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纶 编辑

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戏曲家

谭纶谭纶

谭纶(1520年8月4日-1577年4月20日 ),字子理,一字以诏 ,号二华先生 ,江西宜黄县谭坊(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戏曲家,民族英雄。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谭纶考中进士,历任南京礼部主事、兵部主事、南京兵部员外郎、郎中等职。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出任台州知府。他在当地招募乡勇,练兵抵御倭寇。后任浙江海道副使,歼倭于马冈、何家磺、桃渚、海门、新河、南湾诸处。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抚,指挥戚继光、刘显、俞大猷等取得平海卫大捷,不久后与戚继光大破倭寇于仙游城下,彻底平息福建倭患。后改巡抚四川,又调为两广总督。隆庆二年(1568年),奉调北上,任蓟辽总督,负责京畿防务。自居庸关到山海关,修建防御台三千座,加强东北防务。明神宗即位后,官至协理戎政、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万历五年(1577年),谭纶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

谭纶领军三十年,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又与戚继光并称“谭戚”。 史称其“历兵间三十年,计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 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 此外,谭纶雅好音律,酷爱戏曲,在戎马倥偬中推动了海盐腔与弋阳腔的融合,促成宜黄腔的形成。 遗著有《谭襄敏奏议》《谭襄敏遗集》等。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谭纶

别名:谭襄敏、谭二华

字:子理,以诏

号:二华先生

谥号:襄敏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抚州府宜黄县谭坊(今属江西省抚州市)

出生日期:1520年8月4日

逝世日期:1577年4月20日

主要成就:在东南沿海抗倭近十年,参与扫平倭患构筑东北防线,主持重修蓟州一线两千余里的长城抵御鞑靼进犯,保卫北疆安定

主要作品:《说物寓武》

最高官职: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太子太保(赠)

人物生平

编辑

三战三捷

谭纶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1520年8月4日) 。自幼饱览诗书,思维敏锐,智力过人,性格沉稳。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谭纶乡试中举,次年(1544年)参加会试,考中进士。及第后被授职为南京礼部主事。不久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丁忧。丧期满后,改任兵部职方郎中,又调任台州府知府。

当时东南海疆已经遭受了四年的倭患,朝廷商议训练地方乡兵来抵御倭寇。参将戚继光请求给他三年的时间训练地方乡兵而后将他们派往前线。谭纶也训练了一千人。他制定了约束队伍的纪律,从副将以下节节相互制约。分配明确,进止整齐划一,不久就成为精兵。倭寇进攻栅浦时,谭纶亲自带队迎击,三战三捷。倭寇又从松门、澶湖劫掠附近的六个县,进而围攻台州,没有攻克只得离去。倭寇转而侵犯仙居、临海,谭纶将他们全部擒拿、斩杀。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闰七月,谭纶升任浙江按察司海道副使 ,招募更多浙东地区的良家子弟加以训练,而且戚继光所训练的兵马也已经到期,谭纶趁机收编了他们,罢除外地兵,不再调派他们。次年(1559年)三月,倭寇从象山县登岸,冲击台州,谭纶率军在马岗、何家<石+览>等地将其击破,斩首七十七级 ;又与戚继光一起在葛埠、南湾打败倭寇。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九月,经直浙总督胡宗宪举荐,谭纶被加封为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 。因遇上父母的丧事而离职。

屡败倭寇

后来,谭纶因兵部尚书杨博的举荐而复出,任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兼按察司副使 ,统率浙军讨伐饶平林朝曦起义。林朝曦是大强盗张琏的余党。张琏已被消灭,林朝曦占据巢穴不投降,并攻击程乡。知县徐甫宰严阵以待,并且派遣主簿梁维栋到起义军中去,告谕起义军解散。林朝曦众叛亲离,弃巢逃走,谭纶与广东军追击并擒获了他。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六月,谭纶改“于福建管粮”,他以地方稍归宁静为由,请求回家终制,得到朝廷允准 。十月,因讨平张琏与江西“流贼”功劳,先后得到赏赐 。

辖治福建

位于浙江临海的嘉靖三十九年《谭纶画像碑》位于浙江临海的嘉靖三十九年《谭纶画像碑》

就在谭纶居家时,戚继光屡次击败倭寇,浙东略略安定。浙江倭患终告解除,福建的倭寇活动却愈来愈猖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进犯福建,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从广东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联合福清、长乐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戚继光再度出击,经过几番战斗,将闽广一带的倭寇大致扫清。

