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饽饽 编辑
花饽饽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营养美味,健康环保,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饽饽主要分威海大花饽饽,烟台盘饽饽,菏泽花馍。
胶东花饽饽以面粉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不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做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胶东花饽饽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
中文名:花饽饽(胶东花饽饽)
主要原料:面,鸡蛋,花生油,果蔬汁液
储藏方法:常温、冷冻
制作方法:雕花,染色,最后上锅蒸熟
《莱西县志·礼属篇》记载,莱西民间“以麦为美”“巧姐儿”们以一块面为原型蒸出来的大饽饽,寓意生活“蒸蒸日上”。
饽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馒头。但是大饽饽同馒头相比,要比馒头大三四倍,也不是单纯的馒头样子,而是做成各种形状,就像工艺品一样,美极了。花饽饽是饽饽的一种,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花样所以称之为花饽饽。
在胶东,过年最有年味的莫过于吃那白白胖胖的大饽饽。过大年,蒸饽饽,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向上、红红火火。大约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各家就开始蒸大饽饽了,一直能持续到年根,每家都蒸上好多,整个正月都不用做面食了。
胶东小镇花饽饽——龙凤呈祥
过大年蒸饽饽是胶东年俗之一,寓意让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在山东省胶东地区,每到过年时间,家家户户都会赶制或者定做胶东花饽饽迎接新春佳节。2016年2月5日和2月6日,山东卫视《早安山东》栏目和央视《新闻联播》先后报道了文登百姓制作花饽饽迎新春的新闻。
山东威海花饽饽习俗传承人,威海大地食品厂技术厂长在新闻联播中详细介绍了胶东花饽饽的传承历史和制作工艺。胶东花饽饽,也叫面塑或者捏面花,它是胶东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美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时候,人们都要蒸制花饽饽进行祈福和纪念。这些用面做的花样饽饽,既好看又好吃,还蕴含求吉纳福的愿望,深受百姓喜爱。2009年,文登胶东花饽饽民俗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走亲访友的礼品渐渐的被各种便携的礼盒所替代,但胶东人招待宾朋的餐桌上,大饽饽是主角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文登花饽饽不仅在国内非常受欢迎,而且还出口到国外,让中国这一过年的传统文化走出了国门,实现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结合。
胶东小镇-富贵有余

胶东小镇-龙凤呈祥

胶东小镇-多福多寿

胶东小镇-福寿安康

胶东小镇-万事如意

胶东小镇-小孩抓周

胶东小镇-虎虎生威

胶东小镇-长命百岁

胶东小镇-支锅糕

胶东小镇-支锅糕

胶东小镇-富贵吉祥

胶东小镇-乔迁之喜

胶东小镇-飞黄腾达

胶东小镇-财源广进

胶东小镇-珠玉满堂

胶东小镇-欢聚一堂
要想花饽饽好吃,在选料上,要选择优质小麦磨成面粉,和面时加适量牛奶、鸡蛋和白糖,然后反复揉。在众多步骤当中最重要的当属加入的“引子”和揉面的过程。从和面、计量、揉面、制作,再到蒸制,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做出来的花饽饽就会口感不佳。花饽饽的制作各个步骤中,最为重要的是和面和整形。有的花饽饽造型讲究,和面就要硬一点。有的花饽饽则可以软一点。而且和面的程度要达到手光、面光、盆光。 “守面”不仅是力气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需要肩膀、手臂和手腕协调用力,均匀地揉。面“守”得越好,蒸出来的花饽饽就越筋道、越好吃。
花饽饽
“花饽饽的制作流程包括和面、发面、揉面、捏型、雕刻、锅蒸、上色等步骤,以刀、剪、笔等工具进行创作。”贾雨萍说,在制作技法上,不同地域各有特色,风格不同。按人生礼仪、岁时节物和各地习俗,通常分为“结婚”“送三”“百岁”“过年”等几个大类别。
贾雨萍除了制作花饽饽之外,还经常在家乡山东栖霞的幼儿园、中小学及职业院校中授课,讲述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以讲述胶东花饽饽的历史和当地民俗文化为主,加深大家对历史和传统的认识及印象。
花饽饽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传承上千年、颇具文化内涵的民俗艺术品。在菏泽定陶,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做各种各样的花饽饽。元旦到来,定陶区半堤镇孙堂村的手工艺人们就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用发酵好的面,揉、捏、压、搓,借助各种工具剪、切、挑、刻,进行各种装饰、制作成花馍的雏形,上锅蒸熟,一个个五颜六色,造型各异,形象生动的手工花饽饽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