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 编辑

中国陕西省咸阳市境内公立高校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陕中大”,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是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高校,国家“一流专业”和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陕西省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试点高校 。

学校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3年更名为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并被确定为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 。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86万平方米;设有14个教学单位,2个医教协同共建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及1座制药厂和1个中医博物馆,开设26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1181人;有全日制在校生16474人,其中本科生13562人,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共2912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陕西中医药大学

外文名: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简称:陕中大、SUCM

所在地:咸阳市

创办时间:1952年

办学性质: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医药类

学校特色: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省部共建高校

主管部门:陕西省

现任领导:蒲济生(党委书记)、杨晓航(校长)

本科专业:26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院系设置:14个

校训:精诚仁朴

校歌:《大医赋》

校庆日:5月22日

地址:南校区: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世纪大道中段1号北校区: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渭阳中路1号

院校代码:10716

主要奖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办学历史

编辑

创立初期

陕西中医药大学校园风光

1952年,西北中医进修学校在西安成立。

1953年,西北中医进修学校更名为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 。

升格搬迁

1959年,学校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

1961年,学校迁至咸阳。

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陕西中医学院为全国8所重点建设中医院校之一。

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医药院校。

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 。

更名发展

2015年4月24日,陕西中医学院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 。同年4月28日,被批准为“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

2021年7月2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共建陕西中医药大学协议》。

2022年,学校入选陕西省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试点高校 。

2023年6月,陕西中医药大学廉洁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2023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发起成立全国中医药数字化教学联盟。

办学条件

编辑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14个教学单位,2个医教协同共建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及1座制药厂和1个中医博物馆,开设26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医、理、工、文、管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系

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中西医临床医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系

临床医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资与开发、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

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医康复学、康复治疗学、针灸推拿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生物技术

陕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护理学、助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应用心理学、预防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

汉语言文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

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陕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陕西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陕西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

参考资料:

附属医院

直属附属医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

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咸阳市中心医院

西安市中医医院

宝鸡市中医医院

西电集团医院

银川市中医医院

安康市中医医院

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

宝鸡市中心医院

西安市第五医院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

延安市中医医院

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

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

庆阳市中医医院

商洛市中医医院

汉中市人民医院

榆林市中医医院

西安大兴医院

西安市胸科医院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

威海市中医院

宝鸡市高新人民医院

咸阳彩虹医院

渭南市中心医院

榆林市第二医院

宝鸡市妇幼保健医院

西安工会医院

师资力量

国医大师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118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702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64名、兼职博士生导师38名、博士后导师8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黑龙江、浙江、辽宁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国医大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6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11人,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63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4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个人)26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支计划”、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等省级人才67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8个。

类别

名单

国医大师

张学文、郭诚杰、雷忠义

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

周永学、贺丰杰

思邈杰出人才

乔海法、唐志书

思邈学者

唐于平、邢玉瑞、 闫咏梅、袁普卫、张红

思邈青年学者

张岗、 郭东艳、张琪、王征、刘妍如、张小飞、王斌、陈艳琰、王宇

思邈新星

曲璇、李京涛、黄文静、王冲、许洪波、潘艳芳、杨新杰

全国优秀教师

贺丰杰(2014)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周永学、贺丰杰(2016)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唐于平(2014)、唐志书(2016)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唐志书(201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唐志书、唐于平、乔海法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

李京涛(2020)

国家青年岐黄学者

李京涛(2020)

陕西中医药大学省级教学团队

序号

项目名称

批准时间

批准文号

1

中医基础理论

2007年

陕教高(2007)52号

2

中医内科学

2009年

陕教高(2009)21号

3

中药学

2010年

陕教高(2010)7号

4

中医骨伤科学

2011年

陕教高(2011)39号

5

中药制药

2012年

陕教高(2012)36号

6

针灸推拿学

2013年

陕教高(2013)30号

7

中医妇科学

2014年

陕教高(2014)16号

8

医学检验技术

2014年

陕教高(2014)16号

9

妇产科学

2015年

陕教高(2015)13号

10

中药药理学

2015年

陕教高(2015)13号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5个学科在“十一五”“十二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其中,陕西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有校级优势学科2个,特色学科4个,培育建设中医药+交叉学科4个,有35个学科创新团队。中医脑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化学2023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名单。中医学连续两轮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培育学科,学校成为陕西省“双一流”培育高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2年学校自主设立中医技术装备工程、中医药管理学、中医药文化学三个目录外二级学科。