就在戚继光部凯旋回浙不到一个月,倭寇再度兴兵进犯邵武,攻陷兴化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三月,朝廷再次启用谭纶,升其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 ,协调各部行动。倭寇驻扎在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在激战中牺牲,平海卫、政和、寿宁等地均被攻陷,一时间“四野一空,八闽俱震”。四月,谭纶会集戚继光与总兵官俞大猷、刘显研究作战计划,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海上归路,又决定由戚家军担任中路主攻,俞大猷、刘显军为左右两翼。战斗开始后,谭纶按计划部署各部进攻,由戚继光率中军突破敌阵,左、右军紧随其后,最后在平海卫大败倭寇,斩首两千余级,救还被掳男女三千余人,并追歼散逃的倭寇,光复了一府二县(参见词条平海卫之战) 。七月,谭纶上疏奏捷,世宗下诏升授他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十月,谭纶认为延平、建宁、汀州、邵武地区残破不堪,请求缓期征收已经蠲免的赋税,又考察旧制,建立了五座水寨,扼守海口,推荐戚继光担任总兵官镇守该地。朝廷下诏全部准予施行 。十一月,倭寇又围攻仙游,谭纶命戚继光于十二月领兵援救,在仙游城下以各个击破的战术,一举消灭倭寇(参见词条仙游之战)。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初,戚继光继续在王仓坪、蔡丕岭打败倭寇 ,其余倭寇逃窜,广东境内全部安定了。 同年四月,谭纶因倭患基本平定,上奏请归家终丧,得到朝廷允准 。

历抚三地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月,谭纶以原官出任陕西巡抚 。还没上任,四川大足县(今重庆大足)民众便发动起义,攻陷了七座城镇,世宗改授谭纶为四川巡抚 。他到任时,起义已经被镇压。云南地方的叛乱首领凤继祖逃入会理,谭纶调集军队将其讨平。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月,谭纶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两广总督),同时兼任广西巡抚 。他到任后,招降岑岗“贼”江月照等人。

谭纶熟悉兵事,朝廷依靠他对付倭寇,遇到警讯就调动他们,他任官没有满一年的。等到东南沿海的倭寇大略平定后,北部边关的祸患却方兴未艾。

总督蓟辽

谭纶塑像谭纶塑像

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谭纶上疏求退,明穆宗不允 。八月,给事中时来奏请征召谭纶、俞大猷与戚继光回京训练兵马。经兵部覆议,穆宗决定召谭纶回兵部管事 ,并在隔年(1568年)三月升授他为兵部左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兼理粮饷 。谭纶上奏说:“蓟镇、昌平的兵丁不满十万人,而且老弱者占一半,分别隶属几位将领,分散于二千里的防区。敌人集中兵力来攻,我们分兵防守,众寡强弱不等,所以言事者请求赶紧训练兵马。然而四大困难不解决,最终不能训练兵马。敌人擅长骑射,不招募三万人经常练习车战是不能制服敌人的。统计三万人的月饷,每年五十四万两白银,这是一大困难。燕、赵的兵丁的锐气在边防中耗尽了,不招募一万二千多名熟谙战事的吴、越士兵,掺杂在他们中间教练他们,必然难以成事。我与戚继光受召就可以立马赶到,议论的人认为不可能,不始终信任,这是第二大困难。军事崇尚严格,然而燕、赵的士卒一向骄惯,骤然被处以军法必然大为震惊骇然。况且又离京城很近,容易产生流言蜚语,徒然使忠诚、明智的士卒受到掣肘而废弃了功力,进而酿成其他祸患,这是第三大困难。我方兵士一向没有直接与敌作战,就是打败了敌人,敌人不心服,能够再次打败敌人,才能使敌人终身受创,但是这容易产生忌恨与妒嫉;想再有作为,祸患已经先到了。这是第四大困难。按现在的情况考虑,请求调集蓟镇、真定、大名、井陉和督抚的标兵三万人,分成三个营,指令总兵、参将、游击分别统率他们,而且授予戚继光总理练兵的职责。春季与秋季两个防御期,三营的兵马各自调至边关附近。敌人来了就能将他们遏制在关外,敌人攻进来了就能与他们在关内决一死战。这两方面没有效果,我不逃避罪责。而且训练兵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现在秋季防御已经临近,请迅速调集三千名浙江兵,以缓解急迫的形势。三年之后,边防军训练好了就遣返浙江兵。”

