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族人口 编辑
汉族又名华夏族,一出现于世界,便开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伟的民族发展历史进程。君主制社会时期汉族人口的发展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
汉族人口从族源华夏算起最初约有两百余万人,到战国盛时已有两千多万。在两汉时,已达五千多万。到唐代前期达到八九千万,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人口达1.5亿。由于明末农民起义、明清战争和天灾,汉族人口下降。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则达4亿以上。到新中国成立时,其人口约6亿。到20世纪末已达10亿以上。在分布上,从汉族原居的汉地南抵台湾岛和海南岛,东北至黑龙江流域,西北至天山南北,西南至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通报:我国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
中文名:汉族人口
外文名:Han population
本称:华夏族
所占比例:占91.51%
分布:在全中国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
先秦到宋
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华夏集团算起最初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盛时已有2000万人左右了。在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
元朝以后
元代以后,到公元1601年(明万历二十八年)人口达1.5亿, 。由于明末农民起义、明清战争和天灾,汉族人口下降。及至公元1851年(清道光三十年)则达4亿以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其人口约6亿。到20世纪末已达10亿以上。在地域上则从黄河、长江流域向南发展到珠江流域抵台湾岛和海南岛,向东北发展到黑龙江流域,向西北发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发展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比例下降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11年04月28日举行发布会,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会上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马建堂说,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来中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据了解,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中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成功进行过7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2010年和2020年。
根据台当局“侨委会” 2011发布的调查资料(中国大陆以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2010普查资料(中国大陆部分省市资料)所制成约略的 (假设海外华人人数大略相当于汉族人数,不计移民海外的少数民族)汉族人口的世界分布图,汉族的分布主要中国本土(汉地)及近代华人移民史年代的移入国为主。冷战结束后大中华地区指经济全球化下以汉族/华人为主的跨国网络。
就地理人口学上来说,汉族在中国主要集中于腾冲黑河线的东部,此外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也有较多的分布,特别是圣诞岛和马来西亚,分别占当地人口的70%和30%。
特点
汉族分布地区的特点,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的形成、发展与确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历史上汉族人口有过几次大规模自黄河流域和淮河、秦岭以北向长江、珠江流域南移。秦统一六国时,曾将关东强宗大量迁入关中,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时也有过类似移民活动,然而当时的经济发展决定了黄河中下游各郡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如以秦岭与淮河为界把郡县地区划为南北两部,两汉大体都是北部约占当时户口总数的80%,南部约占20%。
从东汉(公元25~220)末年起,北部割据混战,人民开始南迁,而西晋(公元265~316)末年“永嘉之乱”,黄河流域人民大规模南迁至长江中下游与长江中上游及汉水流域。经南北朝,继续有人口南移,使长江流域人口不断增加,但仍未改变北部人口多于南部的分布状况。然而如果拿隋末与西晋时的南部诸郡人口总数相比较,则长江流域与岭南各地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 在南方,非汉民族是占压倒性多数的。 从民族历史变化来看,除了少数百越后裔“遁逃山谷”,演变出唐宋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化外,绝大多数百越人群在长期、全面汉化的过程中融合成为当地汉民。
