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 编辑

陕西省安康市辖县

平利县平利县

平利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东邻湖北竹溪县,东南接镇坪县、南接重庆市城口县,西连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北靠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市。介于北纬31°37′—32°39分、东经109°—109°33′之间,总面积2647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10月,平利县辖11个镇 。截至2022年末,平利县常住人口17.9019万人。

平利是女娲故里,境内的关垭古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所筑的楚长城遗址,已有27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平利在唐代就被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乾隆年间平利三里垭毛尖成为贡茶,“平利女娲茶”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平利绞股蓝”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和“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网民喜爱产品”。平利是革命先驱廖乾五的故乡。廖乾五是贺龙元帅的入党介绍人,是“八一”南昌起义的重要策划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平利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达到76%,拥有4万余户全国最大的徽派居民群。境内有万顷高山草甸、天书大峡谷、长安硒茶小镇、桃花溪、芍药谷、龙头村、蒋家坪村等景区景点。

2022年,平利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3.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7.5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26亿元。三次产业比重14.0∶59.4∶26.6。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平利县

外文名:Pingli County

别名:女娲故里

行政区划代码:610926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陕西省安康市

地理位置:陕西南部

面积:2647 km²

下辖地区:11个镇

政府驻地:城关镇新正街395号

电话区号:0915

邮政编码:7255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大陆湿润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17.9019 万(2022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女娲山风景区

车牌代码:陕G

地区生产总值:113.68 亿元(2022年)

历史沿革

编辑
上古

石器时代,平利县境内已有先民活动。

平利属梁州。

商、周

属庸国。

春秋

先属巴国,后属楚国。

战国

先属楚后属秦西城县(县治在今安康市汉滨区)。

平利风光平利风光

属西城县。

西汉

属汉中郡长利县。

东汉

建武六年(30年),废长利县,先后并入鍚县(今白河县)、西城县。

三国

蜀属鍚县。

魏属鍚地上庸郡。

西晋

太康元年(280年),以上廉水为名置上廉县,此为平利县置县之始,属荆州上庸郡。

东晋

废上庸郡。

南北朝

南朝宋、齐,分设上廉、吉阳县,属上庸郡。

北朝,名吉安县属安康郡。

改吉安为金川县,属金州西城郡。

武德元年(618年),以平利川名置平利县,属金州。

武德八年(626年),县城迁移到古声口南部。

五代

属金州。

先设平利县,后并入西城县,后再复置。

属金州设巡检司。

复设平利县,先属大宁州(今重庆市巫溪县),后属兴安州。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兴安升州为府,平利遂属兴安府。

嘉庆十年(1805年),县治由老县移至现县城。

中华民国

初年沿用清制。

民国二年(1913年),撤府设道,平利属汉中道。

平利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陕西省撤道后为省直属。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解放平利县城。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10日,再次解放后建立人民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20日,平利县全境解放。

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属陕南行政主任公署安康专署领导。此后属安康专员公署、安康地区行政公署。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老正街。

1989年9月,县政府机关由城关镇老正街迁至城关镇新正街。

2000年12月,安康撤地设市,改安康地区为安康市,平利县遂属安康市管辖。

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平利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平利县在明代县以下设里,共设八里。

据乾隆《平利县志》记载,清初县下设六里。

乾隆十九年(1754年),全县设十九乡。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实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每户都有门牌,上写家长姓名、职业、丁男数目。

道光三年(1823年)秋,“奉谕将平利维新里,拨给砖坪管辖”,平利县设五里。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全县设四乡六十九保。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将清末原48保改设12区。

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全县仍设12区,根据当年三月绘制的平利县地图,共辖12区、8镇183保。

民国二十年(1931年),全县按东、南、西、北、中划分为5大区,旋仍为12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将区改为联保。共设16联保,下辖136保。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设为17联保。

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联保为乡、镇,共设5镇,11乡,辖91保。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设16个乡、镇,91个保1437个甲。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将5镇11乡合并为8乡镇,共辖52保,1125甲,至平利解放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20日,国民党县自卫团向人民政府投诚,宣告平利全境解放,全县在已建立的五个区基础上,增设丰狮、三阳、百仙三个区,年底共设8个区,并按原“保”的规模,建立52个村。下辖1125个闾。