穆宗下诏全部同意了他的请求,仍指令谭纶、戚继光商讨分别成立三个营的事情。谭纶趁机说:“蓟镇训练了十多年的兵马,然而最终不见成效,是因为任务不专一,训练也不落实。现在应该责令臣谭纶与戚继光,专门负责,不要让巡按、巡关的御史参与到这中间。”自从战事兴起,边防大臣受舆论牵制,不能有所作为,所以谭纶上奏陈述此事。而且巡抚刘应节果然有不同的意见,巡按御史刘随、巡关御史孙代又弹劾谭纶专横。穆宗采纳了张居正的意见,将练兵作战的事情全部委托给了谭纶,并且告诫刘应节等人不要阻挠。

谭纶考虑边地关隘、要道的险易,道路的远近,将蓟镇分成十二防区,每个区设置一名小将,全军总共分成三个营:东营驻扎在建昌守备燕河以东的地区,中营驻扎在三屯守备马兰、松太地区,西营驻扎在石匣守备曹墙、古石地区。各位将领时常率兵操练,互相声援,管理办法周到明了。当年秋季,蓟镇、昌平地区没有警讯。过去调集陕西、河间、正定的兵马进行秋季防卫,到如今就全部罢除了。谭纶刚刚上任在关塞巡视,对身边的将领说:“秣马厉兵,决定胜负于呼吸之间的方法适宜于南方;坚壁清野,钳制侵略之敌的方法适宜于北方。”于是他与戚继光谋划制订作战的方针、策略,并报告给朝廷,修筑了三千多个屯兵御敌台,从居庸关到山海关,控制着要害地区。御敌台修成后,他又招募了九千多名浙江兵驻守。边防经过此番大整治,蒙古不敢前来侵犯。

主掌兵部

隆庆四年(1570年)十月,谭纶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

隆庆五年(1571年)八月,因修成敌台之功,谭纶升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仍协理戎政 。十月,穆宗允许谭纶告病乡休假 。

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新即位的明神宗朱翊钧启用谭纶为兵部尚书 。次年(1573年)正月,给事中雒遵弹劾谭纶不称职,谭纶也一再奏请罢职,神宗下优诏挽留 。在此期间,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

卒于任上

万历五年四月初三日(1577年4月20日),谭纶痰疾发作,在京师府邸中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神宗下诏“从厚治葬有仪”,赐祭葬,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允许其长子谭河图世袭锦衣卫指挥,次子谭洛书世袭国子监监正。 九月,神宗命中书负责其葬事,派兵部主事一员护丧,偕其弟谭䌽扶柩还乡。

万历七年(1579年),谭纶入葬宜黄县待贤乡麓塘村玉泉山麓庞家畲,由南京兵部尚书凌云翼撰神道碑,兵部侍郎曾省吾撰墓志铭。

主要影响

编辑

军事

军事活动

嘉靖年间,谭纶任台州知府时,招募乡勇千人,练兵御倭。后任浙江海道副使,歼倭于马冈、何家磺、桃渚、海门、新河、南湾诸处;数年后擢福建巡抚,指挥戚继光、刘显、俞大猷等取得平海卫之战的大捷,旋与戚继光大破倭寇于仙游城下,彻底平息福建倭患。

谭纶前后致力兵事三十年,歼敌二万一千五百人,“亦一时干城矣”。他曾经酣战,刀刃上的血浸染了手腕,多次冲洗才清除。他与戚继光共事又共享声誉,史称“谭、戚”。

修筑长城

谭纶在镇守北疆期间,亲自发起并实施了明朝历史上第二次最大规模的长城重修工程。

隆庆三年(1569年)正月,谭纶向朝廷提出了建筑墩台、加固长城的建议:将蓟州一线原有长城加宽加厚,四围用砖石包砌,二面皆设垛口,每七八十垛之间,设一小门以方便上下;又根据地势之缓冲,每隔百步,或50步,或30步,在长城上建一墩台。墩台高3丈,比长城高出一倍,四周方广12丈,极似内地的看家楼,可容纳50名士兵戍守。由于谭纶的这个计划细致而周密,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因此很快便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同年春天,谭纶把守边官军10万人分为两班,春秋两防之时轮番修墙筑台。他颁布造筑规条,确定修墙筑台的大体样式,指令各兵备道、参将、游击等将领各负其责,限期完工。至隆庆五年(1571年)八月,蓟州重修长城的巨大工程大体完工,期间,共建成墩台1017座。

