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 编辑

陕西省安康市辖县

宁陕县宁陕县

宁陕县,隶属陕西省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安康市北部,东连商洛,西接汉中,南依安康,毗邻西安,总面积3678.53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辖11个镇 。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常住人口59099人。

宁陕之名取“安宁陕西”之意,“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古子午栈道由北向南纵贯其境,唐杨贵妃所吃的荔枝就是从川东涪陵经西乡至宁陕快马加鞭送往长安。宁陕县气候温暖湿润,环境舒适宜居,森林覆盖率达92.8%,居全国第一,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朱鹮汇聚之地。境内群山环绕,林下特产众多,宁陕天麻、宁陕猪苓、宁陕香菇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2022年,宁陕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9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0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4798元。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宁陕县

外文名:Ningshan County

别名:关口

行政区划代码:610923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陕西省安康市

地理位置:陕西省南部、安康市北部

面积:3678.53 km²

下辖地区:11个镇

政府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0915

邮政编码:711699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

人口数量:59099 人(2022年常住人口)

车牌代码:陕G

地区生产总值:26.55 亿元(2022年)

历史沿革

编辑

地名由来

宁陕,意为镇守五郎关口,确保陕西安宁。

建置沿革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今宁陕县境北属秦,南属楚,丹阳战后全都属秦。

秦(前221—前206年)

北属中央直辖地内史杜县,南属汉中郡南郑。

西汉(前206—前23年)

宁陕县在陕西省的位置宁陕县在陕西省的位置

北属右扶风盩厔,及京兆尹杜陵,南属益州刺史部汉中郡西城县(今安康)、旬阳县。

东汉(25—220年)

北属司隶校尉部鄂县,西南属城固安阳县(今洋县东北)。

三国(220—280年)

魏时北属扶风郡杜县,南属汉中郡。

西晋(265—420年)

孝武帝太元七年(382年)北属司隶校尉部长安县,南属梁州汉中郡及魏兴郡(今安康)。

南北朝(420—581年)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北属北魏雍州,南属梁州晋昌郡;齐建武四年(497年),北属北魏雍州盩厔县,南属安康郡安康县;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北属北魏雍州长安县,南属东粱州安康郡;北朝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北属恒州周南郡,南属洋州傥城郡及直州安康郡。

隋(581—618年)

大业八年(612年),北属京兆郡长安、始(今周至东北)二县,南属西城郡石泉县。

唐(618—907年)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北属京畿道盩厔、鄠县,南属山南东道金州石泉县及山南西道洋州黄金县。

五代十国(907—979年)

争战频繁,统属复杂。至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北属京兆府,南属金州。

宋(960—1279年)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北属永兴军路鄠县,南属京西南路金州石泉县,西属洋州真符县。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北属金京兆府路鄠县,南属利州石泉县。

元(1260年—1368年)

元末明初,因禁流民,今县境内绝少居民。

明(1368年—1644年)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在今县境内置柴家关、五郎坝巡检司。

清(1644年—1912年)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划长安、盩厔、洋县、石泉、镇安5县边境,置五郎厅,直隶于省,厅署暂设焦家堡(今老城城北)。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厅治迁老城。嘉庆五年(1800年),五郎厅改名宁陕厅。先隶省,再属汉中府,后属兴安府。嘉庆十一年(1806年),宁陕兵变,厅署被毁。嘉庆十三年(1808年),厅署迁驻宁陕营恳兵署内(今关口新城)。嘉庆十八年(1813年),修筑厅署城垣,工程告竣,厅治迁回老城。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先隶陕西省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撤道,直隶于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以后,隶于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50年5月,属安康专区。1969年,专区改称地区,宁陕县隶安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11月27日,宁陕县小秦岭以北的荞麦地、干沟、鸡窝子、喂子坪等处720平方千米划归长安县。1956年5月20日,镇安县的后池乡和栗柞乡的第四村划归宁陕县。同年6月将汉阴县的铁炉、龙王乡划归宁陕县。1958年12月,宁陕县并入石泉县,宁陕设置为协作区。1961年9月,恢复宁陕县建制。1969年,安康专区改称地区,宁陕县隶安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2002年,安康地区改市,宁陕隶属安康市。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清道光八年(1828年),宁陕县辖东、南、西、北、中5路,17个保,205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全县辖11个联保共53个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联保制改为乡保制。全县设8个乡、40个保、791甲。

