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山石刻 编辑

陕西省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石刻药王山石刻

王山石刻,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千米处,海拔812米。为药王孙思邈栖隐故地与纪念场所。山上尤以年代久远、内容丰富的历史古迹和珍贵石刻而闻名于世,是中外向往的医史、石刻艺术博物馆与朝山圣地。

药王山摩崖石刻造像,制作时代自北周、唐、宋至明清。分布于山之东南隅东西长20多米的崖面上。现存洞窟7个、佛龛23个,造像40余尊。造像技法包括高浮雕、浮雕和圆雕。石窟造像中以第2号窟的北周弥勒像最为精美,高33米。唐代造像11尊,均属盛唐时期,其中第3号窟第5龛的菩萨像,造型颇佳,属药王山造像中的上品。

1961年3月4日,药王山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药王山石刻

地理位置: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千米处

所处时代:隋至明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1-0128-4-00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敇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真人祠为“静应庙”,南庵成为纪念药王的活动中心。

明中期后,以太玄洞为中心的北洞建筑及祭祀活动日益扩大,香火胜过南庵。

民国时期,药王山碑石集中收藏于县城西仓,时称“耀县碑林”。

解放后,药王山碑石移至文化馆前院东、西廊陈列展示。

1971年,药王山碑石迁往药王山,初在吕祖庙后院存藏。

1987年,在原集禖宫遗址上新建殿、廊、院,回环布局,集中存藏展示。另有各处发现的零散魏碑,存藏于其它庙宇中。

药王山石刻

遗址特点

编辑
药王山石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隋代至明代完成的摩崖造像,共有大小佛像45尊,雕刻细腻、线条流畅;第二部分为造像碑,共有北魏至唐代的宗教造像碑百余件;第三部分为历代碑刻,共存碑石近二百件,其中明代孙思邈药方碑《千金宝要》《海上方》尤为珍贵,碑文记述了古代医学的精华。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药王山石刻遍及全山,类型较多。其中碑碣292通,摩崖造像、题刻10多处,牌坊12座,并有佛造像、石塔、石棺,石兽等数10件。珍贵石刻有北魏造像碑、唐孙思邈医方碑、历代书艺碑百余通及隋唐摩崖造像。其中北魏始光元年(424年)《魏文朗造像碑》,四面五龛,佛、道造像14尊,同刻一碑,并造胁侍、供养人36尊,飞天、鸟、兽间刻,铭文80余字。构图精妙,布局得体,形态生动,雕技古朴。此碑早于和平元年(460年)“大同云冈造像”30余年、“洛阳龙门造像”60余年。太和二十年(496年)《姚伯多造像碑》(亦名《姚文迁造像碑》),四面三龛,造像9尊,铭文1200余字,书体楷中存楷,颇为书法家珍视。又如正光《仇臣生造像碑》、北周《张增妙法师碑》、保空《李县信造像碑》、唐孙思邈《千金宝要》碑、《海上方碑》《宋徽宗题楮慧龙章篆诗文碑》《龟蛇碑》等,都是中国宗教、医药、文字,书法、雕刻艺术的珍品。

摩崖造像

石刻中最珍贵的是石佛洞(北洞东侧)摩崖造像,共开7龛,造像45尊。按顺序分龛叙述:

第一龛:造像5尊。上龛为一观音立像,高0.8米,立仰覆莲台上。头束高髻,胸挂璎珞,肩披长巾,腰系锦裙,娥眉凤眼,口唇微启,乳房略耸,扭腰袒胸,身躯修长,亭亭玉立。左手执尘尾,右手下垂提净瓶。下左右两龛。左龛造阿弥陀佛,龛右题:“京兆府华原县观相乡大树里弟子吏部常隋王小小敬造阿弥陀佛……”龛下题:“龙德三年(923年)八月末旬刻讫。监修仁元从军将李彦。”右龛王尊造像中佛跏跌,二菩萨分站左右,头皆残。题记为:“大宋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五日,点名石匠都计陆拾壹人打造……”,按其造像风格,为隋末唐初所造,与题记不符。

第二龛:为弥勒坐像,高3.3米。北周造。跌坐于长方形台基上,发髻低平,头戴金珠花蔓冠,宝缯下垂至肩,面丰目秀,神情婉娩。宝镜、莲花、珊瑚组成的璎珞下垂腿部。上身着僧袛支,外袈裟,袒胸。左手握莲蕾,右手残。双足踏仰覆圆莲台,背造圆形头光及火焰形身光。头光上凿7小龛,每龛一释迦坐像。像两侧正壁间刻:“华原县尉薛楷,华原县主簿刘宪、前周至县尉孙维肖”等题名。