从此,中国北方的万里长城便以其建筑规制上的不同,分为东、西两部分:山西以西的长城,大都以泥土夯实而成,低矮单薄,极易倾圮;山西以东的长城,中以泥土筑实,外用砖石包砌,烽堠墩台,高下相间,突兀参差,蔚为大观。

军事思想

在近三十年的军事斗争实践中,谭纶不断加深了自己对战争规律的感悟,逐步形成其军事思想。谭纶的军事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对前人思想既有继承亦有发展,如练兵节制之法,来自于《尉缭子》;攻守、奇正等作战指导原则,于《孙子兵法》等多部兵书;车战思想,则出自《六韬》。然而,谭纶的治军思想、边海防建设思想、战争指导原则等,大都来自于他近三十年抗击南倭北虏的战争实践,集中反映了他对明代战争规律的精辟认识和深刻感悟,是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戏曲

谭纶精通音律,“凡梨园度曲,皆亲为教演,务穷其巧妙,旧腔一变为新调”。他酷爱戏曲,尤其喜爱盛行南方的海盐腔,常于军中设戏班,随军征战演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谭纶奉命调浙兵入赣,击溃了林朝羲部。为庆典战绩,特派随军戏班演出并教乡里子弟习度海盐声。海盐声典雅悦耳,“体局静好”;加之谭纶的偏好,很快使海盐腔传遍江西各地,占据江西剧坛。随后谭纶又在闽、粤两省指挥抗倭,节节获胜,庆典战绩的戏曲活动在这两省频频出现,故海盐腔随之也在闽、粤两省流行。海盐腔传入宜黄后,前后达四年之久,渐渐与在临川区域流行的弋阳腔融合,形成宜黄腔。这样江南一带逐渐形成以江西为中心盛传海盐腔的戏曲活动网,而宜黄则成了中国南方著名的戏曲活动中心,宜黄艺人也因此被冠为“宜黄弟子”的美号,艺人队伍迅速发展,汤显祖称在谭纶死后二十余年,“食其技者殆千余人”。

历史评价

编辑

汤显祖:

明公于今才子少俦,于古名将无比。

上林飞雁满金河,杀气边头赤羽多。相国南业征竹箭,尚书北上拥雕戈。终知热坂熏岚净,待要寒门气色和。入塞定多铙吹曲,传来帐下美人歌。

明公天人也,雄望寡两。

朱载垕:“卿久劳边镇,才识素优。”

谭纶逝世后,以张居正、吕调阳及大小九卿名义发布的祭文总结其一生道:

茫茫上象,降神江右。笃生我公,爰维宇宙。猗欤公才,譬之武库。五兵纵横,无阶不具。黄石之符,白猿之术。洞悉其要,腹为箧㠸。静则凝冰,动则迅镞。大事雷断,小细海蓄。指世陈政,言成文章。岂其竞时,在名亦忘。岁属丑寅,夜动搀抢。下于东南,化作长鲸。海波吹血,天为惨惔。公在郎署,苍然负担。鼓行而前,誓歼群忒。借箸辕门,风云动色。继守天台,旋巡浙臬。尽心戎机,不辞疲薾。号令必行,拊循必至。更番有期,行饷倍赐。贼延喘息,跳梁更甚。公励士卒,如渴得饮。戈铤霜明,朦艟云聚。驾波凌涛,栉风沐雨。海岳可倾,我师难撼。积年巨寇,丧其精胆。遂奏三捷,乃参大藩。感激图报,永矢勿谖。予宁未岁,绿林蜂起。始自岭东,逼公桑梓。戡祸曷辞,敢云小嫌。缞绖从戎,突不得黔。釜鱼遊魂,终为鼎脯。祁祁士女,赖以安堵。闽莆失戎,贼据为窟。帝命不赦,授公铁钺。公猷素著,折棰笞之。五旬之间,俯若拾遗。余孽悉尽,民安故鄙。骑置以闻,天颜有喜。号袅用锡,锦麟是将。温函莘秩,叙美褒扬。西川百粤,猺獞孔炽。公转平之,不烦措置。帝曰卿才,万夫之特。既效之南,亦可当北。蓟为后门,辽实左臂。是扼是拊,匪才曷寄。二戊之际,防守稍失。属夷为导,虏遂陵轶。公受锁钥,殚厥乃心。长昂折翅,莫敢或侵。铜牙尽卧,芦茄夜歇。已靖边尘,犹防塞月。建台扼险,凡三千所。分形以守,合力而拒。庙谟是之,横议不扰。功曷过,尧奠永牢。帝嘉乃勋,俾统材官。寻握本兵,皇图用安。西虏款塞,实为上策。公佐厥成,沮者斯格。六载秋风,纤尘不来。仁人之功,其利溥哉。嗟乎天骄,最为畔涣。周僅薄伐,汉滋边患。公扰驯之,洞中肯綮。不拂夷情,而祟国体。集思广益,开诚秉寅。一动九鼎,一言万钧。明而可见,功令为式。沈机密读,天下孰测。辽左陕右,川粤浙东。咸受成算,以奏肤功。吁嗟我公,在廷在边。始终于兵,几三十年。风尘霜露,亦既黾勉。食少事烦,妖梦竟践。朝侍讲筵,暮捐宾客。柳色犹春,泉台永夕。居正等同时展采,日月之际。如乐之谐,无所不契。国有大谋,惟公是度。令也则亡,指南何托?滔滔巨川,苍苍平楚。广柳言旋,悲来无绪。呜呼!长剑埋狱,光犹在天。蛟龙还渎,液犹在田。公业三朝,公名万古。死生细故,何足云苦?尚飨!