1950年11月17日,安康专员公署民政字第146号通知,宁陕县设置6区36乡。

1952年10月1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462号命令,宁陕县行政区划由原来6区增为9区,由36乡增为58乡。

1953年5月13日,省人民政府44号命令,宁陕县仍设9区,缩编为50乡。撤销狮子坝、斜峪、莫王、海棠、旧贯、太平、皂矾、贾营等8乡。

1956年5月,将原汉阴县辖铁炉、龙王、鱼洞、火镰碥4乡划归宁陕县,在太山庙区置铁炉、龙王2乡。与此同时,将原镇安县辖后池乡和栗柞乡的第四村划归宁陕县,在太山庙区置新建乡。全县将原来的9区50乡,缩编为6区37个乡、镇。

宁陕县行政区划宁陕县行政区划

1958年12月,宁陕县并入石泉县,宁陕设置为协作区,辖5个公社23个管理区,共有169个大队,476个生产队。

1961年9月,恢复宁陕县建置,全县辖4区21个公社,12月将原石泉县辖建丰大队划归宁陕县,隶于铁炉坝公社。

1962年11月全县仍辖4区,公社由21个增为27个,共有大队151个,生产队525个。

1964年,撤销关口公社,设置城关镇,增设老城公社(县直属)。全县共为4区、1镇、27个公社。

1967年,宁陕县40%的公社更换名称,大队则70%以上更名。1972年仍恢复“文化大革命”前名称,仅保留红旗、东风2公社名称,并将红卫公社改称武农公社。

1973年3月26日,县民卫局以宁革民字3号文件通知,大队仍恢复原名称。但因多种原因,6个大队未能恢复原名。

1982年4月,经安康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更改重名公社:沙沟改称广货街;铁炉改称铁炉坝。同年5月,华严(红旗)、五龙(武农)、龙王(东风)公社恢复原名称。

根据中共中央(1983)1号文件和安康地区行政公署(1983)13号文件,宁陕县分别于1983年7、8月和1984年9、10月进行农村体制改革,政社分设,建立乡政权。全县改5区、2镇、26乡、144村、553组。区乡名称与原区社相同。

2011年,撤销汤坪镇、旬阳坝镇,并入城关镇。撤销太山庙乡,设立太山庙镇。撤销梅子乡,设立梅子镇。撤销丰富乡,设立丰富镇。撤销新场乡,设立新场镇。

2015年镇村综合改革后辖城关镇、筒车湾镇、皇冠镇、四亩地镇、江口回族镇、龙王镇、广货街镇、金川镇、太山庙镇、梅子镇、新场镇共11镇;68个行政村,12个社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辖11个镇 ,68个行政村,12个社区,村民小组354个 。宁陕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长安东街1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610923100000

城关镇

610923101000

四亩地镇

610923102000

江口镇

610923104000

广货街镇

610923105000

龙王镇

610923106000

筒车湾镇

610923108000

金川镇

610923109000

皇冠镇

610923110000

太山庙镇

610923111000

梅子镇

610923113000

新场镇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东连商洛市柞水县、镇安县,南接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西与汉中市佛坪县接壤,北与西安市周至县、鄠邑区、长安区为邻。介于东经108°2′33″—108°56′48″、北纬33°7′11″—33°50′38″之间,南北长80千米,东西宽84千米,总面积3678.53平方千米。

宁陕县人民政府

地质构造

地层

宁陕县的地层区划,在全省地层表上的位置属于秦岭区,跨及北秦岭分区和南秦岭分区,境内出露地层自震旦系至白垩系均有。其中,震旦系零星出露于江口的冷水沟及旬阳坝附近。白垩系仅在北部皇冠镇的黄草坪有出露。古生界地层,在全县境内广泛出露。

