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理工大学 编辑
陕西理工大学(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陕理工”,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是一所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的多科性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1958年,为解决陕南基础教育师资和其他急需人才,汉中大学成立,1978年更名为汉中师范学院;1965年,适应三线建设战略需要,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在汉中设立,1978年北大分校撤离后,在原址建立陕西工学院;2001年,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学校在陕西省内实现一批次本科招生。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南北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28.23万平方米,校舍建设总面积68.39万平方米;设有15个学院和1个教学实验实训中心,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设60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专任教师126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3万余人。
中文名:陕西理工大学
外文名: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称:陕理工、SNUT
创办时间:1958年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理工
学校特色: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主管部门:陕西省
现任领导:赵晓林(党委书记)、王磊(校长)
本科专业:60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
硕士点: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
院系设置:15个学院
校训:明德、砺志、博学、笃行
校歌:《携手共进向明天》
校庆日:6月16日
地址:南校区: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一环路1号北校区: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褒城镇226县道
主要奖项:“2022全国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云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汉中师范学院时期
陕西理工大学
195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筹建汉中师范专科学校。5月28日,筹委会正式成立,开始着手选定汉中文庙为校址开始筹建工作。同年11月4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汉中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汉中大学。1959年,汉中大学迁到汉中农校原址办公。1966年学校停招,1972年学校宣布停办。
1975年,经陕西省教育局、汉中市教育局、陕西师范大学协商,决定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分校。同年10月正式开始上课。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4月28日教育部专文指出:原址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
陕西工学院时期
1965年3月5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教育部批准建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1969年10月起,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和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在汉中分校办学。
1978年底,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大653分校)撤回北京。陕西省采用家属农转非政策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和6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调来150名教师和领导干部,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遗留下的教职工、教学仪器、十万平方米建筑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工学院。
陕西理工学院时期
历史沿革
2001年6月20日,教育部发出教发函《关于同意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9月1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出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正式组建新的陕西理工学院,撤销原两校建制。
2002年6月6日,陕西理工学院举行揭牌庆典活。
陕西理工大学时期
2015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基础上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筹建期为一年。
2015年5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汉中市政府就共同支持陕西理工学院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工作签订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推动陕西理工学院早日建成省属高水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分别与陕西理工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持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协议》。
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同意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的函》正式批准陕西理工学院更名陕西理工大学,学校标识码为4161010720,同时撤销陕西理工学院建制。 2016年6月21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大礼堂隆重召开陕西理工大学改革发展推进会暨更名揭牌大会,陕西省省长胡和平、副省长庄长兴为陕西理工大学揭牌。
2020年6月,发起成立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并当选副理事长单位。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2023年1月,依托陕西理工大学建设的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陕西省大学科技园”。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15个学院和1个教学实验实训中心,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设60个本科专业。
学院 | 本科专业 |
---|---|
陕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工业工程、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 |
陕西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科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旅游管理 |
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 美术学(师范)、音乐学(师范)、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舞蹈编导 |
陕西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 化学(师范)、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 |
陕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 |
陕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生物科学(师范)、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陕西理工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 |
陕西理工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 |
陕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日语 |
陕西理工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 物理学(师范)、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
陕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陕西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 |
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陕西理工大学特莱恩工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 |
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26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5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00余人,二、三级教授18人。建有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5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入选陕西省省级人才项目20余人。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得者40余人;有17个省级教学团队,16名省级教学名师。
