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黄鹂 编辑
金黄鹂(学名:Oriolus oriolus)是中型鸣禽。体长24厘米。头全黄色。体羽鲜丽,主要由为黄和黑的颜色组合,雌鸟与幼鸟多具条纹。雄性成鸟眼先、翼及尾基部黑色,其余为鲜亮黄色。雌鸟较暗淡而多绿色。幼鸟偏绿色,下体具细密纵纹。虹膜红色;嘴红色;脚灰色。喙长而粗壮,约等于头长,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盖以薄膜;翅尖长;尾短圆,跗跖短而弱。
树栖性,鸣声洪亮悦耳。栖息于绿洲内的村落附近大树上,在山区可沿河谷向上分布到海拔1650米。以昆虫为主食,亦嗜食浆果,主要是鞘翅目、半翅目、鳞翅目的成虫及幼虫、螳螂等。在水平枝杈间编织碗状巢,产卵3-5枚,主要由雌鸟孵化,孵化期13-15天,雏期约等于孵化期。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至西伯利亚西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及中东地区、非洲。
外文名:Golden Oriole
别名:欧洲金黄鹂、欧亚金黄鹂、金色黄鹂
中文学名:金黄鹂
拉丁学名:Oriolus oriol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雀形目
科:黄鹂科
属:黄鹂属
种:金黄鹂
亚种: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
金黄鹂
雄性成鸟:上体辉黄色,腰羽微染橄榄色;眼先有黑斑纹达于嘴基;肩羽与背羽同色;中央一对尾羽黑色,微具黄端;其余各外侧尾羽黑色具大块黄斑,愈向外侧者黄斑愈大,可达尾羽长度之半,内翈黄色区较外翈大;翅覆羽黑色具黄色羽缘;初级覆羽的端部1/3为淡黄色,形成显著黄斑;飞羽黑色,各羽外翈具近白色淡缘,第5枚以后的各飞羽均具细白色端缘;翅下的初级覆羽具有黑羽;翅式为3>4>2>5。下体鲜黄色。
雌性成鸟:上体橄榄绿色,尾上覆羽沾黄,肩羽与背羽同色;眼先有灰褐色三角形斑;中央尾羽橄榄绿色,具细小的黄色端斑,羽干以及近端部的羽干周围羽片为黑褐色;其余外侧尾羽的羽端黄斑愈来愈大,黑褐色次端斑也增大,橄榄绿色相对减少;最外侧尾羽的外翈黑褐色,内翈近端部1/2为鲜黄色,羽基绿黄;翅覆羽黑褐色具黄绿色缘,初级覆羽先端淡黄色,大覆羽及中覆羽染橄榄绿色并具绿黄端缘;飞羽黑褐,内侧飞羽的外翈染橄榄绿色。下体辉白,自颏以下有细的黑褐色纵纹,在胸、胁及腹较明显;胸侧及胁羽均染黄。
幼鸟:头顶至上背橄榄绿色;下背及尾上覆羽鲜黄,背羽具黑纵纹;尾羽橄榄绿色;颏、胸、腹羽白色具黑纵纹。
虹膜紫红色;嘴紫红色(幼鸟黑褐);脚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53-85克;体长229-260毫米;嘴峰23-27毫米;翅♂135-161毫米,♀133-158毫米;尾♂86-97毫米,♀81-92毫米;跗蹠♂21-26毫米。
(注:♂雄性;♀雌性)
金黄鹂分布图
旅鸟:刚果、法罗群岛、加蓬、冰岛、爱尔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马里、尼日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
中文名称 | 拉丁学名 | |
---|---|---|
1. | 金黄鹂中亚亚种 | Oriolus oriolus kundoo |
2. | 金黄鹂指名亚种 | Oriolus oriolus oriolus |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注:金黄鹂图册网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