1952年10月,根据《陕西省1952年调整区、乡行政区划方案》,“区、乡政府驻地,应尽可能驻在有市集的较大村镇上”,“乡的名称,以主要村庄命名,区一律以数字序列命名”调整后,全县共设10个区、79乡,285个行政村。

1956年3月,平利县将丰金乡划归岚皋县,岚皋县将金鸡乡划入平利县。

1956年4月,在农业合作化中,对全县区、乡行政区划作了较大的调整,将原9个区,合并为6个区,撤并了33个乡,将老县区的清太乡、水田乡划归魏汝区。调整后全县共设6区1镇39乡。

1956年5月,为解决毗邻地区插花地问题,安康县将三合乡23户划入平利。

1956年9月,湖北竹溪县福太乡16户划入平利县,同时平利县将松鹤(今松河)16户划归竹溪县。

1958年2月,锦阳区划分为三阳、锦贵两个区。锦贵区原辖老县区及贵坪区。

1958年4月,撤销吉阳区,所辖乡直属县领导,同时撤原仁河乡并入城关镇,撒龙潭乡并入长安乡。

1958年7月,合并朝阳、上河两乡,改名为泗王庙乡。

1968年9月17日,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到年末,全县8区、39社(镇)均改称革命委员会。

1975年11月,撤销吉阳、秋坪两区建制,所辖12个公社,改由县直属。

1979年1月,据“区一级不设‘革命委员会’”的精神,按原区名称及规模,成立8个区公所。

1979年7月,经陕西省批准,增设女娲山公社,将周围4个公社的47个生产队划归女娲山公社(3月筹建,至6月称林区)。

1981年2月1日,选举成立平利县人民政府,39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管理委员会。城关镇“革命委员会”改称城关镇人民政府。

截至1990年底,全县共设8区1镇39乡。

1996年,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全县共设城关、老县、兴隆、三阳、大贵、洛河、广佛、八仙8个镇和牛王、长安、双杨、西河、秋河、八道、松鸦、张家、正阳、女娲山10个乡。

2001年3和11月,平利县相继两次并乡建镇。

截至2003年7月,全县共设城关、老县、兴隆、三阳、大贵、洛河、广佛、八仙、长安9个镇和西河、正阳、女娲山3个乡。

区划现状

截至2022年10月,平利县辖11个镇 。平利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新正街395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610926100000

城关镇

610926101000

兴隆镇

610926102000

老县镇

610926103000

大贵镇

610926104000

三阳镇

610926105000

洛河镇

610926106000

广佛镇

610926107000

八仙镇

610926108000

长安镇

610926109000

正阳镇

610926110000

西河镇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平利县,东邻湖北省竹溪县,南接重庆市城口县,东南接镇坪县、西连陕西省岚皋县,北靠汉滨区、旬阳市,居秦、鄂、渝三省市交界处,属典型的省际边关县。介于北纬31°37′—32°39分、东经109°—109°33′之间,总面积2647平方千米 。县城距安康市城区76千米,距省会西安市453千米。

平利县人民政府

地形地貌

平利县地处秦岭褶皱系南侧和大巴山弧形构造的东缘,属秦岭地层区,地形上呈北宽,南窄的特点,像一个不规则的倒三角形。按水平距离测算,南北长96千米,东西宽60千米,境内总面积2647平方千米。山地占78%,耕地占8.8%,水域占13.2%,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内南部以山地地形为主,山峰主要有:凤凰山、神龙台、光头山、九龙寨、五台山、九台子、化龙山、黑峰包、平头山、药妇山、西岱顶、秋山、巴山、湘子寨、青龙寨、天花尖。此外,境内还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50余座。北部以丘陵地形为主,在坝河、黄洋河等流域散布着数十个串珠式宽阔坝子和山间盆地。小则几十亩,大则数百亩至千亩以上。其中:长安、太平、洛河、大贵、西河、冲河被称为平利“六大坝子”,是全县农业生产的精华之地。同时,境内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全县最高点为南部大巴山主峰化龙山,海拔2917.2米,最低点为北部的西河乡头洞子,海拔300米。