构造

全县大地构造位置属于秦岭准地槽——褶皱系中段,境内地质构造具有多期次、多级别发育特点,褶皱轴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断裂展布则有多方向性,其走向分三组:近东西向一组纵断层一般规模较大,北东向斜断层和北东向横断层次之。

黄草坪——广货街以北边缘地带,卷入褶皱的地层为前奥陶系秦岭群(Anoan)。县境仅见其南部边缘部分。根据秦岭群片麻岩层内大理石夹层产海百合茎等下古生界常见化石,将褶皱回返期定为加里东期。

黄草坪——广货街以南至花石崖——小川以北地带,是以震旦系——奥陶系为基底,以泥盆系褶皱为主体的构造带。泥盆系总体属向北倾的大型单斜层,倾角一般在50度以上,许多地段岩层产状近乎直立。

境内花石崖——小川以南,基底和构造层内部次级褶皱比北带更发育,形态保留更完整。自北而南,有沙坪复向斜、朝阳庙——黄金复背斜、柴家关——懒板凳复背斜、华严寺——长坪复背斜、狮子坝——龙王街复向斜等等。除上述三大褶皱带外,尚有一系列断裂构造形成。断裂构造方向分为东西、北东和北向三组,以前一组和后一组较重要。

东西向断裂。有黄草坪——广货街断裂、花石崖——小川断裂、华严寺——太山庙断裂三条。

黄草坪——广货街断裂。作为北秦岭与南秦岭的天然分界,是一条规模大、切割较深的区域性大断裂。沿断裂带有印支期二长花岗崖体侵入,说明其切割较深。

花石崖——小川断裂。是北部海西褶皱带与中南部印支褶皱带的分界线,对泥盆系的沉积岩相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断裂以北,泥盆系以碎屑沉积为主,岩石化学成分以相对富硅富铝为特征;断裂以南,泥盆系以碎屑——碳酸盐沉积为主,岩石化学成分相对富钙。

华严寺——太山庙断裂。断裂破碎带宽达40—50米,沿此断裂带及其南侧,平行断裂和分支断裂甚为发育,总体控制了梅子坡——太山庙一带的花岗伟晶岩墙群的分布,该断裂规模较大,切割也较深,具有基底断裂性质。

岩浆岩

境内岩浆岩分布广泛,岩体出露面积约占全县面积二分之一。北带为黄草坪岩体和江口复式岩体;南带为城关复式岩体、金家山岩体和手扒崖岩体。

在南北两大岩浆岩带之间及其外侧,尚有一系列规模不大的岩脉分布,在梅子坡——狮子坝——太山庙一带,花岗伟晶岩墙成群分布,显示为宽度近10千米的花岗伟晶岩体。以梅子坡一带的岩墙规模较大,分异性也较好,为县境内云母和长石矿产的含矿母岩。

地形地貌

宁陕县山岭纵横、沟壑交错,地形复杂。秦岭主脊横亘于北境,平河梁横贯境中,这两大主要山脉构成了本县地形地貌的主要骨架。地形北高南低。地势高差2425米。全县可分为高山、中山、低山河谷三种地貌类型。

高山区

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分布在秦岭主脊山脉和平河梁山脉的上中部地带,面积2184.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9.4%,是用材林的主产区和水涵养、水土保持基地。高山区含新场、皇冠、旬阳坝3个乡镇。多为旱坪地,农作物一年一熟,主产洋芋、玉米和杂粮。

中山区

海拔820—1000米的地区,属宁陕中、西部。是长安河、汶水河、蒲河、旬河和池河的上游。含江口、广货街、丰富、太山庙4个乡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林特资源丰富,适应于小麦、水稻、玉米、洋芋、杂粮等农作物生长,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低山河谷区

海拔820米以下地区,位于本县南部,分布在长安河、蒲河、汶水河、旬河、池河的下游河谷地带。含城关、汤坪、四亩地、龙王、金川、梅子7个乡镇,为北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本县的粮食和油料主产区。

主要山脉

宁陕县属秦岭南麓山脉,境内主要山脉分布,可分为秦岭主脊山脉、平河梁山脉和南部山脉三个类型。

秦岭山脉主脊的一段东西横贯县境北部。东起黄花岭与柞水交界,由此向西经沙沟岭、秦岭东梁、草垭子、光头山等高峰,西至天华山与佛坪县接壤。是本县与长安、周至、鄠邑区等邻县(区)的自然分界线。

