-4厘米的泥鳅种,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为成鳅养殖。

成鳅养殖

消毒。鳅种放养前可用8-10厘米/千克漂白粉液进行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分钟。每平方米放3-4厘米的泥鳅种50-60尾。在泥鳅池中可适当培养草鱼、鲢鱼、鳙鱼等中上层鱼类夏花鱼种,不宜搭配罗非鱼、鲤鱼、鲫鱼等。

投饵。刚下池塘的泥鳅苗,需投喂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合口味的饵料,同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豆饼等精食料。泥鳅苗体长达1厘米时,已经可摄食水中昆虫、有机物碎屑等,可投喂煮罗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每日2-3次,切忌撒投。初期日投饲量为泥鳅苗总体质量的2-5%,后期为5-10%。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经过发酵的鸡粪、鸭粪等有基肥,每次用量为50千克/100平方米。

日常管理。做好水质管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解水质。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宜。当水温达到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养殖管理。养商品泥鳅可施肥(沼液、腐熟猪粪及家禽粪便等)培育天然饵料,施肥量视天气和水色而定(透明度20-30厘米)。当透明度降低,泥鳅不断浮出水面呼吸空气,应停止施肥,减少投饵并加注新水。商品泥鳅除施肥外,还应投喂饵料,常规鱼用饲料均可作饵料。泥鳅苗种刚下池时,每天傍晚投喂1次,以后逐渐改为白天投饵,08:00、14:00各投1次。日投量占泥鳅体质量的2-8%,视水温和摄食情况增减。饵料投放在食台上或竹篮内,把竹篮沉到水底,泥鳅吃完后提出篮子。

病害防治。烂鳍病(赤鳍病)主要流行于夏季,泥鳅背鳍附近表皮脱落,肌肉腐烂。用10-50毫克/千克的氯霉素溶液或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连用5天;或用10毫克/千克的四环素溶液浸洗24小时,小鱼池可全池浸洗12小时后换水。泥鳅打印病流行于7-8月,泥鳅尾部两侧有红斑。用漂白粉全池消毒,使池水浓度为1毫克/千克,或用五倍子全池用药,池水浓度为2-4毫克/千克。泥鳅车轮虫病流行于5-8月,病鳅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大量死亡。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浓度为30毫克/千克,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毫克/千克。

池塘混养

池塘混养即和其他鱼类混养,如和鲢鱼、鳙鱼、草鱼、鳊鱼等混养。这种养殖方式的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混养的优点: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他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坑塘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可小,十几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规鱼类在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坑塘养鳅每平方米可放养120尾左右,其管理方法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投喂猪粪、鸡粪一类的有机肥料和农家的残存剩品,如米糠、菜饼等,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稻田养殖

中国南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发展高效农业较好的种养模式。

网箱养殖

网箱分为苗种培育箱和成鳅养殖箱两种。苗种培育箱采用聚乙烯网布做成,面积一般为10-25平方米。成鳅养殖箱采用3米×3米的聚乙烯网片做成,网目为0.5-1厘米,面积约为50平方米。网箱可置放在池塘、河边、水渠、湖泊等水体。箱底着泥,网箱必须铺上10-15厘米的泥土或适量的水生植物。

放养量

苗种培育箱每平方米放养体长7毫米的泥鳅苗约3万尾;成鳅养殖箱每平方米放养体长为34厘米的泥鳅苗1000-2000尾,体长为5厘米的泥鳅苗50-1000尾。另外,根据网箱设置的水体肥度适当调整放养量,水肥的放养量可以增加,水瘦的放养量可适当减少。

投饵

网箱养殖泥鳅基本上全依赖人工投饵。泥鳅食性广,可投喂鱼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肉、血粉等动物性饲料;豆豆粕、菜粕、麦麸、谷物等植物性饲料以及人工配合体质量4-10%的投饲料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饲料。投喂饲料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与池塘养泥鳅的方法相同。

日常管理

勤刷网衣,保持网箱内水体流通、溶氧丰富,并使足够的浮游生物进入箱内,为泥鳅提供丰富的天然饲料。经常检查网衣,防止泥鳅逃逸。

主要价值

编辑

药用价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泥鳅“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活体可以入药,性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益肾暖脾、退黄、除湿退黄、祛湿止泻、止虚汗等功效,可用于脾虚泄泻、消渴、小儿盗汗水肿、小便不利、痔疮、皮肤瘙痒等。《本草纲目》记载泥鳅“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

食用及营养价值

泥鳅为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珍品,符合现代营养学要求。其肉质清淡、细嫩,味道鲜美,被誉为“水中人参”,既是宴席上常见的美味佳肴,又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众食品。

泥鳅肉质细韧,营养价值高。东南亚人民很喜食。 泥鳅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泥鳅肉中含蛋白质18.4-20.7%,脂肪2.7-2.8%,灰分1.6-2.2%,每100克肉中含维生素A70IU,维生素B130微克,维生素B2440微克,钙51毫克,磷154毫克,铁3毫克,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而且还含一种类似EPA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保护血管,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鳅含有的某些维生素比其他鱼类高,如维生素A、C及B族维生素,经常食用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经济价值

近年来,泥鳅养殖在中国各地迅速发展, 是效益高、前景较好、可助力脱贫致富的项目之一。

食物营养成分

编辑

食物名称泥鳅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96 千卡
蛋白质17.9 g
脂肪2 g
胆固醇136 mg
饱和脂肪酸0.4 g
多不饱和脂肪酸0.4 g
单不饱和脂肪酸0.5 g
碳水化合物1.7 g
75 mg
28 mg
302 mg
282 mg
299 mg
0.47 mg
2.9 mg
0.09 mg
2.76 mg
35.3 μg
维生素A14 μg
维生素B1(硫胺素)0.1 mg
维生素B2(核黄素)0.33 mg
烟酸(烟酰胺)6.2 mg
维生素E0.79 mg
展开

下一篇 花鳅

上一篇 乌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