气候特征

平利县位处巴山北麓,属亚热带气候带,华中气候区,四季气候分明,其主要特征是冬季雨雪稀少,晴冷干燥;夏季多雨多有伏旱,高温高湿;春暖干燥,秋湿润并多连阴雨。年平均气温13.9℃,年平均最高气温19.5℃,年平均最低气温9.8℃,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4.9℃,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2.4℃,极端最高气温40.7℃(2002年7月13日),极端最低气温-14.6℃(1991年12月28日)。年日照时数1656.6小时,以8月最多为204.0小时,2月最少为90.7小时。年日照百分率37%,最大8月为50%,最小2月为29%。年降水总量942.2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12.4毫米(1997年7月4日),年≥0.1毫米降水日数为131.5天,年≥50毫米降水日数为1.9天,最多年降水量1217.8毫米(1975年),最少年降水仅662.9毫米(1999年),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152.8毫米。

水系水文

平利县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境内流域面积0.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沟1083条,其中属汉江一级支流4条。

灞河

于冯家梁北侧,县内流域面积1136.8平方千米,占全县总土地面积2627平方千米的43.3%。县内河长100.38千米,平均比降为0.0119,其支流有太平河、秋河、石牛河、连仙河、汝河、水田河等19条,经秋坪、吉阳、魏汝3区19个乡(镇),流经旬阳吕河口注入汉江,为县最长的河流。

黄洋河

源于三坪乡龙须垭,主要由清水河、左洛河、南坪河、淑河、蔡吉河、县河汇集而成,县内流域面积638平方千米,占全县的26.2%,县内河长73.48千米,平均比降0.0096,在安康市张滩乡注入汉江。

岚河

源于八仙乡马家垭口北麓,由龙洞河、南溪河、正阳河、让河、龙门河、鸦河和百好河等支流汇集而成,县内流域面积713.7平方千米,占全县的27.2%,县内河长49千米,平均比降0.0235,经岚皋县至安康市的杜家坝注入汉江。

吉河

发源在朝阳乡平头山东侧,县内流域面积88.5平方千米,占全县的3.3%,县内河长20.23千米,平均比降0.0221,流经三阳区的两个乡,在安康市的吉河口注入汉江。

土壤类型

平利县土壤分为5个土类,11个亚类,95个土种。

自然灾害

平利县受地形和季风的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干旱、洪涝、冰雹、霜冻、暴风、大雪、虫害并发或轮发。唐代发生过6.5级地震。

自然资源

编辑

水资源

地表水

平利县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沟1083条,水能理论蕴藏量计13.04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6.24万千瓦。

平利县每年地表径流量为12.83亿立方米,地下水流量每年约1.0847亿立方米,其中灞河0.3922亿立方米,黄洋河0.2374亿立方米,岚河0.4246亿立方米,吉河0.030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3.92亿立方米。其水能理论蕴藏量总计达13.0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6.24万千瓦(灞河1.53万千瓦,黄洋河1.15万千瓦,岚河3.53万千瓦,吉河0.03万千瓦)。岚河流域可开发量是全县总可开发量的56.3%,灞河占可开发量的24.5%。

地下水

平利县地下水属陕南基岩山地水文地质区的两个亚区:

①低中山基岩裂隙层间水亚区。主要分布在灞河、黄洋河和吉河流域。地下水类型属岩裂隙潜水或承压水,水量较小。天然泉水为1.2~6吨/日,径流模数为3.45立方米/平方千米。

②中山岩容水亚区。主要分布在岚河流域,属岩溶潜水或承压水。天然泉水流量在60吨/日以上,最高达1080吨/日,径流模数为5.9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按径流模数计算,全县地下水天然补给总量约1.085亿立方米/年。其中,灞河为0.3922亿立方米,黄洋河为0.2374亿立方米,吉河为0.0305亿立方米,岚河为0.4246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平利县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16185.93公顷(242788.95亩)

水田1896.42公顷(28446.30亩),占11.72%;

水浇地47.44公顷(711.60亩),占0.29%;

旱地14242.07公顷(213631.05亩),占87.99%。

耕地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广佛镇、八仙镇、老县镇和洛河镇,约占全县耕地的56.72%。

位于2度以下(含2度)的耕地229.87公顷(3448.05亩),占全县耕地的1.42%;

位于2 - 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734.35公顷(11015.25亩),占全县耕地的4.54%;

位于6 - 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2614.21公顷(39213.15亩),占全县耕地的16.15%;

位于15 - 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6058.95公顷(90884.25亩),占全县耕地的37.43%;