平河梁为第二大山脉,横贯于县境中部偏东。整个山梁由北向南延伸,山势逐渐低缓。皇冠、旬阳坝、太山庙、城关等乡镇的部分村组,分别分布在平河梁四周腹地。

南部山脉分布在县境南端,主要有:

火烧寨位于龙王镇与石泉县交界处,山顶海拔1862米。

三星寨位于龙王镇、汤坪镇与石泉县交界处,山顶海拔1863米。

老鹰寨位于筒车湾镇与石泉县交界处,山顶海拔1450米。

云雾山位于汤坪镇和龙王镇与石泉县交界处,最高海拔2008米,是县境南部最高山。

气候特征

宁陕县地处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地带,四季分明,日照短缺。降雨量各季节分布不均匀,一般年份降雨量多集中在5月至10月份,占全年79.6%,7月降雨量最大,占全年20.4%。春季少雨,冷暖变化频繁,前期干燥后期潮湿。气温回升快,日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大,降水量较冬季明显增多;夏季各月平均气温20℃左右,其中7月23℃左右,无酷暑,降雨集中在7、8月份,暴雨容易造成洪涝危害;秋季天气爽,气候变化明显,适年会出现连阴雨;冬季气温较稳定,温冷无严寒,降雨量少,积雪时间短,风向以北风为主。

水系水文

宁陕县境内5平方千米以上流域面积的河流共120条,其中5—10平方千米的23条、11—50平方千米的75条、51—100平方千米的11条、101—500平方千米的8条、501—1000平方千米的2条、1000平方千米以上1条,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县境内又划为子午河、旬河、池河三个分水系:

子午河水系

流域面积1971.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3.6%。其中流域面积在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沟有53条,主要支流有蒲河、汶水河、长安河。

旬河水系

流域面积1187.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2.3%。其中流域面积在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沟有41条,主要支流有江河、冷水沟、竹山沟等。

池河水系

流域面积586平方千米,境内流域面积51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4.15%。其中流域面积在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沟26条,主要支流有东河、油房沟、龙王沟、北沟等。

土壤类型

宁陕县有4个土壤类型,10个亚类,22个土属,65个土种。4个土类是潮土、水稻土、黄棕壤、棕壤。

自然灾害

宁陕县由于山地阻隔,受季风和地形影响,具有光热资源不足,水分资源有余的特征。旱涝、连阴雨、冰雹和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旱涝是境内主要灾害。

自然资源

编辑

水资源

宁陕县水能理论蕴藏量42.74万千瓦,人均5.87千瓦。水面面积6.76万亩,养鱼面积1万多亩。

土地资源

宁陕县土地总面积3678平方千米(5517000亩),其中:山地占96.41%,平地和缓坡占2.73%,水域占0.86%。土地利用结构中:林地占89.4%,耕地仅占4.11%,草场草坡占4.87%,水域占0.86%,农林牧渔业用地结构0.4∶9∶0.05∶0.1。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宁陕县有植物资源136科、591属、1178种。主要树种60科、2432种。其中用材树45科、176种,经济树18科、36种,观赏树9科、31种。

动物资源

宁陕县动物资源20目、59科、177种。其中鸟类13目36科120种,兽类7目23科57种。

药材资源

宁陕县已查明375种,其中家种75种,野生320种。

矿产资源

金属矿产

宁陕县已发现的金属矿产有铁、铅、锌、钼、铜、钒、铀、金等8个矿种,计有矿床、矿点、矿化点32处。其中铁矿产地17处,铜矿产地5处,铅锌矿产地5处,钼矿产地3处,钒铀矿产地2处。

非金属矿产

有滑石、雄黄、硫铁矿、石煤、石灰岩、蓝晶石、矿泉水等。

人口

编辑
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常住人口59099人,比上年减少325人。出生率5.72‰,死亡率7.32‰,自然增长率-1.6‰。城镇化率49.31%。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户籍总户数26654户,户籍总人口69313人(城镇人口26484人),其中,男性37349人,女性31964人。

