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翠鸟 编辑
普通翠鸟,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 鸟类,其体长约16-17厘米,额、头顶、枕和后颈黑绿色,前额侧部、颊、眼后和耳覆羽栗棕红色,耳后有一白色斑;颧纹翠蓝绿黑色,背至尾上覆羽辉翠蓝色。 普通翠鸟也被叫作打鱼郎、钓鱼郎、刁鱼郎。
普通翠鸟分布广泛,除中国西北部分地区外,可见于其他各省。 普通翠鸟常单独活动,一般多停息在河边树桩和岩石上,有时也在临近河边小树的低枝上停息,主要以小鱼为主食,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 普通翠鸟的繁殖期为5-8月,每年繁殖一窝,每窝约产卵5-7枚。 普通翠鸟的寿命一般为两年。
普通翠鸟是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也是中国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普通翠鸟被中国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普通翠鸟是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师常用的题材,这类题材不仅出现于绘画和瓷器装饰上,还出现于丝织品、玉雕、木雕等器物上,以《荷塘翠鸟》《荷花翠鸟》《游鱼翠鸟》等为名的作品便司空见惯。
中文名:普通翠鸟
拉丁学名:Alcedo atthis
别名:鱼虎、鱼狗、钓鱼翁、金鸟仔、大翠鸟、蓝翡翠、秦椒嘴
外文名:英文 Common Kingfisher, European Kingfisher, Kingfisher法文 Martin-pêcheur d'Europe阿拉伯文 رفراف شائع
同义学名:Gracula atthis Linnaeus, 1758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佛法僧目
科:翠鸟科
属:翠鸟属
种:普通翠鸟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今鸟亚纲
亚种:7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
雌鸟上体羽色较雄鸟稍淡,多蓝色,少绿色。头顶不为绿褐色而呈灰蓝色。胸、腹棕红色,但较雄鸟为淡,且胸无灰色。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
虹膜土褐色,嘴黑色,脚和趾朱红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4-32克,♀23-36克;体长♂153-175毫米,♀159-175毫米;嘴峰♂32-40毫米,♀35-41毫米;翅♂67-74毫米,♀68-74毫米;尾♂30-36毫米,♀31-37毫米;跗蹠♂8-11毫米,♀8-12毫米。(注:♂雄性;♀雌性)
普通翠鸟
季节性不确定:中国澳门。
留鸟: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文莱、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埃及、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科威特、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摩尔多瓦、摩洛哥、荷兰、北马其顿、菲律宾、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叙利亚、东帝汶、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阿联酋和英国。
非繁殖地:巴林、直布罗陀、马耳他、阿曼、巴勒斯坦;卡塔尔、沙特和苏丹。
游荡(非繁殖地):也门。
游荡:关岛和马尔代夫。
来源不确定:密克罗尼西亚和帕劳。
普通翠鸟分布图
中文名称 | 学名 | 命名者与年代 | |
---|---|---|---|
1 | 普通翠鸟指名亚种 | Alcedo atthis atthis | Linnaeus, 1758 |
2 | 普通翠鸟普通亚种 | Alcedo atthis bengalensis | Gmelin, 1788 |
3 | 普通翠鸟东帝汶亚种 | Alcedo atthis floresiana | Sharpe, 1892 |
4 | 普通翠鸟苏拉威西亚种 | Alcedo atthis hispidoides | Lesson, 1837 |
5 | 普通翠鸟欧洲亚种 | Alcedo atthis ispida | Linnaeus, 1758 |
9 | 普通翠鸟所罗门群岛亚种 | Alcedo atthis salomonensis | Rothschild & Hartert, 1905 |
7 | 普通翠鸟南亚亚种 | Alcedo atthis taprobana | O. Kleinschmidt, 1894 |
普通翠鸟(卵)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据估计,普通翠鸟的全球物种数量少于60万只(2001年)。欧洲数量估计为97,500-167,000对,相当于195,000-334,000只成熟个体(2015年)。欧洲约占全球范围的25%,因此,对全球物种数量规模的初步估算是780,000-1,340,000只成熟物种,尽管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全部物种数量估计包括:中国约100-100,000个繁殖对,约50-10,000只迁徙个体和10,000-100,000个繁殖对。台湾约10,000-100,000个繁殖对;在韩国迁移的约100-10,000个繁殖对和约50-1,000只个体;在日本,约有10,000-100,000个繁殖对和约50-1,000只个体迁移,在俄罗斯约有100-100,000个繁殖对和约50-10,000只个体迁移(2009年)。
趋势论证:在欧洲和欧盟27国,估计物种数量规模在13.2年(三代)中减少了30-49%(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其他地方的数量趋势未知。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