俞大猷:

惟公为子孝,为臣忠,为兄友,为弟恭。临民有宽有严,驭将有恩有威。与人交久而益敬,功利绝口不谈。器量足以包天下,精诚足以孚天下,廉洁足以服天下,学识足以周天下。又有实才略实事功,足以付天下。

公少读书,卓有远志。晚历仕路,允然大器。镇南,灭倭平蛮,独明节制之义。镇北,修械筑台,战守之计,无所不备。协戎京营,恩严并施。察军劳苦,轸恤懇至。将领之贤,引而进之。其非贤者,谆谆戒示。号令进止,金鼓旗帜,焕然一新。逮今相传,皆知所自。

朱翊钧:“此臣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呜呼!虽汉之武侯,不是过也!”

余寅:“公伉慨负奇节,朝廷始终置公兵间,公亦始终以兵事自表竖,夫安所授韬钤乎,乃擘画运量,若玩弄诸酋股掌之上,初不经揣逆而卒无出彀中,将所谓天畀之无宁噫而得之耶。”

沈九畴:“余盖数数望见公云。公若温温长者,而其中恢恢乎,大也。执筹计天下利害,所县无论边腹,各处情伪,形势险易,指掌睹矣。即钱榖、刑法,诸琐屑礼仪,因变盈缩,掌故所载,谣俗所合不合,有不犁然具者邪。余恶睹公之涯际也。及其嗛嗛下士,片善不损,斯有味乎。翕受之指矣。余又观古今文臣多不知兵,知则多不能身履行间。公大小身经数十百战,方新河之役,安所从求赞水者,几灭顶矣。人材兼量,诚难。公勋名满东南,其经营西北,尤多硕画焉。复大宁,西稍移镇偏头,庶几公志哉。悲乎。公今死矣。抑公所最难,在让渚林之功。倘公不得十日破贼,则前抚君何所藉口,终以免戾乎。若夫孝友笃至,谨于进退之节,口不及私,尤多古大臣之风焉。”

丘懋炜:“昔壬子癸丑之役,蹂躏十余年,而后得文如谭纶、阮鹗,武如俞大猷、戚继光者。出其所造就偏禆卒旅,亦留为数十年之用。”

张惟贤等:“纶自郎署至中枢,始终兵事者几三十年,计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可谓矫矫虎臣、腹心干城矣。”

谈迁:“始终以兵事显,虽好色货,用御女术,厚张居正,而明练倜傥,才自足称,历兵间三十年,计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时干城矣。”

张廷玉:“谭纶、王崇古诸人,受任岩疆,练达兵备,可与余子俊、秦纮先后比迹。考其时,盖张居正当国,究心于军谋边琐。书疏往复,洞瞩机要,委任责成,使得展布,是以各尽其材,事克有济。观于此,而居正之功不可泯也。”