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6548.55公顷(98228.25亩),占全县耕地的40.46%。

(二)园地2534.76公顷(38021.40亩)

果园175.07公顷(2626.05亩),占全县园地的6.91%;

茶园1822.95公顷(27344.25亩),占全县园地的71.91%;

其他园地536.74公顷(8051.10亩),占全县园地的21.18%。

园地主要分布在八仙镇、长安镇和广佛镇,约占全县园地的40.30%。

(三)林地233918.93公顷(3508783.95亩)

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竹林地共232753.88公顷(3491308.20亩),占全县林地的99.50%;

其他林地1165.05公顷(17475.75亩),占全县林地的0.50%。

林地主要分布在正阳镇、广佛镇、洛河镇和八仙镇,约占全县林地的55.11%。

(四)草地1656.31公顷(24844.65亩)

天然牧草地1123.88公顷(16858.20亩),占全县草地的67.85%;

其他草地532.43公顷(7986.45亩),占全县草地的32.15%。

草地主要分布在正阳镇,约占全县草地的73.73%。

(五)湿地403.67公顷(6055.05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平利县湿地类型仅有内陆滩涂403.67公顷(6055.05亩)。

湿地主要分布在城关镇、西河镇,约占全县湿地的52.99%。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030.86公顷(60462.90亩)

建制镇用地534.94公顷(8024.10亩),占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13.27%;

村庄用地3192.34公顷(47885.10亩),占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79.20%;

采矿用地270.37公顷(4055.55亩),占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6.71%;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33.21公顷(498.15亩),占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0.82%;

(七)交通运输用地1813.84公顷(27207.60亩)

公路用地884.30公顷(13264.50亩),占全县交通运输用地的48.75%;

农村道路929.54公顷(13943.10亩),占全县交通运输用地的51.25%;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296.22公顷(34443.30亩)

河流水面2154.03公顷(32310.45亩),占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93.80%;

水库水面64.96公顷(974.40亩),占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2.83%;

坑塘水面51.10公顷(766.50亩),占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2.23%;

沟渠13.02公顷(195.30亩),占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0.57%;

水工建筑用地13.11公顷(196.65亩),占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0.57%。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关镇、老县镇、洛河镇。占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45.98%。

植物资源

野生果类:主要有猕猴桃、山楂、野山楂、草莓、毛栗、柑、桔、苹果、梨、李、桃、杏、柿、枇杷、葡萄、枣、沙果、石榴等。

油料植物:油桐、乌桕、花椒、核桃、漆树、水冬瓜、猫屎瓜、油茶、油橄榄等。

纤维植物:棕榈、龙须草、构树、桑、竹、山麻杆、梧桐、葛藤等。

淀粉植物:橡子、蕨根、葛根、板栗、魔芋、百合等。

花卉植物:主要有牡丹、玫瑰、腊梅、山茶、樱花、菊花、迎春花、芙蓉、海棠、芍药、紫荆、桂花、吊金钟、变色龙、林子花、大丽菊、水仙、辛荑、杜鹃、兰草、竹叶梅、月菊等。

动物资源

平利县境内主要野生动物有金钱豹、野猪、林麝、猕猴、豺、狼、黑熊、大灵猫、小灵猫、鬣羚、水獭、岩羊、斑羚、金猫、豹猫、红腹角雉、金鸡、猪獾、狗獾、狍子、麂子、花面狸、勺鸡、刺猬、穿山甲、赤狐、野兔、杜鹃、鹰、白冠长尾雉、松花鸡、野猫、黄鼬、红白鼯鼠、中华鼬鼠、岩松鼠、鹌鹑、喜鹊、八哥、苍鹭、红嘴兰鹊、画眉、山斑鸠、小白鹭、斑啄木鸟、家燕、载胜、麻雀、野鸡、白鹳、青蛙、大鲵、蛇等。

受国家重点保护的有:

一级:金钱豹、白鹳。

二级:猕猴、豺、黑熊、大灵猫、小灵猫、林麝、鬣羚、红腹角雉、岩羊、松花鸡、杜鹃、斑啄木鸟、大鲵。

矿产资源

煤炭:在平利县分布甚广,主产于广佛镇的筲箕凹、阳坡、黑沟、东沟、西沟,城关镇的牛王沟、三里垭和八仙、大贵、三阳等乡镇,已知主要矿点16处,建立小型煤矿100多处。