类别

学科名称

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

中医脑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内经学、中医康复学、中药化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文化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中医血液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

陕西“双一流”建设学科

中医学

省级重点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制药、中医药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中医骨伤学科、中医养生学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中西医结合骨伤学科、中医消化内科、中医康复学(二附院)、中医心病学科、针灸学、中医脾胃病学(二附院)、中医脑病学科、中医肿瘤学、中医肺病学、方剂学、中医医史文献、针灸推拿学(基础)、中药炮制学、中药制药工程学、中药资源学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骨伤科、脑病科、肿瘤科、心血管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脑病科、肿瘤科、骨伤科、肾病科、针灸科、耳鼻喉科、心病科、重症医学科、治未病科、心血管科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中医眼科、肿瘤科、肛肠外科、肾病科、儿科、心脑血管病科、针灸科、血液病科、糖尿病科、妇科、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肺病科、老年病科、脾胃病科、中医护理针灸康复科

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点

学位类别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学术学位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医史文献

方剂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骨伤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

针灸推拿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临床医学

内科学

神经病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药学

药物化学

药剂学

生药学

药物分析学

药理学

中药学

不分设二级学科

专业学位

中医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

针灸推拿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全科医学

中药学

/

公共卫生

/

护理

/

汉语国际教育

/

应用心理

/

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2个国家级及2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建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有2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省级一流课程、1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3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4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2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类别

名称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医学、中药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中医学、中药学

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制药工程、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医学检验技术、生物技术、预防医学、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制药、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市场营销等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名单

课程名称

主持人

成员

类别

年份

黄帝内经

张登本

孙理军、邢玉瑞、张景明、李翠娟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8

中医食疗学

辛宝

钱文文、滕春风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8

黄帝内经

张登本

孙理军、邢玉瑞、张景明、李翠娟

国家线上一流课程

2020

中医食疗学

辛宝

钱文文、滕春风

国家线上一流课程

2020

生理学

韩曼

于远望、任艳芸、鞠迪、李汨

国家线下一流课程

2020

内经选读

乔文彪

张登本、李翠娟、田丙坤、佟雅婧

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2020

陕西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名单

课程名称

主讲人

成员

类别

年份

内经选读

乔文彪

张登本、李翠娟、田丙坤、佟雅婧

线上线下混合式

2019

中医食疗学

辛宝

钱文文、周海哲、滕春风

线上线下混合式

2019

生理学

韩曼

于远望、任艳芸、鞠迪、李汨

线下

2019

中药药剂学

郭东艳

史亚军、唐志书、王晶、程江雪

线下

2019

康复评定学

陆健

申嘉怡、张英杰、郭奎奎

线下

2019

访山问药

刘阿

高静、张岗、陈莹、沈霞

社会实践

201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杨珂娟

徐臣攀、武涛、蔡心、高妍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2021

药用植物学

沈霞

张岗、程虎印、刘阿萍、张明英

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

2021

中药制剂分析

王小平

孟庆华、龙旭、谢允东、侯淑珍

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

2021

中药药理学

刘继平、王斌、严亚锋、郭洁

线下一流课程

2021

组织学与胚胎学

李涛

范妤、刘芳、王少兰、李娜

线下一流课程

2021

病理生理学

张红

段丽芳、李鑫、张文将、杨冬梨

线下一流课程

2021

局部解剖学

马莉

关建军、吴世卫、姬军凤、武姗姗

线下一流课程

2021

病理学

方艳

应小平、潘艳芳、李宏、魏静

线下一流课程

2021

伤寒论

李小会

杨景锋、陈丽名、谭颖颖、杨军

线下一流课程

2021

中药炮制学

宋艺君

王昌利、吴建华、李景丽、赵重博

线下一流课程

2021

中药鉴定学

杨冰月

颜永刚、彭亮、胡本祥、孙涛

线下一流课程

2021

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

张丽

史亚军、赵鹏、吴光明、王文晓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2021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项目名称

批准时间

批准文号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07年

陕教高(2007)53号

“思邈计划”中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09年

陕教高(2009)48号

针灸推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13年

陕教高(2013)28号

系科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14年

陕教高(2014)16号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15年

陕教高(2015)13号

省级教学中心

类别

项目名称

批准时间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9年

中医骨伤实验教学中心

2011年

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心

2012年

制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13年

生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5年

生物实验中心

2016年

机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7年

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9年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针灸推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6年