唐末藩镇割据混战,五代(公元907~960)相仍,北部人口又一次出现了南迁趋势。到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出现了第二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南方人口大增,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以及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等大湖周围和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方成为人口稠密之区,人口密度高于北部各州。除以上两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之外,另外还有几次具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南迁。南部经济自东晋以来发展迅速,至两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人口不仅密度高于北方,而且汉族人口的总数,至明、清时也已超过北方。 唐宋以来,随着越人逐渐整合于南迁的汉族之中,两宋期间,广东除 有黎、瑶、畲、壮等少数民族外,汉民族的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也基本定型。
自秦汉到清朝,历代都有不少汉族人民通过驻军、屯垦、移民、流亡等方式移居边疆各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交错杂处,共同开发边疆。 两千多年间,移居边疆的汉族有不少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之中,其中唐代的东北渤海人、西南南诏人、辽代契丹人、清初满族等都以融化大量汉族人民而壮大、兴旺起来。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也都吸收了汉族的成分,而边疆各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处,往往大都融入汉族之中。汉族所以人口众多,与不断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成分壮大兴旺起来是分不开的。
汉族经历与中国境内各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共处、迁徙,于是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流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其中有的在移居国生根发展,成为当地的华裔,有的则保持中国国籍,成为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
中国大陆
汉族人口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中国,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0%,分布于各个省市;在香港、澳门、台湾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97%、98%,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中国大陆2000年人口普查汉族分布(修订数据)
位次 | 地区 | 总人口(万人) | 占总人口 比重(%) | 汉族(万人) | 占汉族 人口 比重(%) | 占地区 人口 比重(%) | 少数民族 (万人) | 占少数 民族 人口 比重(%) | 占地区 人口 比重(%) |
- | 合计 (大陆) | 126,583 | 100 | 115,940 | 100 | 90.59 | 10,643 | 100 | 8.41 |
1 | 河南 | 9,256 | 7.31 | 9,143 | 7.89 | 98.78 | 113 | 1.06 | 1.22 |
2 | 山东 | 9,079 | 7.17 | 9,017 | 7.78 | 99.32 | 62 | 0.58 | 0.68 |
3 | 广东 | 8,642 | 6.83 | 8,519 | 7.35 | 98.58 | 123 | 1.16 | 1.42 |
4 | 四川 | 8,329 | 6.58 | 7,914 | 6.83 | 95.02 | 415 | 3.90 | 4.98 |
5 | 江苏 | 7,438 | 5.88 | 7,413 | 6.39 | 99.67 | 25 | 0.23 | 0.33 |
6 | 河北 | 6,744 | 5.33 | 6,453 | 5.57 | 95.69 | 291 | 2.73 | 4.31 |
7 | 湖南 | 6,440 | 5.09 | 5,782 | 4.99 | 89.79 | 658 | 6.18 | 10.21 |
8 | 湖北 | 6,028 | 4.76 | 5,766 | 4.97 | 95.66 | 262 | 2.46 | 4.34 |
9 | 安徽 | 5,986 | 4.73 | 5,948 | 5.13 | 99.37 | 38 | 0.36 | 0.63 |
10 | 浙江 | 4,677 | 3.69 | 4,637 | 4.00 | 99.15 | 40 | 0.38 | 0.85 |
11 | 广西 | 4,489 | 3.55 | 2,768 | 2.39 | 61.66 | 1,721 | 16.17 | 38.34 |
12 | 云南 | 4,288 | 3.39 | 2,855 | 2.46 | 66.59 | 1,433 | 13.46 | 33.41 |
13 | 辽宁 | 4,238 | 3.35 | 3,560 | 3.07 | 83.98 | 678 | 6.37 | 16.02 |
14 | 江西 | 4,140 | 3.27 | 4,129 | 3.56 | 99.73 | 11 | 0.10 | 0.27 |
15 | 黑龙江 | 3,689 | 2.91 | 3,504 | 3.02 | 94.98 | 185 | 1.74 | 5.02 |
16 | 陕西 | 3,605 | 2.85 | 3,587 | 3.09 | 99.51 | 18 | 0.17 | 0.49 |
17 | 贵州 | 3,525 | 2.78 | 2,191 | 1.89 | 62.15 | 1,334 | 12.53 | 37.85 |
18 | 福建 | 3,471 | 2.74 | 3,413 | 2.94 | 98.33 | 58 | 0.54 | 1.67 |
19 | 山西 | 3,297 | 2.60 | 3,287 | 2.84 | 99.71 | 10 | 0.09 | 0.29 |
20 | 重庆 | 3,090 | 2.44 | 2,892 | 2.49 | 93.58 | 198 | 1.86 | 6.42 |
21 | 吉林 | 2,728 | 2.16 | 2,482 | 2.14 | 90.97 | 246 | 2.31 | 9.03 |
22 | 甘肃 | 2,562 | 2.02 | 2,339 | 2.02 | 91.31 | 223 | 2.10 | 8.69 |