政治

编辑

县委

县委书记:郑红丹

县委副书记:周锦政、孙坤

县委常委:罗新玮、程军练、贺海宁、王飞、德才、陈珂熠、蔡军、杨永杰

人大

主任:刘爱军

副主任:余永军、袁琳隆、蔺学美、周康礼

政府

县长:周富林

副县长:罗新玮、贺海宁、鲁晓旭、陈康、毛海霞、张莹、姚念伟

政协

主席:陈述勇

副主席:郑吉友、张龙虎、葛书荣

经济

编辑

综述

2022年,宁陕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55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7亿元,同比增长3.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7%;第二产业增加值6.93亿元,同比增长12.7%,占比26.1%;第三产业增加值13.05亿元,同比增长4.4%,占比49.2%。人均生产总值44798元,比上年40793元增加4005元。2022年,宁陕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5.9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2%,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宁陕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投资和跨市投资)比上年增长5.7%。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61.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1.5%(工业投资增长31.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6.5%。2022年,宁陕县民间投资比上年下降24.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3倍;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8倍;文化产业投资增长92.2%。

人民生活

2022年,宁陕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均含自产自用)20524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286元,增长6.7%。

2022年,宁陕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68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587元,增长5.4%。其中,工资性收入12358元,占比39.8%;经营净收入9206元,占比29.6%;财产净收入1715元,占比5.5%;转移净收入7789元,占比25.1%。

2022年,宁陕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0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93元,增长7.4%。其中,工资性收入5493元,占比42.6%;经营净收入4115元,占比31.9%;财产净收入285元,占比2.2%;转移净收入2997元,占比23.3%。

2022年,宁陕县城乡收入比为2.41:1,较上年同期缩小0.05。

第一产业

2022年,宁陕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80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农业增加值4.42亿元,增长3.1%;林业增加值0.49亿元,增长7.8%;牧业增加值0.91亿元,增长0.1%;渔业增加值0.74亿元,增长3.3%。

农业

2022年,宁陕县粮食播种面积45403亩,比上年增长1.6%,其中,夏粮面积9791亩,增长0.1%;秋粮面积35612亩,增长2.0%。油料面积3032亩,增长0.5%,其中油菜籽面积2521亩,增长0.3%。2022年,宁陕县粮食产量12459吨,下降0.2%,其中,夏粮2125吨,增长0.9%;秋粮10334吨,下降0.4%。蔬菜面积37314亩,增长5.1%。药材面积31332亩,增长6.3%。2022年,宁陕县谷物产量9386吨,下降1.2%,其中,稻谷产量3211吨,增长5.2%;玉米产量6175吨,下降3.1%。油料产量409吨,增长3.8%。蔬菜产量43347吨,增长0.9%;食用菌产量1144吨,增长46.9%。

林业

2022年,宁陕县森林覆盖率96.2%,全年营造林面积6.2万亩,义务植树21万株。林地保有量532.22万亩,湿地公园总面积46654.4亩,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18.56万亩。

畜牧业

2022年,宁陕县肉类总产量2202.1吨,下降 6.5%。禽蛋产量659.6 吨,增长2.4%。养蜂38683箱,蜂蜜产量236.7吨,增长16.8%。年末生猪存栏12604头,比上年末增长5.0%;牛存栏 2230头,增长 0.9%;羊存栏 12545只,下降 2.8%;家禽存栏 12.91万只,增长 0.2%。

渔业

2022年,宁陕县水产品产量1104吨,增长5.7%。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宁陕县全部工业增加值4.89亿元,同比增长12.4%。2022年,宁陕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03.2%,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78.7%。按照安康六大支柱及特色工业增加值分类看:清洁能源同比下降42.5%;富硒食品同比下降16.6%;新型材料同比增长17.2%;装备制造同比增长33.1%。2022年,宁陕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7.3%。从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看: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10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9.2%;食品制造业下降27.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下降22.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4.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2.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464.6%。

