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 编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内,是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

民国元年(1912年),林伯襄先生在清代河南贡院旧址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的前身)。旧址建筑群包括六号楼、七号楼、东西斋房、南大门与大礼堂等,是中国高等学校中中西结合的一处建筑,建筑形制融合了中国官式建筑与河南地方建筑手法,吸收了西方建筑柱式、门窗形式,既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继承了中国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是中国20世纪初期民族建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见证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同时,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有着重要的政治教育价值,成为当代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

2006年5月,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5月2日23时20分许,在修缮施工期间的河南大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大礼堂发现火情。经消防部门全力扑救,火灾被扑灭,无人员伤亡 。现场航拍画面显示,大礼堂经过火灾,房顶已经基本坍塌,被火烧过的建筑呈焦黑状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

地理位置: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内

所处时代:民国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984-5-11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民国元年(1912年),林伯襄先生在清代河南贡院旧址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的前身)。

民国四年(1915年)以来,学校先后建设了六号楼、七号楼、东西斋房、南大门与大礼堂等。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六号楼,民国四年(1915年),开建;民国八年(1919年),落成。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七号楼,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在校园南北中轴线和东西中轴线的交汇点上,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大礼堂建成。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南大门落成。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六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

2002年,根据老照片的模样,在明伦校区六号楼西南侧仿建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门。

建筑格局

编辑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是中国高等学校中中西结合的一处建筑。建筑形制融合了中国官式建筑与河南地方建筑手法,吸收了西方建筑柱式、门窗形式,既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继承了中国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建筑群包括六号楼、七号楼、东西斋房、南大门与大礼堂等。

主要建筑

编辑
六号楼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

六号楼,又称博文楼,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兴建的第一座建筑。楼分三层,连同地下室共四层。6根爱奥尼柱头式巨柱贯通二、三两层,柱头左右各有一个秀逸纤巧的涡卷。6号楼顶部、墙体对称布局,中间高,两侧低,颇具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其平面布局、柱式、门窗楣饰、花瓶形栏杆、窗套等,又为西式建筑手法,中西合璧,稳重优雅,折射出河南大学建校之初的创新之光。楼前花园内竖有李大钊铜像。

七号楼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

七号楼,又名博雅楼,是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心。整栋楼平面呈“Ⅱ”字形,楼高三层,主入口处在楼中部东侧,3个出入口均有歇山卷棚屋顶式灰瓦门廊,四角红漆圆形木柱支撑,鼓形柱础,门廊屋顶下有木制透雕漏花挂落和雀替。楼四周设西式木质门窗,玻璃窗上有西式折叠式遮阳装置,窗间扶壁是80根塔什干式柱,贯穿二、三层,直通檐下。青砖砌墙的7号楼,立面层次丰富。

东西斋房

斋房

东西斋房,在南大门至大礼堂轴线两侧井然排列。斋房屋面为横三道屋脊,屋面四周有城垛式的女儿墙相围,每个斋房入口,设有仿古式垂花门罩,两个垂柱之间,雕刻着形态各异的30块木雕花板,花板上或是梅兰竹菊,或是珍禽奇兽。

大礼堂

大礼堂大礼堂

大礼堂占地面积约39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513平方米。大礼堂分上下两层,设楼梯6座,观众席3000多个,南立面正中,设3个双扇平开大门,入口外立面两侧,设置4组8根爱奥尼巨柱。东、西、北有直通室外的疏散出入口,均为四柱卷棚歇山顶门廊,各面景色不同。整座建筑分为门厅、观众厅、舞台三部分,沿南北中轴线布置,音质良好,采光充分,通风顺畅。大礼堂是中西建筑集合的典范,在建设中采用了许多西方新技术、新材料,同时辅以中式大屋顶、斗拱飞檐等传统精华,叠檐飞阁,雕梁画栋,既有西洋建筑的高大、坚固,又有传统中国建筑的俊秀、规制。建设者选用27米豪式英国进口钢屋架,八柱一梁支撑钢屋架和楼板重量,水泥加固地基,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较大的突破性。建成后的大礼堂,经历过5次5级以上地震,始终坚固如初。

南大门

南大门南大门

南大门是一座四柱三开间的牌楼式建筑,中间部分屋顶高出,形成重檐之势,四角翘起,上置套兽,采用砖木和混凝土混合结构。同时,国画、彩绘、浮雕、木雕、砖雕有机排列在建筑之上。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用柳体金字镌刻在大门内侧的门楣之上。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林伯襄是一位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是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首任校长。 林伯襄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林伯襄先后到位于开封的河南优级师范学堂和上海淞中国公学深造,与河南在沪革命志士交往密切。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林伯襄毕业后返归故乡。他提倡新学,力主实用。民国元年(1912年),出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首任校长,他从严择师而又礼贤下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以管理严格而闻名,设立两名学监,查堂点名从不间断;同时,设有足球队、网球队、篮球队、武术团、新剧社、三育研究会、演说辩论团、音乐会等,课余文体活动形式多样。 培养出一批有用人才,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成为中原传播知识、弘扬民主、播撒文明的坚不可摧的阵地。

革命活动

20世纪20年代初,中共河南省委在该校六号楼召开会议,部署河南革命斗争。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国共产党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先生在六号楼作了题为《大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史》的演讲,号召河南大学的“青年诸位,全都起来,参加现在之国民革命运动,使之早日成功”。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革命转入低潮,河南大学的进步师生遭到残酷的镇压,郭晓棠、周世昌、邓拓等人被捕入狱,姚雪垠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爱国进步青年被迫离开学校,转入地下,坚持斗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东北军司令张学良亲临河南大学并到斋房看望学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该校法学院进步学生邓拓在七号楼北门被反动派逮捕入狱。

价值意义

编辑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是中国20世纪初期民族建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见证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同时,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有着重要的政治教育价值,成为当代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

所获荣誉

编辑
2018年11月,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开封)被列为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保护措施

编辑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遗址碑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遗址碑

2006年5月,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内。

河南大学—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开封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路程约6.6千米,用时约26分钟。

相关事件

编辑
主词条:5·2河南大学大礼堂着火事故

2024年5月2日23时20分许,在修缮施工期间的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河南大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大礼堂)发现火情。经消防部门全力扑救,火灾被扑灭,无人员伤亡 。现场航拍画面显示,大礼堂经过火灾,房顶已经基本坍塌,被火烧过的建筑呈焦黑状 。

2024年5月3日,河南大学就大礼堂发情况通报称:就大礼堂火情致歉,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 。5月3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作人员表示,相关领导已经前往河南大学调查此事 。

2024年5月2日,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发生火灾事故,影响重大。国务院安委会决定,对该起火灾事故查处实行挂牌督办,并派出督办组赴当地督促指导河南省调查组工作,要求科学严谨尽快查明事故原因,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

下一篇 段岗遗址

上一篇 刘青霞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