形态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7年

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9年

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

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3月,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

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部分获奖情况

奖项名称

成果名称

等级

年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中医研究生“院校+分层师承”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2018

陕西省教学成果奖

一体两翼三化四平台生理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特等奖

2021

基于科教协同的创新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特等奖

2019

面向国家战略,助力区域脱贫,创建中药资源“三课堂一基地”实践育人模式

一等奖

2021

蕴德于教以能育人一一“健康中国”背景下卓越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等奖

2019

新医科背景下科教协同驱动“3444”化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二等奖

2021

以整合为策略、临床能力为核心的地方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二等奖

2021

以中药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虚实结合的中药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2021

基于“大医精诚”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12345”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和实践

二等奖

2021

系科合一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19

以执业胜任能力为目标导向的“四位一体”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二等奖

2019

参考资料:

学生成绩

2021-2022学年,学校学生在第六届全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学生在线形态学大赛获三等奖1项,第一届虚拟仿真临床实验诊断大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五届全国医学检验金微课大赛获二等奖1项 。

学校荣誉

时间

荣誉

2020年11月

2017至2019年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

2022年3月

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拥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 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 地、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秦药特色资源研究开发国家 重点实验室(培育)等多个科研平台。拥有3个国家中管局科研三级实验室、5 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 与分中心、1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 地、2个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陕西 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4个陕西省中管局重点研究室、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 中心、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带一路”中医药健康发展 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产业研究院、陕西省中医药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心、陕陕西省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研究 中心、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类别

名称

省部(教育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

中药制剂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二级实验室

中医药分子生物实验室、中药鉴定学实验室、血管神经生理学实验室、藏象分子免疫学实验室、针灸推拿实验室、血证诊断实验室、脾胃病分子免疫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物理实验室、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研究室、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中医骨病理与生物力学实验室、中医药分子学与免疫学实验室

省级研究中心

陕西省秦岭中草药应用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饮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脑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中医体质与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中医脑病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针药结合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研究室

陕西省胃肠病证方药重点研究室、陕西省痰瘀论治中医脑病重点研究室、中药配伍重点研究室、中医藏象理论重点研究室、骨退行性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重点研究室、中药药效机制与物质基础重点研究室、中医药防治消化道癌前病变重点研究室、伤寒学与经方辨治疑难病重点研究室、外科疑难病重点研究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近5年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 大新药创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等10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2项,其中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Cancer Letters 、Nano Research 、Phytomedicine 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700余篇。

奖项

等级

项目名称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脑病痰瘀毒损理论体系构建与临床验证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部分)

一等奖

陕产枣类及沙棘等药食两用资源的绿色产业链构建与示范应用

一等奖

秦巴特色太白七药资源价值发现及其产业化

二等奖

益气活血方药防治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二等奖

中药多糖分离纯化及衍生物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修饰研究

三等奖

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医体质基础研究与应用示范

三等奖

基于虚实相因病机运用加味薯蓣丸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陕西省科学进步奖(部分)

一等奖

当归养血活血系列药对配伍效应与功效成分研究及应用

二等奖

陕产特色资源太白楤木开发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三等奖

佛胃康方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

三等奖

脑出血中西医结合精准预防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达155万册、电子图书193万册。

学术期刊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术刊物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双月刊)由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办,创刊于1978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荣获“以岭杯”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学报优秀期刊和陕西省优秀期刊。

《现代中医药》由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办,创刊于1981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是陕西省优秀期刊。

文化传统

编辑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校徽

设计整体色彩以绿色烘托,代表了蒸蒸日上的强大生命力;中心主体图案是一支有力的大手,寓意“支持、援助、服务、关爱”,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望,更是医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同时,他也隐含了一只和平鸽,既象征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喻示医学校莘莘学子发奋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图案的“大手”上方托起的是银杏叶。

“大手”与银杏叶整体又蕴含了一个“Y”,是医、药、语言的拼音第一个字母,其读音仍为“Yi”。

在本图案内圆的右下方,有一个黄颜色的飘带,整体构成一个大写“Q”,是陕西简称“秦”的拼音的第一个字母。

陕西中医药大学校徽体现了陕西中医药大学人团结、友爱和发奋向上,积极奉献的精神风貌。

精神文化

校训

精诚仁朴

精诚:原取于唐代医家孙思邈名句“大医精诚”。“精”,指以精微之心,精勤不倦的学习和研究以学这门“至精至微”的学问;“诚”,愿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通过修养所达到的道德境界。指品德高尚,真实可信,不虚伪,不妄欺。孙思邈论述“大医”要修养 “精”与“诚” 两个方面。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也是高等院校在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工作中应该遵从的风尚。

