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古塔 编辑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东北边疆重镇,原“海东盛国”上京龙泉府的旧址,有新旧二城,相距五十里。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康熙五年(1666年),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区。其地原为渤海故地,距上京龙泉府故址(今宁安市东京城)35千米。宁古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清朝皇族先祖兄弟六人曾居此地,故名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顺治十年(1653年),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副都统镇守,长期为清朝统治东北的重镇。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绥芬厅于宁古塔辖境内的三岔口。宣统元年(1909年),裁宁古塔副都统,移绥芬厅治于宁古塔城,并升为绥芬府。1910年改为宁安府,1913年改为宁安县,1993年撤县为宁安市。
宁古塔还是清代的流放地,吴兆骞、张缙(jìn)彦、方拱乾等文人都曾流放于此。
中文名称:宁古塔
代表景点:宁古塔城遗址
景区类型:古代建筑
门票价格: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建议游玩时长:1-2小时
所属城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建立时间:1616年
原址:今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
外文名称:ningguta
所属国家:中国
省份:黑龙江省
地理位置: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
最佳游玩季节:四季皆宜
满语:ᠨᡳᠩᡤᡠᡨᠠ
景点类型:古迹
历史地位: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
地址:牡丹江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
宁古塔
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米(今宁安东京城)。
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居民贡貂。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
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
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三十三年裁副都统。
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市治所在地。
名字由来
宁古塔
宁古塔最早见于文献是《清太祖实录》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明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1661年被流放宁古塔,在《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中说:“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此山至今还在海浪河南岸,宁古塔旧城以东二里,仍名宁古台,5年后张缙彦到了宁古塔新城,于1670年死于新城牡丹江边。
宁古塔流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另一流人杨越之子杨宾两次来宁古塔探亲,他在《柳边纪略》中说:“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
宁古塔源自宁古台,意思是“六个”,本来并无异议,但后来竟与清太祖的“六祖”联系起来,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清人称其:“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宁古塔
其实六祖城的遗址今天仍然存在,位于辽宁新宾永陵镇境内,在苏子河谷地周围,大爷德世库建了觉尔察城(河南村),二爷刘阐建了阿哈伙洛城(阿伙洛村),三爷索长阿建了和洛噶善城(罗家堡村),四爷觉昌安建了赫图阿拉城(老城村),五爷包郎阿建了尼玛兰城(头道堡村西北),六爷宝实建了章甲城(网户村南)。彼此相距远者不过二十里,近者不过五里,明代女真有宁古塔部,也源自这里。清太祖的祖父是四爷觉昌安,故以此支脉为宗室,扎黄带子,其余五支为觉罗,扎红带子。