大理石:主产于八仙镇的龙门和狮坪一带,矿带东起流溪沟口,西至韩河峡,绵延10千米,地质储量455万立方米,地质远景储量1500万立方米。

黄铁矿:主要产地在洛河与八仙镇交界的凤凰尖,矿带绵延10多千米,矿体21个,储量3200多万吨,伴生钴、钛,为多元素大型矿床,硫平均品位15%,储量和品位均居陕西省第一。

重晶石:平利县重晶石矿藏主要分布在洛河镇所辖的水坪、清水河、神仙台一带,总储量2800万吨,重晶石钡的平均品位92%,最高达到99.33%。

人口

编辑
截至2022年末,平利县公安户籍人口总户数为95175户,户籍人口22.5668万人,常住人口17.9019万人,出生率6.99‰,人口自增率下降2.19‰,城镇化率49.77%。

经济

编辑

综述

2022年,平利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3.68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2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67.51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30.26亿元,增长2.8%。三次产业比重14.0∶59.4∶26.6。2022年,平利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2.3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63.6%,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平利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9%,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4.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8.3%。2022年,平利县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8.1%,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2.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6.3%,民间投资增长8.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7.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4%。民间投资占比62.9%。

财税收支

2022年,平利县完成财政总收入3.90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91亿元,增长3.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5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84亿元,增长11.9%;公共安全支出1.0亿元,增长24.4%;教育支出5.52亿元,增长2.5%;科学技术支出0.07亿元,增长35.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03亿元,增长19.8%;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2.63亿元,增长4.3%;节能环保支出0.81亿元,增长33.9%;城乡社区支出0.51亿元,增长65.8%。

人民生活

2022年,平利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80元,比上年增加1292元,同比增长6.4%。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5.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8.7%;经营净收入增长5.4%,占比14.9%;财产净收入增长9.8%,占比10.1%;转移净收入增长8.3%,占比26.3%。全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18元,比上年增加1424元,同比增长4.7%。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83元,比上年增加1005元,同比增长7.7%。城乡收入比为2.28:1,较上年同期缩小0.06。

第一产业

2022年,平利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49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农业增加值11.43亿元,增长4.9%;林业增加值0.19亿元,增长7.0%;牧业增加值4.11亿元,增长5.7%;渔业增加值0.19亿元,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58亿元,增长6.3%。

农业

2022年,平利县粮食播种面积26.23万亩,增长0.6%。其中,夏粮7.43万亩,增长0.1%;秋粮18.80万亩,增长0.8%。油料面积9.47万亩,增长3.3%。蔬菜及食用菌面积11.11万亩,增长4.8%。2022年,平利县粮食产量5.77万吨,比上年下降2.6%,其中,夏粮1.52万吨,增长0.8%;秋粮4.25万吨,下降3.8%。

林业

2022年,平利县森林覆盖率71.59%。营造林面积2.96万亩,森林蓄积量959万立方米,森林面积18.93万公顷,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4299公顷。

畜牧业

2022年,平利县生猪出栏15.71万头,增长4.9%;牛出栏0.22万头,增长2.1%;羊出栏5.77万只,下降1.0%;家禽出栏70.51万只,增长3.0%。肉类总产量1.49万吨,增长3.9%。禽蛋产量0.61万吨,增长2.8%。

第二产业

工业

截至2022年末,平利县在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户。2022年,平利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3%。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8.7%;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39.8%。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支柱及特色工业增加值增长4.0%。其中:富硒食品增长1.6%,纺织服装增长6.1%,生物医药增长49.6%,装备制造增长53.6%,清洁能源下降39.8%,新型材料下降3.2%,特色工业增长55.7%。

建筑业

2022年,平利县建筑业增加值3.06亿元,同比增长13.9%。县内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1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84亿元,增长21.0%。2022年,平利县签订合同总额12.63亿元,同比增长65.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7.5万平方米,增长51.8%。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截至2022年末,平利县在库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11户。2022年,平利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7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8.44亿元,增长15.6%。按经营地分,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61亿元,增长6.7%;乡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76亿元,增长11.9%。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5.83亿元,增长6.2%;商品零售收入28.54亿元,增长8.2%。2022年,平利县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13亿元,增长72.8%。