仁朴 :仁:“仁”为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是要求个体“品德完美”的思想境界。“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给医学下的定义。这种认识始于汉代,人们称医术为“仁术”,称医家为“仁义之士”。强调“仁”与“术”的统一。认识到,“仁”是医学的核心和特质,医学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更强调医者要有一颗同情病人、真诚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关爱病人,做到有“仁心仁术”兼备。可见, 医乃仁术”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的写照。

“朴”,是指本然样态的原木。《庄子》云:“无刀斧之断者为之朴”。又指纯真而无华饰。这里是指返朴归真、朴实无华。

陕西中医药大学校训,包揽了师生员工在品德、行为、学识与才能方面的要求。主旨明确,内涵丰富,辞精义达。四字校训古今融通,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既有内敛之力,又有外显之效。读之琅琅上口,思之回味无穷。且文理通用,雅俗共赏。专家学者不以为浅,市井百姓不以为深。

校歌

《大医赋》

秦山苍,渭水长,岐黄圣地,药王故乡。

古风新韵续远志,国医学府,教研谱华章!

学如舟,教有方,医药工文,相得益彰。

林苑里展宏图,继往开来,桃李竞芬芳。

交流合作

编辑

校企合作

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产学研优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 设,服务大健康产业,先后与咸阳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宝鸡市、 商洛市、旬邑县、子洲县、佳县、柞水县、镇巴县、洛南县等20余市县建立了“政 产学研”合作关系。作为技术总依托单位承担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对全省107个县(市、区)的中药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中药资源的家底,为我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决策依据;指导建立了30多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 地,总面积超过50万亩,在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学校制药厂生产的固肠止泻丸、咽炎清丸、金砂五淋丸、消炎退热合剂、 天麻眩晕宁合剂、通脉口服液、益视口服液等系列中成药畅销全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国际合作

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展对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进行中医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有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先后同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为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医药人才。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投身“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播事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国家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陕西)”“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在俄罗斯、瑞士、罗马尼亚、赞比亚成立了中医药医疗中心,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英国工作站,进一步拓宽我校对外交流渠道,提升了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校区情况

编辑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中医药大学总面积约86万平方米,有南北两个校区。

南校区

南校区位于西咸新区的沣河之畔。

北校区

北校区位于咸阳市秦都区渭阳中路。

现任领导

编辑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蒲济生

党委副书记、校长

杨晓航

党委副书记

于远望、苏晓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省监委驻陕西中医药大学监察专员

巨旺民

副校长

杨景锋、缪峰、唐于平、孙静

参考资料:

校园环境

编辑
陕西中医药大学的每个角落都在展现它的色彩,在这巨大的画布上是绚丽的晨曦,是生机勃勃的春色。

校园环境

知名校友

编辑

姓名

备注

雷忠义

第三届国医大师、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杨 震

第四届国医大师、西安市中医医院原院长

刘华为

全国名中医、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曹利平

全国名中医、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刘亚娴

全国名中医、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刘保延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张 冰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岐黄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明会

岐黄学者、解放军总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胡元会

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海同

岐黄学者、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素云

岐黄学者、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志书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少明

原陕西省卫生厅厅长

姜良铎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惠林

深圳市中医院副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荣彪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

崔彩莲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仁

中国针灸学会名誉副会长、上海市针灸学会名誉理事长

金 霞

空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都医院副院长

刘勤社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

刘铜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正刚

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益民

步长集团副总裁

杨金生

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牛 阳

宁夏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建秦

陕西省中医医院院长

杜力军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 锋

西安市中医医院院长

冯振

陕西汉王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西杰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授、主任医师

李金田

甘肃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虎杰

西安市脑病医院院长

李振斌

西安大兴医院董事长

孙永宁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中医院副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喜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樊新荣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科研实验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张阳宜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李小东

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卫生院院长,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亲切接见

曹 飞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王 颖

西藏藏医药大学教师

李时

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基层放射科医生

王 勇

CCTV最美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