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霞故居 编辑

河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青霞故居刘青霞故居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我国近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志士刘青霞女士而在开封刘家胡同大院的基础上建立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刘青霞故居

地理位置:开封市顺河回族区解放大道(原北土街段)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9:00-12:00,14:30-17:30;周一闭馆

景点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刘青霞故居门楼刘青霞故居门楼

刘青霞故居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刘家宅院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刘家宅院是典型的封闭式四合式院,坐北朝南,东、西宅院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东院、西院共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配益彰,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是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 2006年5月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青霞故居

这些建筑,既有北方四合院的的典型面貌,又有河南民居的建筑特色。刘青霞故居纪念馆作为刘青霞生活及奋斗的实物载体,不仅市人民群众更了解到她的传奇人生,体现了她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核心价值观的追求,而且对当代社会就、教育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人物介绍

编辑

嫁入刘家

刘青霞

1906年,刘青霞受河南辛亥革命领袖张钟端和尉氏县留日学生潘祖培、罗文华、刘恒泰影响,随兄马吉樟东渡日本,结识了鲁迅先生,并加入同盟会。同盟会河南支部在东京创办《河南》杂志,青霞捐两万元巨金作为经费,使杂志得以出版.半年后由日本返国归故里,为唤醒民众,着眼于女子教育,于1908年在尉氏开办华英女校,成为河南女校之先河。此外她还分别捐钱3000两资助过尉氏高等小学堂和中州女学堂及中州公学,捐银3万两资助北京豫学堂.还在尉氏创办蚕桑学校,捐地3000亩创办实习桑园。捐银9000两修造贾鲁河石桥,捐地110亩创办孤贫院等。为此,她得到了京师各界的敬仰,被聘为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

捐助革命

刘青霞女士蜡像刘青霞女士蜡像

刘青霞追随革命,向往自由,不但果敢为同盟会河南支部在开封开设的“大河书社”以巨额捐款,而且还在《自由报》上撰文:“自由好,中夏少萌芽。岳色河声飞笔底,洛阳纸贵汇春华,开遍自由花。”1911年,张钟端由日本返国,为谋求职业掩护,青霞保荐钟端入湖北臬台马吉樟幕下,使其能以合法身份往来于汉、宁、沪之问。武昌起义后,为资助张钟端带领革命党人起义,又捐银1 600两。民国元年,她在河南各大社团的一致呼声中就任河南省国民捐总经理。

刘青霞的革命义举为刘氏族人所不容。她决心破釜沉舟,告别她熟悉的旧堡垒。民国二年(1913年),青霞赴上海面见孙中山,愿将家财捐献国家。时孙任全国铁路总办。行文到河南办理捐献手续,适值南北分裂而未竞。1921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时,族人又讼青霞,她毅然将财产全部交公,用于河南教育事业。1922年青霞孑身一人返回娘家,不久即病逝于安阳蒋村。

地理位置

编辑

刘青霞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