建筑业

2022年,宁陕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10家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61亿元,增长47.6%;2022年,宁陕县签订合同额6.14亿元,增长24.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1.07万平方米,增长21.0%。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2年,宁陕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3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6.70亿元,增长17.3%。按经营地分,城镇市场零售额6.74亿元,增长8.1%;乡村市场3.98亿元,增长9.0%。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8.96亿元,增长8.7%;餐饮收入1.76亿元,增长7.4%。2022年,宁陕县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单位)实现网上零售390元,比上年下降9.4%。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3.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0.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4.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4.9%,中西药品类增长42.7%,饮料类增长22.2%,家具类增长34.2%,日用品类增长42.4%,烟酒类增长21.3%,粮油、食品类下降7.9%。

房地产业

2022年,宁陕县房地产开发投资4.62亿元,比上年下降3.6%;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6.0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期房销售)面积18598平方米,无待售商品房。

邮电通信

2022年,宁陕县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559万元,增长18.9%,其中快递业务量108718件。电信业务总量2.17亿元,增长7.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670户;移动电话用户84984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46344户。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33587户。实现智慧乡村(光网)村村通。

旅游业

2022年,宁陕县接待国内游客3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92亿元,接待人次及旅游收入比上年下降。无旅游外汇收入。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比年初增加5.4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40.47亿元,增长15.6%,比年初增加5.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比年初增加1.57亿元。

保险业

2022年,宁陕县保险市场保费收入6268.7万元,比上年下降0.1%,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4100.0万元,比上年下降3.4%;财产险保费收入2168.7万元,增长6.7%。财产险赔付1849.3万元;人身险公司理赔支付330万元(不含满期给付)。

交通运输

编辑

交通

民国年间,陕西省计划修建西安至石泉公路,勘测和编制了工程预算计划,但没有实施。

1956年4月19日,宁陕县开始修建第一条公路——石(泉)宁(陕)路,当年成立工程队,抽调上路民工446人。1957年3月,由石泉、宁陕两县联合成立石宁路工程处,实行全线统一指挥,以县为单位成立了两个施工大队。1958年5月1日正式通车,全程71千米。

1958年,陕西省交通局决定修建西万公路。由省公路局工程处第三工程队施工,宁陕县予以配合。1958年9月开工,1959年10月通车。在西万公路带动下,1958—1965年期间,宁陕县先后修建了关贾(关口至贾营)、沙黄(沙坪至黄金)、华狮(华严至狮子坝)等架子车路。1965年8月曾动员修建沙小(沙坪至小川)架子车路,但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仅修建了一部分架子车路和民间小桥。

为支援“三线”建设,1970年6月29日动工修建关口至上坝河新矿林场的公路共20千米,经过6个月的“会战”,于年底竣工通车。1971年以后,又先后修建了关(口)铁(炉坝)公路、黄(花岭)丰(富)公路。

1976年3月以后,为加强宁陕县公路建设的步伐,计划在1977年实现全县社社通汽车,学习推广镇坪县修建山区公路的经验,修建汤油、沙小、筒五、四柴、华狮、船竹等公路,出现了全县区、社筑路“大会战”,到1979年实现了社社通公路。通公路的大队91个,占全县大队总数的63%。通公路的生产队297个,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53%。到1985年底,全县已有公路33条,总里程702.452千米。其中干线公路2条147.2千米,地方公路11条257.93千米,林区专线公路10条217.30千米,村、组简易公路10条80千米。以上公路,除黄丰公路因路基路面太差不能正常通车,西万公路和地方支线公路均能晴雨通车。

宁陕县境内210国道纵贯,乡村公路、林区公路四通八达,各种公路里程共计1217千米,公路密度达0.33千米/平方千米。2007年,纵贯县境南北的西(安)汉(中)高速公路开通。

户县经洋县至勉县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GZ40)二连浩特至河口在陕西境内的一段,是陕西省“米”字型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公路北起户县涝峪口,接已建成通车的西安至户县高速公路,途经户县、宁陕、洋县、佛坪、城固、南郑、汉台、勉县等8县(区),南止勉县元墩,接在建的勉县至宁强高速公路。路线主线全长258.65千米,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根据地形条件分级设计计算行车速度60—100千米/小时,路基宽度20—26米,全封闭,全立交。