类别 | 姓名 |
---|---|
双聘院士 | 张涛、王巍、朱蓓薇 |
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 | 刘志峰、姚斌、赵蔚、王永吉 |
“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 | 贺志荣、李安周 |
国家高端外国专家 | 梅尔锡(Matthias Friedrich Melzig) |
资料来源: |
序号 | 级别 | 姓名 | 获批时间 | 所在单位 |
---|---|---|---|---|
1 | 省级 | 2003 | 文学院 | |
2 | 省级 | 黄新民 | 2006 | 物电学院 |
3 | 省级 | 张义明 | 2007 | 经法学院 |
4 | 省级 | 何宁 | 2008 | 机械学院 |
5 | 省级 | 王建武 | 2009 | 外语学院 |
6 | 省级 | 王保民 | 2010 | 机械学院 |
7 | 省级 | 郑宽明 | 2011 | 教科学院 |
8 | 省级 | 陈文强 | 2014 | 生工学院 |
9 | 省级 | 张东生 | 2015 | 机械学院 |
10 | 省级 | 关嵩山 | 2015 | 经法学院 |
11 | 省级 | 任亚杰 | 2016 | 物电学院 |
12 | 省级 | 潘宏利 | 2018 | 物电学院 |
13 | 省级 | 曾小珊 | 2018 | 外语学院 |
14 | 省级 | 付兴林 | 2020 | 人文学院 |
15 | 省级 | 白海清 | 2020 | 机械学院 |
16 | 省级 | 陈涛 | 2022 | 数计学院 |
17 | 省级 | 邱毅 | 2022 | 体育学院 |
参考来源: |
序号 | 级别 |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所在单位 | 获批时间 | 批准文号 |
---|---|---|---|---|---|---|
1 | 省级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 | 何宁 | 机械学院 | 2007.1 | 陕教高52号 |
2 | 省级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 王立新 | 经法学院 | 2008.06 | 陕教高18号 |
3 | 省级 |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 曾小珊 | 外语学院 | 2009.07 | 陕教高21号 |
4 | 省级 | 植物学科教学团队 | 赵桦 | 生工学院 | 2010.04 | 陕教高7号 |
5 | 省级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冯小明 | 材料学院 | 2012.12 | 陕教高36号 |
6 | 省级 | 机械制造课程群教学团队 | 白海清 | 机械学院 | 2013.11 | 陕教高30号 |
7 | 省级 | 基础物理课程教学团队 | 任亚杰 | 物电学院 | 2014.7 | 陕教高16号 |
8 | 省级 | 微生物学科教学团队 | 陈文强 | 生工学院 | 2014.7 | 陕教高16号 |
9 | 省级 |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 付兴林 | 文学院 | 2015.7 | 陕教高13号 |
10 | 省级 | 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关嵩山 | 经法学院 | 2015.7 | 陕教高13号 |
参考来源: |
教学建设
陕西理工大学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序号 | 教学单位 | 专业(项目)名称 | 项目层次 | 获批年度 | 门类 |
---|---|---|---|---|---|
1 | 机械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19 | 工学 |
2 | 材料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0 | 工学 |
3 | 数计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0 | 工学 |
4 | 物电学院 | 物理学 |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0 | 理学 |
5 | 电气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1 | 工学 |
6 | 人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1 | 文学 |
7 | 生工学院 | 生物科学 |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1 | 理学 |
8 | 数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1 | 理学 |
9 | 经管法学院 | 经济学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19 | 经济学 |
10 | 材料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0 | 工学 |
11 | 电气学院 | 自动化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0 | 工学 |
12 | 化学学院 | 化学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0 | 理学 |
13 | 机械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0 | 工学 |
14 | 经管法学院 | 电子商务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0 | 管理学 |
15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0 | 法学 |
16 | 人文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0 | 文学 |
17 | 数计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0 | 理学 |
18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0 | 教育学 |
19 | 材料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1 | 工学 |
20 | 机械学院 | 车辆工程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1 | 工学 |
21 | 经管法学院 | 法学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1 | 法学 |
22 | 数计学院 | 应用统计学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1 | 理学 |
23 | 土建学院 | 建筑学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1 | 工学 |
参考来源: |
序号 | 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时间 | 所在院系 | 所属类别 | 批准文号 |
---|---|---|---|---|---|---|
1 | 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张义明 | 2007.1 | 经法学院 | 素质教育 | 陕教高53号 |
2 | 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冯小明 | 2008.11 | 材料学院 | 工学 | 陕教高46号 |
3 | 区域资源生物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霍科科 | 2009.12 | 生工学院 | 理学 | 陕教高49号 |
4 |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彭玉海 | 2012.12 | 机械学院 | 工学 | 陕教高40号 |
5 | 秦巴资源生物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王 琦 | 2013.11 | 生工学院 | 理学 | 陕教高28号 |
6 | 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付兴林 | 2015.6 | 文学院 | 文学 | 陕教高13号 |
7 |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关嵩山 | 2015.6 | 经法学院 | 经济学 | 陕教高13号 |
参考来源: |
类别 | 名称 |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物理与电信实验教学中心 |
材料加工实验教学中心 | |
机械工程训练中心 | |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陕西理工大学—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陕西理工大学—西安三角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
陕西理工大学—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理科实践教学基地 | |
省级名牌专业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 |
生物科学 | |
资料来源: |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负责人 | 立项时间 | 建设周期 | 备注 |
---|---|---|---|---|---|
1 | 物理学 | 任亚杰 | 2008 | 3年 | 国家级 |
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何宁 | 2009 | 3年 | 国家级 |
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冯小明 | 2007 | 3年 | 省级 |
4 | 汉语言文学 | 王建科 | 2009 | 3年 | 省级 |
5 | 生物科学 | 李新生 | 2010 | 3年 | 省级 |
6 | 经济学 | 关嵩山 | 2011 | 3年 | 省级 |
《材料成形工艺》 |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 | 《运筹学及其应用》 | 《高等代数》 |