第三龛:左右两侧共开6龛,造像8尊。左侧分上下两层。上龛内站3尊像,中为释迦牟尼,两侧胁侍菩萨,高约0.6米。佛像结螺髻,袒胸,身披袈装,右手向前半举,施无畏印,左臂下垂,手提衣带,面目方颐,身段匀称。两侧胁侍,体形苗条,面容娟秀。为唐代造像。下龛为一阿弥陀坐像,左腿下垂,右腿盘曲莲台上,袒胸披纱,神态自如,身后圆形背光。龛左题记:大定九年(1169年)四月重修佛殿。当为金代作品。右侧下部有4龛,每龛内一尊题记有:“……呵弥陀佛像一区,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京兆府华原县令造地藏王阿弥陀佛像一铺。”并有“大足元年(701年)”款。按造像风格、题记,当为唐代所造。

第四龛:造像7尊,分3层。上层一大龛为2观音立像,均高1.6米,保存完好。唐开元十一年(723年)造。中层左右两龛,各造一观音立像,亦属唐代遗物。下层一大龛,雕地藏菩萨、毗卢、弥勒坐像。佛头皆残。题记:“见太玄洞石佛头损坏,特发心输银,遣工修补完工”,有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款。

第五龛:共8尊。上为思维菩萨,头戴花蔓冠,胸挂璎珞,颈佩项饰,有顶光及背光,双目微闭,作思维状,左腿下垂,右腿盘膝,脚踩莲台,民间称“摸摸爷”。人体患病,在像体同部位摸之即愈。故其造像乌黑光亮。造像雕琢工艺为宋代。下7尊为3佛2菩萨2僧。大部残,有金大定元年题记。

第六龛:为释迦牟尼坐像,高4.06米,高肉髻,袒胸,着通肩罗衣,两手相叠,平放脚侧。方面重耳,肌腹丰满,神态端庄,坐莲座上,座下一螭缠绕。按造像风格,似为明代。

第七龛:亦为明代雕造共5尊。分上下两层,上为1佛2僧,下为菩萨立像。

赤兔马浮雕

赤兔马浮雕位于石佛洞西旧关帝庙前崖下,故又称“关帝庙石刻”,俗称“关平拉马”。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邑人雷九皋鸠工錾成。刻石属深浮雕,构图为一少年将军牵赤兔马石雕群。将军侧立,甲胄在身,英姿勃发,气概威武。赤兔马风骨峥嵘,足踏“中原”,蹄下生风,大有破壁腾空之势。马后为松、竹浮雕,刀工细致。

醉翁石题字

醉翁石题字在该处摩崖题字的最上端题“拂云”,其下为“悟石”“醉翁石(明万历乙未仲冬)”,又下为“二水在望"”。石中心有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侯振家行草“眠醉石”三大字,字各2米见方。其中“醉'字草书,近处不易辨认,因有“眠仙石”一说。

云山胜览题记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邑人左思恭隶书。刻于旧关帝庙前石崖,字各3米见方。

药王山石刻

历史文化

编辑

名称由来

药王山的得名,是与唐初大医学家孙思邈分不开的。据说这位耀县出生的大医学家曾隐居于山上的显化台(即太玄洞)。由于他一生为解除人民的病痛而劳累奔波,死后人们为怀念他,便带着无限的敬意修庙立碑,把他尊称为“药王”,他所隐居的山也称为药王山。

相关人物

孙思邈(581~682年),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对病人一视同仁,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

文物价值

编辑
药王山石刻中绝大部分是与孙思邈有关的历代诏告、题记、诗画、各种病症单方、养生之道等,是研究中国医学发展史的重要史料、实物证据。

文物保护

编辑
1961年3月4日,药王山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53.5万元,建起摩崖造像保护厅及碑廊,编制专人管护,保护完好。

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南庵、北洞、后山的古建筑、石刻、造像;一般保护区为南庵、北洞、后山各保护区围墙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孙原、石料厂涵洞口,南至10号信箱沟底,西南至水泥厂粘土矿二采区道路、10号信箱围墙,西至填沟土坝,西北至原“黑建”职工住宅区,北至新修皮带长廊。

2008年,“药王山二月二古庙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药王山石刻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千米处。

铜川药王山

交通信息

乘车路线:铜川新区汽车到市政府乘坐药王山旅游专线(高速第二通道→药王山),运营时间为夏季首班7:00末班19:00,冬季首班7:00末班18:30,双向对开,发车间隔为10分钟。票价实行无人售票一票制,每人次2元。

自驾路线:耀州区交警队十字向东1.5千米即到。

下一篇 阿房宫遗址

上一篇 兴教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