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境内公路总里程1595.6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01.4千米,普通国省干线公路228千米,县乡村道1222.5千米。

运输

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民用车辆拥有量1651辆(不包括外县牌号),其中,载客汽车33辆,载货汽车92辆。普通摩托车5348辆,轻便摩托车是542辆。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共有7路公交车路,实有公共营运车辆13辆。2022年,宁陕县全县公路运输总周转量比上年增长2.1%。

社会事业

编辑

科技事业

2022年,宁陕县无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2022年,宁陕县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7项,均为技术服务合同,合同成交总额3625.16万元。2022年,宁陕县专利申请量14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11件。2022年,宁陕县专利授权量13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12件。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共有学校27所,其中普通中学5所(高中阶段1所;初中阶段4所,含蒲河九年制学校),小学22所(未含小学教学点4个)。22所小学在校学生4035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677人(其中初中1772人、高中905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100%。全县共有教职工人数883人,其中专任教师741人(小学362人、普通中学230人)。全县共有幼儿园22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21所,占95.45%。在园幼儿(含附设幼儿班)1610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1个,县级文化馆1个,镇级图书馆、文化站11个,无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全县共有电影院1个。有广播电视台1座。全县拥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馆藏87个全宗,馆藏资料2万册、馆藏档案48853卷、39828件。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共有体育健身场所112个,其中:村级体育健身工程68个,体育部门体育设施2个,乡镇健身设施11个,社区体育健身设施3个,学校体育设施28个。2022年,宁陕县共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5场次,新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名。全县体育彩票销售网点5个,专营店4个,占销售网点80.0%。2022年,宁陕县销售金额共406.41万元,比上年392.78万元增长3.5%。

卫生事业

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共有拥有卫生健康机构84个,其中,医院2家,卫生院14家,村卫生室65家。全县共有床位400张,其中,医院病床250张,卫生院病床150张。共有卫生人员57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85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208人,注册护士205人。

社会保障

2022年,宁陕县新增城镇就业673人,登记失业277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76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40人。

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623人(含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其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8035人(含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0682人。2022年,宁陕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503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441人。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65723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065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8658人。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4652人。

截至2022年末,宁陕县共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有8个,其中,公办民营的老年公寓1个,现有敬老院7个,共有床位1248张。城镇居民低保对象165户258人,农村居民低保对象2190户4250人。农村特困救助供养人员(五保户)1128人,城镇特困救助供养人员34人。2022年,宁陕县城乡临时救助5806人次,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64人次。有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2231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1707人。全县共有孤残儿童11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3名,农村留守儿童236人,困境儿童492人。福利彩票销售915.5万元。

环境保护

2022年,宁陕县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以上天数363天,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20微克/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出县断面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安全生产

2022年,宁陕县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比上年减少2起。两年来生产安全事故均无直接经济损失,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平安建设

2022年,宁陕县省级平安建设满意度99.87%,市级平安建设满意度97.45%。

风景名胜

编辑

老城城隍庙

城隍庙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庙宇,位于210国道183千米处,县城北5千米,长安河中的沙洲上,四面环水。始建于乾隆五十年(1786年),是陕南唯一一座保存完好、设计独特的庙宇。每当明月当空,左右两河,银波荡漾,相映生辉。故此,有“月镜双辉”的美名。数百年来,城隍庙仍完好无损,这就引出了“金鸭浮舟”的传说。城隍庙的基座是由巨石砌成,高出河面一米五左右。地形为南北两头逐渐缩尖,中断开阔而伸长,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33.5米,占地约10亩。

秦岭大峡谷漂流

宁陕秦岭漂流是陕西省首家采用蓄水漂流的项目。也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漂流点。宁陕秦岭漂流位于宁陕县广货街镇铁桥(西万公路即210国道1020千米)处,漂流河段起点铁桥(海拔1019米),终点向坪,全长约9千米;落差150米;平均比降1.5%,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漂流点;河床最窄处宽20米,最宽处180米;河谷主要为“V”字型,两岸高山相峙,村落民舍较少,具有“险、幽、野、静、秀”等特点。