《市场营销学》 |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 | 《机械原理》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自动控制原理》 |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 《电路》 |
参考来源: |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生物学被列为陕西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拥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省级一流学科,5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
类别 | 名称 | ||
---|---|---|---|
省级重点学科 | 汉水文化 | 生物学(植物学) |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化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
一级学科硕士点 | 中国语言文学 | 机械工程 | 生物学 |
化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应用经济学 | 物理学 | |
专业学位硕士点 | 会计 | 法律 | 教育 |
体育 | 汉语国际教育 | 电子信息 | |
机械 | 资源与环境 | 能源动力 | |
土木水利 | 生物与医药 | --- | |
资料来源: |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本硕连读、双学位等各类交流学习项目;常年聘请中国外籍专家及中国国内外学者任教、讲学。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秦巴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省部共建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矿渣综合利用环保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35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
序号 | 类型 | 名称 |
---|---|---|
1 | 国家级创新平台 | 矿渣综合利用环保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2 | 全国人文社科普及基地 | 汉水文化研究科普基地 |
3 |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 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
4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 |
5 | 陕西省工业自动化重点实验室 | |
6 | 陕西省催化基础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 |
7 | 省级人文社科基地 |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中心 |
8 |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南绿色发展与生态补偿研究中心 | |
9 | 省级工程中心 | 陕西汉中GAP工程中心 |
10 | 陕西省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11 | 陕西省油脂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12 | 陕西省黑色有机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13 | 陕西省天麻山茱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14 | 陕西省薯蓣皂素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15 | 陕西省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16 | 陕西省冶金渣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17 | 省级科技服务平台 | 陕西省柑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18 |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巴地区农产品保鲜工作站 | |
19 | 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作中心 | |
20 | 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研发专业分中心科研基地 | |
21 | 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 | |
22 | 陕西省汉中道地中药材资源开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 |
23 | 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 陕西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陕西理工学院技术转移中心 |
24 | 陕西理工大学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 |
25 | 陕西航空产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 |
26 | 陕西省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构 | |
27 | 陕西省秦巴生物(医药)资源综合开发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 |
28 | 省级研究所(中心) | 陕西省果业管理局秦巴蓝莓研究所 |
29 | 陕西省太阳能制冷技术创新中心 | |
30 | 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 | |
31 | 省级科普基地 | 陕西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汉水文化研究科普基地 |
32 | 秦巴生物博物馆 |
序号 | 名称 |
---|---|
1 | 物理学与交叉科学研究所 |
2 | 计算机应用技术 研究所 |
3 | 秦岭与蜀道文化研究中心 |
4 | 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
5 | 企业战略与运营管理研究所 |
6 | 教育信息化研究所 |
7 | 教育科学研究所 |
8 | 企业咨询策划中心 |
9 | 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 |
10 | 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研发及检测中心 |
11 | 两汉三国文化研究所 |
12 | 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 |
13 | 陕南移民研究中心 |
14 | 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 |
15 | 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研究所 |
16 | 西北联大研究所 |
17 | 秦巴红茶研究所 |
18 | 方济众艺术研究所 |
19 | 秦巴山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
20 | 地域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
21 | 西北联大与西北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22 | 边缘地企业成长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
23 | 汉水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 |
24 | 秦巴蓝莓研究所 |
25 | 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研究所 |
26 | 果树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所 |
27 | 行为决策研究中心 |
28 | 大鲵研究所 |
29 | 石墨烯基础与应用研究所 |
30 | 催化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所 |
31 | 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研究所 |
32 | 秦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 |
33 | 航空装备与先进材料技术研究院 |
名称 | 牵头单位 | 协同单位 | 备注 |
---|---|---|---|
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 生工学院 | 安康学院 、商洛学院等 | 省级 |
秦巴地区天然药物资源深度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 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研究所 |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陕西汉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江县百草中药材有限公司、汉中市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 校级 |
太阳能光热制冷及工业余热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 陕西省工业自动化 重点实验室 | 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陕西东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汉中锌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 校级 |
陕南精密数控装备制造业区域协同创新中心 | 机械工程学院 | 汉江机床有限公司 汉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汉江工具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飞机工业有限公司、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 | 校级 |