纪昀:“史称纶沉毅知兵,为台州知府时,即与戚继光立束伍法,练兵破倭寇,禽斩殆尽。官浙江海道副使时,又连破之。再起为浙江右参政时,破饶平贼林朝曦。调福建参政时,郡县多为倭所陷,力战恢复,闽地以平。官四川巡抚时,灭云南叛酋凤继祖于会理。总督两广时,岑冈贼江月照等望风而降。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后在蓟辽,与戚继光协力修边备,三卫诸部迄不敢南牧。终始兵事垂三十年,积首功二万一千五百。计其功名,不在王守仁下。……今特录是集,以见其谋画之大略,庶不没其实焉。”

方纲:“纶沉毅知兵,与戚继光并称。”

《福州府志》:“纶素晓畅兵机,绰有文武才。”

王棻:“前明二百七十余年,守台者六十余人,治绩以谭襄敏公为最;入国朝二百四十余年,守台者五六十人,以刘公(刘璈)治绩为最。”

胡长春:“谭纶主持兵事30年,南歼倭寇,屡战皆捷,北御鞑靼,固我长城,为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明朝统治奋斗了一生。他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然而,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史籍中的记载来看,若论其地位和影响,恐怕要在戚继光等人之上。”

轶事典故

编辑

谭纶为官清廉,朝廷曾派人查核抗倭以来诸臣侵吞军需的数字,多者十余万两,少的也有三五万两,唯独他没有任何贪腐行为。谭纶经常教育家人要洁身自好,不招惹是非。弟弟科举失利,他写信劝慰:大丈夫立身天地间,自有许多事业可做。在另一封《寄弟》的书信中,他教育弟弟要胸襟开阔,学会以德报怨。谭纶去世前,还为弟弟定下了“十七戒”,涵盖了为人、处世、交友、情趣等方方面面。

人际关系

编辑

关系

姓名

简介

先祖

谭衍昌

南朝刘宋时官至“主爵都尉”,在元嘉末年徙居宜黄观上刺桑,被视作刺桑谭氏之祖。

高祖

谭世隆

明初时人。

曾祖

谭积

——

祖父

谭廷用

因谭纶显贵,累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

父亲

谭镐

以明经入贡举,曾任顺昌王教授。因谭纶显贵,累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

生母

罗氏

封夫人。

异母兄

谭经

官至武定推官。

同母弟

谭䌽

因谭纶功勋,荫授右军都督府事。

庶弟

谭绮

“五岁而孤”,由谭纶抚养成人,考取县诸生。

原配

饶氏

宜黄县仙都乡人。死后赠夫人。

继室

刘氏

宜黄县东乡人。封夫人。

侧室

罗氏

封夫人。

杨氏

封夫人。

儿子

(杨氏所出)

谭河图

字君出,号述轩,行凤七。娶临安府同知刘应明之女。国子生 。因父功荫封锦衣卫指挥千户,后升定远将军。

谭洛书

字君则,行麟二,世袭国子监监正,未仕。娶光禄寺署丞刘森之女。

谭洪范

娶举人李希哲之女。早夭。

谭九畴

早夭。

饶氏生有谭纶的长女,次女、幼女为杨氏所出。

以上内容来源

主要作品

编辑

谭纶著有《谭襄敏奏议》10卷,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部分内容被抽毁)。 另有《谭襄敏遗集》3卷、《军政条例类考》7卷、《书经详节》、《点将图》、《说物寓武》等。

后世纪念

编辑

墓葬

主词条:谭纶墓

谭纶墓

谭纶墓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二都镇帘前村,建于万历七年(1579年)。墓座北朝南,由祭道、神道、墓体三部分组成。整个墓葬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视野开阔,山川村寨尽收眼底。195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纪念活动

2020年12月12日,纪念谭纶诞辰5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举行。

艺术形象

编辑

文学形象

宜黄县作家花海波有长篇历史小说《刺桑明月》,以谭纶一生经历为脉络,以率兵抗击倭寇为主线,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再现谭纶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生平与功绩。

影视形象

年份

剧名

饰演者

图册

2007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

王宇

谭纶影视形象

2015

《抗倭英雄戚继光》

王朔

史料索引

编辑

《农丈人文集》卷13余寅撰《明故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加赠太子太保谥襄敏谭公墓志铭》

《明文海》卷449沈九畴撰《谭司马公行状》

《国朝献征录》卷39《大司马二华谭公纶传》

张廷玉等《明史》卷222

四库本《江西通志》卷82

道光版《抚州府志》卷48

欧阳祖经《谭襄敏公年谱》

下一篇 刘知远

上一篇 邢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