23 | 内蒙古 | 2,376 | 1.88 | 1,883 | 1.62 | 79.24 | 493 | 4.63 | 20.76 |
24 | 新疆 | 1,925 | 1.52 | 782 | 0.67 | 40.61 | 1,143 | 10.74 | 59.39 |
25 | 上海 | 1,674 | 1.32 | 1,664 | 1.44 | 99.40 | 10 | 0.09 | 0.6 |
26 | 北京 | 1,382 | 1.09 | 1,323 | 1.14 | 95.74 | 59 | 0.55 | 4.26 |
27 | 天津 | 1,001 | 0.79 | 975 | 0.84 | 97.36 | 26 | 0.24 | 2.64 |
28 | 海南 | 787 | 0.62 | 651 | 0.56 | 82.71 | 136 | 1.28 | 17.29 |
29 | 宁夏 | 562 | 0.44 | 368 | 0.32 | 65.47 | 194 | 1.82 | 34.53 |
30 | 青海 | 518 | 0.41 | 282 | 0.24 | 54.49 | 236 | 2.22 | 45.51 |
31 | 西藏 | 262 | 0.21 | 16 | 0.01 | 5.93 | 246 | 2.31 | 94.07 |
- | 现役军人 | 250 | 0.20 | 239 | 0.21 | 95.53 | 11 | 0.10 | 4.47 |
台湾
汉族人数约22,575,365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98%。
其他地区
自中晚明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中叶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果敢族
果敢族是缅甸的一个很特殊的民族:在缅甸,他们被指为从中国云南省而来,居住在果敢县的中国汉人; 而在中国,有人指他们是明朝在缅甸的遗民。
明乡人
郑经在三藩之乱时出兵大陆,后因战事不利撤退,若干将领四散海外,礼武镇总兵杨彦迪投奔广南,二镇总兵周云隆率一队船在舟山,房锡鹏也有一支船队在浙江乌洋,黄进在琉球。。后以杨彦迪部将陈上川投奔越南定居西贡〈今胡志明市〉,设明乡会馆,并有“耻作北朝臣,纲常郑重;宁为南国客,竹帛昭垂。”对联自述身世。以明乡人之名传后世。
箕子朝鲜
商朝的遗臣箕子率商朝遗民(古河南、山东人,具体数目不明)到朝鲜半岛建立了“箕氏侯国”,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此一说法为“箕子东来说”(기자동래설)。韩国历史学家尹乃铉在其所著的《韩国古代史新论》中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并认为箕子来源于中国中原。
日本秦氏
日本秦氏为日本一个古代的氏族。自称秦始皇的后代(新撰姓氏录说是三世孙孝武王)。
琉球闽人三十六姓
明朝时,明太祖接受琉球察度王的邀请,赐闽中舟工三十六姓。这些移民到达琉球后,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岛上建立了久米村,并定居于此。
高昌
参见:新疆汉族
高昌居民以汉族(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为主,少数族(主要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国家的侨民)为辅。因而高昌国建制,如官制、兵制、赋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脱胎汉晋,又自具特色。汉族传统文化在高昌占统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国时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
国内迁徙
历代汉族迁徒路线图
除却三次大的南迁浪潮外,黄河中下游的人口也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向其他方向进行小规模的迁徙,但不及南迁的影响深远。而除了战争和灾害原因的大规模迁徙外,还有通过屯田、驻军和政府有组织的强制谪迁等形式向边地的移民。
明朝时,朝廷迁徙大量汉人军民到云贵地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军屯,以及商屯或其他方式。明朝出现的“改土归流”政策在清雍正五年(1727年)后开始在云贵、四川和湖广全面推广,原土司地区的汉人迁徙活动加快。清代,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改土归流地区的少数民族,经历了一个持续而深刻的、前所未有的"汉化"过程。由于汉族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汉族"夷化"呈现出由强变弱、由大规模转为局部的趋势,处于持续衰减和退缩的过程中,但从未停歇。 而向今内蒙古和甘肃、青海一带的移民在明朝已具一定规模,当时主要是以屯田,及一部分的流徒。而自鞑靼首领俺答与明朝改善关系后,也开始有汉人进入草地开荒垦地。明朝时,汉人占辽东和辽西地区的人口多数。至于汉人大量进入西北、内蒙古和东北的边疆地区则主要是满清末期为防止沙俄被迫实行的“移民实边”与放垦政策的产物。而黄河流域的汉人南迁从明朝以后则基本停止,这是由于南方的人口密度要高于北方。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除西藏外,汉人已经在其他的民族地区成了当地人口的多数或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现代汉族的呈东密西疏的分布网络。
海外迁徙
汉人迁徙到海外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南宋末年,不少南宋遗民选择向南迁移。这其中就有宰相陈宜中和郑思肖,他们一直到了爪哇。其次则是明朝灭亡后,为数不少的士大夫与普通百姓的南下。而大规模的向海外的移民则主要是清末民初时期,自从1860年满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后,和英法签订《天律条约》,迫使清廷放弃海禁,从此以后中国人可以自由迁徙到海外,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流向了东南亚。 当今的海外华人约五千万以上。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