宁安市北牡丹江边有名为觉罗的古城,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交罗,满音赵姓也,盖因族氏以为屯,或因国姓上世有居于此者,后迁去,不可考耳。”交罗即觉罗,满人中有十多个觉罗姓,多为汉姓赵,如伊尔根觉罗氏。国姓即清朝皇室,是否曾居与此,不可考。
宁古塔常年冰封。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宁古塔
顺治三年(1646年),设奉天昂邦章京管辖东北地区。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命梅勒章京沙尔虎达、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礼统官兵驻防宁古塔。”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改为宁古塔将军,康熙五年(1666年)迁建新城(今宁安市)。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以原吉林副都统移驻宁古塔,战略地位逐渐消失。
清朝初期宁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属吉林将军所管辖,主要作为牧场及流放囚犯的地方,例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就被流放到此地,一说被处死于此。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爆发丁酉科场案,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明珠、徐干学、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纳资赎归,前后历经23年。张缙彦称,“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
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须将此地大部分割予沙俄,今归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所管。俄罗斯远东的重要太平洋港口海参崴及纳霍德卡均处古代宁古塔。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现坐落于海林市长汀镇境内,见证了宁古塔将军驻地及其行政中心的三次搬迁历史。最初是宁古塔旧城,随后迁至宁古塔新城,最终定居于吉林乌喇。遗址西北侧紧邻的海浪河,虽然河水并不深且河宽有限,但在历史上却颇为知名。
遗址旁边,与民居相邻的地方,竖立着一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性石碑。石碑背后,一棵有着两百余年树龄的老榆树,其枝干扭曲,见证了无数岁月的变迁。北侧和西侧的城墙至今仍高耸4至5米,底部宽达7至8米,这些土墙均由土壤夯实而成。然而,西侧和南侧的城墙已经无迹可寻。
宁古塔旧城的土城规模较小,被当地流传称为“石城”。城墙的建造采用了石头作为基础,上面则是分层夯实的黄土,每层之间还垫有小圆木棍。城池呈正方形布局,每边长171米,总占地面积约为2.9万平方米。
宁古塔
宁古塔古城原在今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清太宗皇太极建国号大清后,任命吴巴海为镇守宁古塔副都统,前后共有73任。由于宁古塔处于边塞要冲,光绪八年(1882)任容山为副都统,光绪九年(1883)另设钦差大臣一员,此员为吴大澄,是清末洋务派著名人物。光绪九年容山重修宁古塔城墙,胡适父亲胡传为其代撰《重修牙城记》。
他走街串户,与人们交谈,提出见解,向满人讲述耕作技术,教人们经商。刚到宁古塔时没米下锅,他就在街头摆上地摊,拿自己的物品与当地人换粮食。杨越的妻子烹饪技术出色,夫妻二人开了一座糕饼铺,还制作绍兴风味小吃,每天食客盈门。当有人求艺的时候,杨越与吴兆骞是邻居,两人交往密切,“谈心夜夜入三更”,和其他流人也是“雪窖联吟,冰天共酌”。当有人求艺的时候,他毫无保留。他把从家乡带来的布帛、丝絮拿来与人交换,教当地人把人参、貂皮拿到市场上交易。
因宁古塔盛产人参、貂皮,从北京、盛京(今沈阳)等地来的商人多了起来,商业贸易活动繁荣起来,建立起了跨区域的贸易体系,并与图们江对岸的朝鲜建立了贸易关系。《柳边纪略》载:“宁古塔人每年一次,往高丽会宁府互市,亦以八月。然命下遣官监视,每年十一月方行。市会宁者,多以羊皮袄、布匹,往易牛、马、纸、布、瓮,而书特贵。康熙初,姚琢以《明季遗闻》易牛一头。”商贸的繁荣,使宁古塔新城呈现出“商贩大集,南产珍货,十备六七,街市充溢,车轿照耀”的景象。为了开发交通,以利通商,发展经济,萨布素亲自丈量宁古塔至吉林的里程,建立驿站,便有了商贾络绎不绝的景象。
