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石窟 编辑

河南省境内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泉石窟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寇店镇水泉村万安山断崖上。开凿年代从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

石窟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北距北魏洛阳城约20千米。深11米,宽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龛400余个。是洛阳地区龙门石窟周边一处规模较大的北魏时期的佛教石窟寺。石窟年代较早、内容丰富、艺术水平较高,又不乏独特、新颖之处,对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石窟寺在中原的兴起与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2013年3月5日,水泉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水泉石窟

外文名:Shuiquan Temple Caves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寇店镇水泉村

所处时代:北魏至北宋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编号:7-1547-4-05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水泉石窟,北魏时期民间开凿的佛教石窟寺。始凿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太和年间(477年至499年),后历经东魏、西魏、唐代、北宋不断增刻而成。

遗址特点

编辑
水泉石窟开凿在万安山断崖上,就天然溶洞修凿,是一座深11米,宽6.30米,高7米的大型敞口纵长方形平顶殿堂窟。有400多个造像龛和1000多座造像。

文物遗存

编辑

位置

形制内容

图像

主壁(东壁)

有左右立佛像。左佛通高5米有余,右佛残高约3米,两佛并列,立佛额肩宽平,衣纹多平行线条,裙褶细密,与龙门宾阳中洞南北立佛接近。

主壁二立佛主壁二立佛

南壁

窟内造像最为集中的地方,龛像编号七十八个。龛形多样,造型新颖,主要有屋形龛和帐形龛。上部有一大龛,高1.42米,宽0.95米,内刻1佛2萨。主佛结跏趺坐高台上,两菩萨侍立左右,两侧刻护法雄狮1对。其左有1小龛,刻1佛2菩萨,佛座两侧有狮2尊。佛座正中有1力士手托薰炉,左右为供养人。此龛之上有5个小龛,龛内各有佛1尊;龛门两侧各刻2个小龛,上小龛为2尊小坐佛,下小龛为2尊小立佛。

水泉石窟南壁上的反关节交脚弥勒造像水泉石窟南壁上的反关节交脚弥勒造像

北壁

与窟口外北侧崖面相连,是整窟之中岩面较平整、岩质较好、佛龛保存较好的位置,壁面有编号的二十九龛,还有部分浅龛已经风化。上部分布两龛,以下密布着二十四个龛和一区千佛龛,壁面下部还有三个造像龛和另一区千佛龛。北壁中以最大的第8龛最为重要,此龛高70厘米,宽67厘米,深10厘米。刻大小佛龛约百个,龛内多数为1佛2弟子或1佛2菩萨,六尊多为交脚弥勒佛。这些佛龛下面还有排列整齐上下9层小龛,每排27个小龛,右下角缺1,左下角缺3。每龛高0.8米,宽0.7米,其内各刻1坐佛。

北壁

窟外北侧

有1雕刻细腻的佛龛,刻1佛2弟子2菩萨,其面部丰满,体态雄健,属盛唐时期作品。

——

窟外南侧

有摩崖碑记一通,记载石窟的营造历史。

摩崖碑记摩崖碑记

资料来

文物价值

编辑
水泉石窟的开凿在万安山断崖上,就天然溶洞修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构造为研究石窟寺的建造技术和材料选择提供了案例。石窟内的造像和装饰为研究佛教艺术、石窟建筑技术和历史变迁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历史文化

编辑

名称由来

水泉石窟因位于寇店镇水泉村而得名。

学术研究

水泉石窟自1963年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过去的调查所得材料粗糙、未公布照片资料、结论有误差。1984年11月和1986年3月,温玉成两次前往勘察,在1990年《文物》第3期公布调查报告。

保护措施

编辑
1963年,水泉石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水泉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水泉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寇店镇水泉村万安山断崖上。

北魏水泉石窟

交通信息

寇店环线外环公交线路:烟岭广场——寇店村——寇店镇政府——杜寨——舜帝庙——舜耕田园——西朱西——动物园北门路——李家寨——封沟——李家寨——动物园北门路——西朱村——东朱村——动物园东门——山顶公园东门——水泉石窟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价格

免费。

下一篇 平泉朝游

上一篇 邙山晚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