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汉中锌业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嘉达高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棉线大众建材有限公司 | 校级 |
秦巴文化旅游协同创新中心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安康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文理学院汉江文化研究院、勋阳师专汉水文化研究中心、南阳师范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 | 校级 |
秦巴地区生态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 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康学院、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汉中市环境保护局、汉中市农业局、汉中市林业局、汉中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等 | 校级 |
朱鹮保护和管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 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荷兰特文特大学 | 校级 |
名称 | 批准部门 | 校内依托单位 | 备注 |
---|---|---|---|
秦巴中药材工程研究中心 | 巴中市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局 | 生工学院 资源生物省级重点实验室 | 巴中市南江县百草中药材有限公司、陕西理工大学 |
巴药生物资源重点实验 | 巴中市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局 | 生工学院 资源生物省级重点实验室 | 巴中科创中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
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部门 | 校内依托单位 | 备注 |
---|---|---|---|---|
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 程琳杰 | 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财政厅 | 生工学院 | 省级 |
陕南发展研究院 | 何宁 | - | 科技处 | - |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4月,近5年,学校高层次获奖、高水平论文数量逐年提升,SCI1区论文增长5倍,发明专利增长2倍以上,科研经费总量翻了2番。
类别 | 名称 |
---|---|
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 |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图书馆累积馆藏约254.98万册(含资料室),其中线装古籍及民国文献51055册;累积电子图书近178.20万册,电子期刊55.05万册,学位论文623.76万册,引进了包括SCI、Elsevier-SD、中国知网、中小学教育资源案例系统、爱如生基本古籍库、民国图书数据库、近代报纸数据库等国内外单元数据库80余个,文献类型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索引、专利、音视频等;除加强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外,图书馆还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两种方式弥补馆藏的不足。
学术期刊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汉中师范学院学报》、《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2017年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其前身是原《陕西工学院学报》、《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5年,1990年4月取得公开发行刊号。2017年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
外层正上、下方分别为毛体“陕西理工大学”和英文校名SHAANXI SCI-TECH UNIVERSITY。徽章为题有标准中文校名的长方形证章,分白底红字、红底白字两种。
精神文化
校训
明德砺志 博学笃行
校名
“砺志”中的“砺”是指磨(石)、“志”是指志向、志气和意志等,意思是指我校广大师生员工要能够经受艰难环境的磨砺,砺出身处秦巴、心怀天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和志向;磨就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志气;磨成不畏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
“博学”:指广博地获取知识,其意思是指学问广博精深,博学多才。即要求全校师生要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博采众长,学以成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博”还要求广大师生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要通过广博的学习,获得广博的知识、具有宽广的眼界、并具有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校“教与学”的水平。
“笃行”:其意思是指为实现科学的理想和目标而诚实地一心一意地坚持不懈地践行,道德、理想与学识,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落实。
“明德砺志 博学笃行”的八字校训引经据典、寓意深远,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科学内涵,又准确表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八个字、四组词彼此联系、互为因果,体现了学校“多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学科发展定位,凸现了学校“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把陕西理工大学建成综合实力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好、优势特色鲜明、省内外知名的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加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办学宗旨,突出了“扎根秦巴、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
校歌
《陕西理工大学校歌》是在面向校内外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由陕西理工大学广言作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电影制片厂国家二级作曲家张夏林作曲,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师许涛等合唱录制而成。用于全校师生听取传唱,以丰富校园文化,传承校园精神。
校歌歌词:
《陕西理工大学校歌》
作词:广言
大西北,小江南,汉江之畔我美丽校园。
书海无涯勤求索,明德砺志学为先。啊,天行健,气浩然,汉江潮涌涛声远。扎根秦巴,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时代重任挑在肩,时代重任挑在肩。
秦巴山,汉水源,桃李芬芳我青春校园。
成竹在胸育英才,博学笃行谱新篇。啊,纳百川,天地宽,开拓创新勇登攀。服务基层,敬业奉献,文明承传。长风破浪永向前,长风破浪永向前。
校庆日
六月十六日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赵晓林 |
校长 | 王磊 |
党委副书记 | 王磊、谯伟、李勇 |
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 李勇 |
副校长 | 程琳杰、邓方安、白海清、艾桃桃 |
党委委员 | 赵晓林、王磊、陈莉、谯伟、李勇、白海清、艾桃桃 |
校园环境
南校区
南校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一环路1号。
北校区
北校区位于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褒城镇。
姓名 | 职务 |
---|---|
张涛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
李隽 |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肖玉祥 | 陕西秦洋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
赵文英 | 陕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
邢小俊 | 陕西青年作家 |
刘志峰 | 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 |
李汉荣 | 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刘诚 | 当代诗人、作家、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李海中 |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基础数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
资料来源: |
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22年11月 | 国家网信办法治局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2022全国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云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
2023年1月 | 被认定为“陕西省大学科技园” |
资料来源: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 陕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