房地产业

2022年,平利县商品房销售面积达2.6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4.9%。

邮电通信

2022年,平利县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266万元,同比增长0.7%;电信业务总量4531万元,同比增长15.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6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12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8.26万户,有线电视用户8.41万户。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平利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5.34亿元,同比增长9.0%,较年初增加1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7.94亿元,同比增长4.6%,较年初增加2.97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54.67亿元,增长0.3%。存贷比50.2%。

保险业

2022年,平利县保险机构保费收入9456万元,同比增长0.1%,其中:财产险收入2397万元,增长13.5%;人身险收入7059万元,下降3.7%。2022年,平利县保险赔付额3236万元,同比下降8.7%,其中:财产险赔付1858万元,下降11.3%;人身险赔付1378万元,下降4.9%。

交通运输

编辑

交通

截至2022年末,平利县境内公路总里程为1871.04千米。

运输

2022年,平利县货物运输总量581.57万吨,比上年增长30.4%;货物运输周转量45362.4万吨/千米,增长41.2%。旅客运输总量106.59万人,增长24.3%;旅客运输周转量7248.12万人/千米,增长29.3%。

社会事业

编辑

科技事业

2022年,平利县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2022年,平利县签订技术开发合同成交总额4123万元,同比增长14.3%。

2022年,平利县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个,累计有效商标注册量2131个;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其中,采矿业2家,制造业5家。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平利县共有幼儿园26个,专任教师356人,入园幼儿4830人;小学42所,专任教师921人,在校学生13046人;普通中学11所,专任教师726人,在校学生9288人;职业中学1所,专任教师45人,在校学生60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3%。

卫生事业

截至2022年末,平利县共有卫生机构44个,卫生技术员1069人,其中:执业医师253人,注册护士436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166张。

社会保障

2022年,平利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7088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742人。2022年,平利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866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225人。

2022年,平利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203631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093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1538人。

截至2022年末,平利县有城镇低保对象2489人,农村低保对象12599人。农村特困人员3610人,城市特困人员58人。

环境保护

2022年,平利县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30吨;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1.5吨;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2吨;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3吨;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以上天数359天,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22微克/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90.8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02%。单耗GDP能耗同比下降2.25%。

安全生产

2022年,平利县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历史文化

编辑
概述

平利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始立县治,东连荆楚,南接巴蜀,西北与中原相通。早期人口源流,先民多自江南岭北迁徙而来。悠久的建县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五方杂居的人文因素,使得南北文化,相互渗透,多种文化因子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民俗风情

平利不仅山川多姿,风光秀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也独具特色。平利有历史悠久的陕南民歌小调,纯朴的情歌《十爱姐》已经成为《那一片栀子花》电影的主题曲;平利是“弦子腔”音乐的发源地,弦子腔配合皮影戏演唱,已经入选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平利还有精彩纷呈的各类文化节庆活动,中国平利“茶之旅”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国家歌舞剧团加盟演出,央视三套、七套全程录播。

美食文化

平利地处秦头楚尾,在饮食上相近湖北、四川风味。主食米饭,喜食酸辣,擅长风味食物的储藏和制作,木耳、香菇、干笋、辣椒、豇豆、萝卜等五花八门的食品,或晒晾风干,或盐腌水泡,风味独佳。

平利地处富硒带,所产“女娲银峰”绿茶含硒量高达0.08‰以上,明清时就被列为“贡品”。作为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平利所产绞股蓝品质纯正,富含锌、硒、钾等多种元素,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机制、提高人体免疫力、抗高血压、减肥等特殊功效。

艺术研究

《女娲文化研究》周天游和王子今主编,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女娲遗迹在平利论文28篇。

《平利戏剧志》邹成仁主编,分上下两册,系统介绍了平利戏剧渊源、发展和戏曲舞台表演艺术。

《弦子戏音乐集成》王志富主编,系统介绍了平利弦子戏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和皮影戏表演艺术。2006年平利弦子戏被公布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平利民间舞蹈简介》汪德树主编,系统介绍了耍狮子、舞龙灯、玩彩莲船及社火等15个民间传统艺术项目的表演技巧。连年来,经民间艺人代代承传,广泛应用于春节等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平利县文化馆1988年6月)。

