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学 编辑
《宋史》首立“道学传”。周敦颐是道学宗主,周敦颐对宋明理学最主要的贡献一是恢复了儒家中断近千年的所谓"道统",即"性命之学";二是积极提倡和践行"孔颜之乐";三是敢于打破"三教"壁垒,大胆援引佛道,开创了重要的理学方法论。周敦颐不仅为"理学"贡献了诸多原理与方法,也为"理学家"提供了一个内在的超越境界。周敦颐开创的"濂溪一脉",赋予了儒学第二次生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朱熹是道学的集大成者,对朱子而言,道统是道学的传授谱系,道学是道统的传承内容。而道学的具体内容则是一套实现内圣的修养工夫,同时也是历代圣贤相传的治理天下的"密旨"、"心法"。在位的人君作为统治者,只有按照这一套工夫系统进行自我修养,才能够通过内圣的修养实现外王的政治理想。因此,朱子对道统与道学的论述包含着对在位的人君进行政治立法的诉求。
中文名:道学
外文名:NeoC onfucianism
别名:理学、宋学
始见于:宋史
周敦颐
“道学”一名最早使用而为宋人所认可的是王开祖。他说:“孟子以来, 道学不明, 我欲述尧舜之道, 论文武之治, 杜淫邪之路, 辟皇极之门。” (金沛霖主编《四库全书子部精要》) 南宋学者陈谦在《儒志编附录》中说:“当庆历、皇祐间, 宋兴未百年, 经术道微, 伊洛先生未作, 景山独能研精覃思, 发明经蕴, 倡鸣‘道学’二字……后四十余年, 伊洛儒宗始出。”庆历年间兴起的古文运动以“文以载道”著称,王开祖所言之“道学”当是指追求三代大道的学问。宋仁宗嘉祐年间, 张载曾说:“嘉祐初, 见洛阳程伯淳、正叔昆弟于京师, 共语道学之要。” (《横渠先生行状》) 此事乃吕大临在熙宁十年张载去世时, 为其所写行状时的回忆, 可见“道学”一词最迟在熙宁年间已为士人所共知。在程颐看来, 其兄程颢乃得道统之真传:“既而门人朋友为文, 以叙其事迹, 述其道学者甚众。其所以推尊称美之意, 人各用其所知, 盖不同也。而以孟子之后, 传圣人之道者, 一人而已。” (《二程集·明道先生门人朋友叙述序》)并且早在熙宁年间, 司马光就曾赞誉邵雍是“道学”权威:“某陕人, 先生卫人, 今同居洛, 即乡人也。有如先生道学之尊, 当以年德为贵, 官职不足道也。” (《邵氏闻见录》卷十八) 此时“道学”一词已成为当世之人所共识, 虽在具体践履“道学”的内容上或有差异, 但人们所认同的政治追求的目标就是三代之道。
中国传统的"帝王之学"主要是研究如何掌控权力、驾驭臣民、富国强兵的学问。宋儒希望建立道学化的帝王之学,实现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朱熹通过对什么不是帝王之学的辨析,确立了以《大学》为核心的儒家正学引导帝王的经典体系与理论框架,并通过理学思想的运用,回答了帝王为什么学,如何学以明理而正君心立纲纪等系列问题,推动了以道学建构帝学的思想建设。
有宋以来谈“圣贤气象”最多者为二程与朱熹。“气象”成为道学的核心话题, 与儒家“圣可学而至”的信念有关。早在先秦, 曹交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有诸?”孟子回答说:“子服尧之服, 诵尧之言, 行尧之行, 是尧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回答包含两个信息。一是“人皆可以尧舜”, 即圣是可学而至的, 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可能性;二是学圣人的有效方法是实际效仿。如“服尧之服, 诵尧之言, 行尧之行”, 这一方法论层面的提示往往被学界忽略。道学语境中的圣人, 不仅是人不知而知之者, 也是可憧憬和效仿的对象。若说圣是可学的, 便需要有个圣贤的轮廓和模仿的形象可以参照, 这便是“气象”。圣贤气象说以气的相感相应为认知基础,肯定了人的意识能够感知和把握由内而外显现的气象,由"见得气象"入"变化气质"成为可能。这一思路揭示了优入圣域的门径以及感性修养之原理。
宋代道学内部还存在一个独特的小传统——思的传统。它滥觞于程颐,经杨时、罗从彦、李侗,至朱熹然后大显。此传统实荦荦可观,是对程朱理性精神的明证,更是对道南学派唯知求中于"思虑未萌之际"认识的否定。道学之思因思的自觉,以及相关的工夫论阐发,继承并超越了魏晋玄学的抽象思维。
程颐
道学诞生于北宋 ,这是一个发生道德危机、信仰危机、民族危机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背景孕育出一种普遍的道学文化心态 :确立超越的义理 ,寻求存在的意义 ,获得理性的自由 ,渴望心灵的安宁。所以 ,寻天地必然之理 ,立人道当然之则 ,就成为宋明理学家共同的理论取向 ,也是朱子道学的内在理路。朱熹继孔孟 ,接周程 ,倡道统 ,汇四书 ,关注现实 ,彰显理性 ,探求心性 ,他所进行的这一系列理论活动与实践均是道学心态使然。 "道学"观念作为动词使用,首见于今本《礼记·大学》;作为名词使用,首见于东汉初年王充的《论衡》一书,其基本含义泛指关于"道"的学问,具体的对象指向乃是与儒学密切相关的"经学";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学者沿用了"道学"一词,用以指称佛教、外道、道教;南北朝时期道教学者亦开始使用"道学"一词,主要含义乃是"学道"一词的倒文,只在少数特定语境中才作名词使用而作为道教的代称;北宋时期,道学与宋代新儒学关联在一起,但是并非专称,在官方语境及部分佛教典籍中,"道学"一词仍可以作为道家、道教、佛教的代称。
道学家以抵制佛老为己任,石介《中国论》称“有庞眉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以其俗易中国之俗,以其书易中国之书,以其教易中国之教”。苏轼《议学校贡举状》认为“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 鬻书于市者, 非庄老之书不售也, 读其文, 浩然无当而不可穷, 观其貌, 超然无著而不可挹。”在苏轼看来, 任凭老庄之学流传, 空谈之风蔓延, 于国家危害极大。朱熹则说老子之心最毒,老子只以保全自身为念, 而不肯承担社会责任,为保证自身利益, 老子又创造了许多阴谋权术。
2.儒家的道德学问。
3.指佛教徒和儒生。
4.形容为人处事迂腐,拘泥于礼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