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巾军 编辑
红巾军,元末农民利用白莲教组成的起义军。以红巾包头和红旗为号,故名。当时亦称红军或香军。起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主要有下列四支:(1)刘福通部,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势力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东北各地。(2)郭子兴部,在江淮地区发展。郭子兴死后,所部主要由朱元璋统率。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 )夏攻克集庆(今江苏南京)后,朱元璋所部已改用黄旗。(3)徐寿辉部,在长江中上游发展。王权(布王三)和孟海马部,在襄阳起义。王权向北发展,称北锁红军;孟海马向南发展,称南锁红军。
元朝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美女,天天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真是民不聊生,出现了“饿死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反抗的烈火在人民心中燃起。社会上流传着“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谣。
韩山童以白莲教为纽带,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并结识了安徽阜阳人刘福通 。在韩山童、刘福通领导下,3000人在颍州颍上县白鹿庄准备起义,因事前泄密,遭到敌人包围,韩山童牺牲。刘福通突围后把起义群众组织起来。起义者以红巾裹头,一鼓作气占领颍(今安徽阜阳)、罗山(今河南罗山)、上蔡(今河南上蔡)、真阳(今河南正阳)、确山(今河南确山县)等地 。
红巾军
北方红军兴起之后,南方长江流域也纷纷打着红军的旗号起事,如彭莹玉、徐寿辉等在湖北,徐寿辉称帝,国号宋,此外,王权在南阳地区的“北琐红军”、孟海满在荆襄一带的“南琐红军”等。
百科x混知:图解红巾军
元朝对于红巾军的起事随即展开镇压,由也先帖木儿率兵攻刘福通红巾军,获得数次胜利,赞宰相脱脱督战攻徐州,杀芝麻李,并由贾鲁攻濠州(今安徽凤阳),并由答失八都鲁攻灭南北琐红军,南方元军与徐寿辉军队互有胜负。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战局有所转变,红巾军北伐。刘福通先立韩林儿为帝,都亳州(今安徽),其后数战后,击败答失八都鲁的军队,并展开反攻,甚至逼近大都,南方红军则在湖南、湖北获得胜利,郭子兴病逝后,郭天叙、张天佑相继战死,朱元璋继承了原有军队,并渡长江占领集庆(今南京)。至元十七年前(1357年)前后,在北方以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为首的元军将领(但当时已不听中央号令各自为政)开始对北方红军展开反攻,红军内部也发生争执分裂,势力渐弱,1363年,北方红军在安丰(今寿县)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元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投奔朱元璋,于1366年返回应天,至瓜步,船翻沉江而亡。南方红军将领陈友谅则于1360年杀徐寿辉自代。从张士诚投元开始,红巾军几个分裂势力从一致灭元转为相互兼并,终由明太祖朱元璋攻灭陈友谅、张士诚,一统红巾军,最终推翻元朝,统一华夏,建立了明朝。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