《平利民歌》蔡伟、汪德树主编,共收录平利民间口头歌曲120首。至今广泛流传于民间,为民间歌手交口演唱。

《平利民间故事集成》汪德树、何方、邹惠珊主编,共收录流传在平利民间口头故事140篇,其中《女娲传说》(5篇)于2007年被公布为安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平利民间谚语集成》邹惠珊主编,经过筛选,分时政、事理、修养、社交、生活、自然、生产、其他八大类,共收录流传在平利民间口头谚语1712条,广泛应用于民间生产生活语言交际之中。

《平利民间歌谣集成》汪德树、邹惠珊主编,共收录流传在平利民间口头歌谣171首,至今广泛被民间传诵吟唱。

风景名胜

编辑
天书峡景区

天书峡景区天书峡景区

位于平利县八仙镇和正阳乡境内,与安康市镇坪县、岚皋县及重庆市城口县接壤。总面积200余平方千米,包括天书峡、龙洞河和太阳坪草甸三个景点。天书峡景区属自然封闭的原始森林区,独特的冰川及喀斯特地貌造就了众多奇特的自然景观,优美的传说赋予景区深厚的文化内涵,是陕南地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品牌景区。天书峡景区位于安康-平利-神农架-武当山黄金旅游线上,207省道横贯景区全境,景区内原始森林、峡谷瀑布、高山草甸、天池、石林、溶洞独具特色,有陕南“九寨沟”之美誉。

女娲山景区

女娲山景区

女娲山景区位于平利县中部的女娲山,西距安康市30千米,东距县城15千米,景区面积62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95%。专家考证此山是女娲圣母的治所,有女娲墓、女娲庙、玉皇宫、火神庙、舍利塔群、武皇太子坟等古遗迹尚存。女娲山自然风光秀美,“女娲云海、女娲日出、中皇晴雪、松林听涛”等生态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景区的自然价值、文化价值都很高,加之交通便利,是规划中平利县生态旅游的核心景区,也是安康市范围内的一座始母圣山和文化名山。

著名人物

编辑
李逢亨(1744年—1822年),字垣斋,号培园,平利县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进朝整理编纂《四库全书》。1809年,调任河间府知府,奉旨抗洪,擢升为永定河道东河总督。1811年3月,嘉庆西巡,赐三品顶戴花翎,封黄河总督、兵部尚书,署直隶总督。1822年病逝,享年78岁。诰封荣禄大夫,葬于兴安府(今安康市)南郊。

甘棠(1842年—1924年),原名甘大霖,号醉霞,生于砖坪厅(今岚皋)贫苦农民家庭,读过两年私塾。9岁丧母,迁住平利洛河。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逃到西安避难。陕西巡抚鹿传霖召甘棠为西安行宫作画,慈禧见后,叹为“神品”。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后,慈禧调甘棠进京参加紫光阁绘画,名扬京师。

廖乾五(1886年—1930年),原名正元,又名华龙,化名刘省三,平利县八仙镇龙门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汉口地委委员,“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党代表,国民革命军第4军政治部主任、党代表,革命委员会宣传委员会委员,总政治部秘书长,20军党代表,中共湖南省军委书记。1930年被国民党秘密逮捕,杀害于长沙市郊,时年44岁。

张惠民(1906年—1943年),原名张志润,平利县冲河张家湾人。1926年投入杨虎成部,开始戎马生涯。1936年参加“西安事变”,拥护抗日主张。先后参加过著名的台儿庄、湖北、长沙会战,英勇打击日本侵略军。1943年12月4日壮烈牺牲,国民党中央政府追认为陆军少将。

刘成浩,1939年出生于陕西省岚皋县贫苦农民家庭。1961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湖北省恩施农业学校,被组织分配到平利县农林水牧局从事茶叶技术指导工作。试制成功“八仙云雾”名茶。荣登全国十大优质产品金奖榜首,填补了平利茶叶“国优”的空白。先后4次被评为省地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荣誉称号

编辑
2019年2月,平利县入选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19年3月,平利县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4月,平利县入选2019年度平安县。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确认平利县为2019年国家卫生县城。

2020年10月9日,平利县入选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0年10月18日,平利县入选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2020年12月,平利县入选2019年度陕西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021年11月,入选陕西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2年6月,入选2022年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

2022年10月8日,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下一篇 镇坪县

上一篇 岚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