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鳅 编辑
花鳅是鲤形目鳅科鱼类动物。身体细长,侧扁或稍侧扁;身体和头部有细鳞或裸露;颅顶像人类一样,有囟门;眼下刺分叉,颏叶发达,中间由1条纵沟隔成为左、右2片,外缘锯齿状或呈须状,有须3对或5对,其中吻须2对,分生,呈1行排列,口角须1对,颏须2对,但有些也没有;尾鳍内凹,圆形或截形;臀鳍分枝鳍条5根。
花鳅广泛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以北各水系,远至日本、朝鲜、欧洲和北非地区的江河、湖泊、小溪、池塘和稻田里。为淡水小型底栖鱼类,环境适应力强,耐低氧,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 喜居泥底气质较好的浅静水中,以植物、水生昆虫、藻类为食。产卵期在5月初至6月中旬。
花鳅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既是美味佳肴又是大众食品,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之美誉; 也有“水中人参”之称。与此同时,具有强壮身体、降脂降压、强精补髓、温暖内脏、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别名:中华花鳅,花泥鳅
中文学名:花鳅
拉丁学名:Cobitis taeniaLinnaeus,1758
二名法:Cobitis sinens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亚纲: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
目:鲤形目 Cypriniformes
亚目:鲤亚目Cyprinidei
科:鳅科Cobitidae
属:鳅属Cobitis
种:花鳅
分布区域:生活在江河、湖泊、小溪、池塘和稻田里
分布类别:淡水
花鳅
体长38—87.4毫米。体长为体高6.9—8.6倍,为头长4.6—5.9倍。
体长形,侧扁,体高为体宽1.3—2.2倍。
头侧扁,头长为吻长2.5—2.8倍,为眼径5.2—8.6倍。
吻略突出,前鼻孔位吻侧正中,有一短管状皮突。
眼小,侧上位。眼间隔窄于眼径。眶前骨在眼前缘下方向后有一叉状骨刺。
口小,下位,不伸过后鼻孔。吻须2对;上颌须1对,较长,约达眼前缘下方。
鳃孔侧位,下端略低于胸鳍基上缘。鳃耙钝短。
肛门邻臀鳍始点。鳞微小,头无鳞。
侧线侧中位。背鳍始于体正中央或略后,第一分枝鳍条最长。
臀鳍似背鳍而窄小,距尾鳍基较距腹鳍基近。胸鳍侧下位。
腹鳍始于背鳍第二至三分枝鳍条基下方,伸不到肛门。
尾鳍圆形或截形。
头体背侧灰褐色,沿背中线有一行黑褐色大斑;
两侧较淡,有一纵行约16—21黑斑;腹侧白色。鳍淡黄色;背鳍、尾鳍有小黑点,尾鳍基上侧有一亮黑斑。
成年雄鱼第二胸鳍条很粗长,不短于头长;雌鱼胸鳍圆形,短于头长。
环境适应力强,适宜生长水温为10-30℃,最适水温为25-28℃。
耐低氧,水中·溶氧降到0.15毫克/升时仍能生存,这是由于泥鳅除用鳃呼吸外,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
花鳅属是本亚科中最繁盛的1属,广泛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以北各水系,远至日本、朝鲜、欧洲和北非。
中国常见种类有中华花鳅和泥鳅。
中文名称 | 拉丁文名称 | |
1. | 北方须鳅 | Barbatula barbatula |
2. | 沙花鳅 | Cobitis arenae |
3. | 大斑花鳅 | Cobitis macrostigma |
4. | 中华花鳅 | Cobitis sinensis |
5. | 马头小刺眼鳅 | Acantopsis choirorhynchos |
6. | 条纹花鳅 | Cobitis striata |
7. | 泥鳅 |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
8. | 北方泥鳅 | Misgurnus bipartitus |
9. | 侧斑后鳍花鳅 | Niwaella laterimaculata |
10. | 鳞头鳅 | Lepidocephalusmacrochir |
11. | 拟长鳅 | Acanthopsoides gracilis |
12. | 细头鳅 | Paralepidocephalus yui |
中国特有:是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东北七鳃鳗、细鳞鱼,其他保护物种包括东北鰁、黑龙江花鳅、江鳕、鳜等。
圣水湖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为黄颡鱼、细鳞斜颌鲴和鳜,其他保护对象包括团头鲂、翘嘴鲌、南方大口鲇、乌鳢、中华花鳅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