杨彬在《柳边纪略》载:“康熙十六年,宁古塔梅勒章京萨布素,以绳量道里,两庹为丈,百八十丈为里。自宁古塔西关门始,至船厂东关门止,凡九万八千丈,为五百五十里。今分八站,作六百三十余里,然以中国之里较之,直千里之外矣。”萨布素对流人礼遇有加,“雅重文士待以殊礼”。受流人学者的影响,萨布素建起了藏书二百余卷的书房,命名“经文纬武书房”,匾额高悬正堂,侧幅为“万里壮龙韬旌鼓生风气自壮,三军雄虎节笳角晓鸣天为高”。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大胆启用流人学者。当流人学者生活遇到困难时,官方长进行接济。他们行动有一定的自由,耕种土地,也进行一些经商活动。
吴兆骞在《归来草堂尺牍》写道:“宁古塔地方,乡绅举人俱照中国(内地)一样优免。”
文化改变了生活和历史
为改变当地人“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的状况,积极传播中原地区先进耕作技术,并教人们“破木为屋,覆以其皮(兽皮)”。在自己家中设立“读书草堂”,把《五经》、《史记》、《汉书》、《李太白全集》作为教材,义务教书育人。巴海将军请杨越到自己家中给两个儿子讲授汉学,受到启发后,办起了龙城书院——宁古塔第一所官学。
宁古塔时期,流人可以不当差,不纳粮,生活困难时,还能得到救济;流人们常常是官吏们的座上客,经常陪宴、陪饮,每当将军、副都统有重要差事,如巡边、作战、进京朝见出行之前,吴兆骞都要做诗相赠。在《秋笳集》中有许多这样的诗,《陪诸公饮巴大将军宅》、《奉送大将军安部海东》、《送阿佐领奉使黑斤》,描写的大都是为官吏送行,也看出彼此间相交浓厚。在谪戍宁古塔的二十多年中,吴兆骞看到这里物产富庶,有许多特产,多年之后,他都不能忘怀,如人参,饮人参水可以强体。各种动植物都常常出现在吴兆骞的笔下。在《宁古塔纪略》中有这样一段,吴兆骞南归之后,病重之时,仍想用他在宁古塔所居的寒舍外采的蘑菇来熬汤喝。同时,他也看到当地满族人有着十分纯朴的民风民俗。关治平在文章里写道:“苦寒绝地的山山水水和风土民情,都收入到诗人的笔下,读他的《秋笳集》,你会感到那漫天白雪中的金戈铁马,大河日落的壮丽图景,仰望万古悲凉中的豪迈,审视一枝一叶的情结。”历史以残酷的方式做出了多情的选择。流人们对这块土地进行了文化的启蒙,并延续了绵绵不绝的灵脉。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东北这块土地,为什么总是显得坦坦荡荡而不遮遮盖盖?为什么没有多少丰厚的历史却快速进入到一个开化的状态?至少有一部分,来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贵。”
传说轶事
古往今来,这海浪河边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这就是当今满族人的祖先,肃慎、挹娄、靺鞨、女真等。海浪河是牡丹江的最大支流,金元时称“孩懒水”,明以后称“海兰河”、“骇浪河”,清初发配这里的流人张缙彦在其《宁古塔山水记》中称之为“海郎必喇”,还有的文章中将其称之为“柳河”。实际上述这些名称都是满语的发音转换的,其意为“榆树”,这就是海浪河的源头为其上游五常市与宾县的“榆树林子”,史称“海兰窝集”。海浪河边唐渤海时期的靺鞨人在这里生活过,金代起事的完颜部族也生活于此,完颜部迁走后,又来了乌林达部,在河边上筑起萨尔虎古城。
宁古塔旧城遗址,位于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曾是清朝东北边陲的政治和军事核心。在顺治和康熙年间,此地见证了吴巴海、沙尔虎达、巴海、萨布素等将领领导的军民,他们经常从海浪河乘船进入松花江和黑龙江,勇敢抵御外来侵略者,保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达斡尔、赫哲、锡伯、鄂伦春等民族居住在这些河流两岸,他们定期将朝贡品送至宁古塔,再由此转运至北京。
宁古塔旧城的地理位置依赖于河流,但也正是海浪河的洪水,尤其是夏秋季节的大洪水,导致了城市的毁灭。洪水冲毁了城墙西北角,城内淹没无数民舍,居民只能乘坐木筏出入,生活极为艰难。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集·新城》中对此有详细描述。洪水的肆虐迫使巴海将军不得不迁移城址,宁古塔旧城遂成废墟。现在,旧城遗址周围是水林和耕地,从保护界碑可以窥见当年的规模。宁古塔将军衙门的历史职责已经由新址的宁古塔新城继承。
1981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将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而在2013年5月,该遗址进一步被国务院认定,并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座落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海林市,具体位置在海长公路的古城村。
入场免费。
开放时间为全天。
交通方面,游客可以通过乘坐海林市的公交车,包括海林1路、海林3路以及海林5路,并在海林——长汀站下车后步行前往。
从牡丹江市搭乘火车前往海林市,约半小时左右。随后建议在海林市区打车前往遗址,约8公里的路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