秦岭朝阳沟旅游

宁陕县境内的秦岭山中,有个叫朝阳沟的地方,这里有处山岭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花果山”,因为那里是金丝猴的“风水宝地”。山岭海拔大约1300米左右,南面朝阳一侧地势陡峭,针叶、阔叶、灌木、草丛等植被自上而下梯次密集分布,很多树木都被藤蔓缠绕。一条溪水从大山深处流经沟底。还有半山腰中一处山洞,在树林中隐隐绰绰。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

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东、南同省宁西林业局接壤,西邻佛坪县,北与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秦岭主脊为界。保护区东西宽约17.3千米,南北长约24.5千米。保护区总面积25485公顷。保护区现有野生种子植物152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9种,其中Ⅰ级保护1种,Ⅱ级保护8种;列入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14种;野生脊椎动物227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28种,其中Ⅰ级保护6种,Ⅱ级保护22种;已知昆虫2788种,是秦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是秦岭大熊猫六大种群分布区之一——天华山种群的核心分布区,在大熊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秦岭中段南麓腹地,距省会西安148千米,距宁陕县城13千米。公园于2003年7月经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6年11月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占地10726公顷,园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8%。值得一提的是公园的最高峰—平河梁(海拔2868米),同时也是陕西南部的最高山峰。森林公园内物种丰富,地理分异明显,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种类丰富而特殊,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9种,其中包括秦岭冷杉、红豆杉、水杉、连香树、水曲柳、七叶树、秦岭红杉等具有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植物种类。森林公园处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种类的交汇和过渡地带,是中国动物区系最为丰富地区之一。

宁陕南梦溪

南梦溪藏于终南山腹地宁陕县江口镇沙坪村大堰沟西沟,西安西南114千米,210国道1047千米西侧,距西汉高速出口45千米,主干流溪长8千米,总面积12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99.9%,有山峰128座,大小溪水48条,瀑布86处;有麝鹿、黄麂、狗熊、红腹锦鸡、雉鸡、狼、豹子、羚牛、鹿、麻羊、大鲵、豪猪等珍稀野生动物,其中极具美学观赏价值的红腹锦鸡,区域内已超过2万只。有黄檀树、紫檀树、野生蝴蝶兰、木本茉莉、食人花、野生茶树、野生白玉兰、藤蔓木瓜、野生枣皮、野生杜仲、红豆杉、迎春、细辛、苦竹等植物。

地方特产

编辑
宁陕天麻

宁陕天麻宁陕天麻

宁陕天麻,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宁陕天麻呈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上端带有枯干的杆茎,下端呈凹陷圆盘圈状根痕,带数枚膜质鞘;外表呈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常有浅色片状的外皮残留,多纵皱,可见数行不明显的须根痕组成横向环纹;

2018年2月1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宁陕天麻”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宁陕猪苓

宁陕猪苓宁陕猪苓

宁陕猪苓,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宁陕猪苓个体肥大,色泽乌亮无夹砂。菌核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部分有分枝,表面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白色或浅黄色、浅黄褐色。无臭,味甘淡。

2018年2月1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宁陕猪苓”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宁陕香菇

宁陕香菇宁陕香菇

宁陕香菇,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宁陕香菇,表面菱色、浅褐色、深褐色至深肉桂色,有深色鳞片,而边缘往往鳞片色浅至污白色,有毛状物或絮状物,菌肉白色,稍厚或厚,细密,菌褶白色,密、弯生、不等长。

2008年11月0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宁陕香菇”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著名人物

编辑
唐洪滨

唐洪滨,1912年7月生,1935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南京雷达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物资部副部长;浙江半山钢铁厂设备处处长,衢州化工厂顾问。

荣誉称号

编辑
2013年9月,宁陕县入选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2013年10月,宁陕县入选陕西省教育强县。

2017年,宁陕县入选国家园林县城。

2019年,宁陕县入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第一批)。

2020年6月,宁陕县入选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2020年7月,宁陕县被重新确认为2019年国家卫生县城。

2021年1月,宁陕县入选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1年11月25日,入选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拟保持称号地区。

下一篇 紫阳县

上一篇 汉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