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评话 编辑
南京评话流行于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是使用南京官话说讲的评话,又称“讲评词”、“南京评词”、“说书”。南京评话始于明末清初的“说善书”,于清乾隆年间正式形成,乾隆时评话艺人童万家被公认为“南京评话”的祖师,清末民初为鼎盛时期。
中文名:南京评话
又称:“讲评词”
释义:使用南京官话说讲的评话
流行地区:南京及其周边地区
南京评话以说为主,辅以表演,书目多为长篇。演出道具颇为简单,仅为折扇一把、醒木一方。清末民初,是南京评话的鼎盛时期,涌现出诸多优秀的评话艺人,最著名的有说《水浒》的李朝云、陈秀山,说《唐宋书》的何锦朝、何锦堂,以及说《三国》的周善之、张鸿儒等。尤其是张鸿儒,不仅说书,更擅“评”书,对书中的人和事,往往有独到见解。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评话艺人队伍不断扩大,最多时达近百人;演出书目也不断丰富,除传统书目外,又增加《隋唐》、《兴唐》、《征东》、《征西》、《反唐》、《月唐》、《后唐》、《飞龙传》、《包公案》、《狄青传》、《岳传》等10余部长篇评话。其时,夫子庙、鼓楼、下关等处的茶楼书场如雨后春笋,纷纷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南京评话的繁荣。
50年代以后,评话艺人陆续参加了南京市曲艺团和其他专业文艺团体,并创作了《义民册》、《雨花台上红旗飘》等一批新书目。当时名声较著的演员有张幼臣、孔幼平、金少臣、王小瀛等,其中以张幼臣为代表,他将原先以南京土话说书改为使用南京官话,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扩大了听众面,对南京评话的改良发展多有贡献。南京评话近年日渐衰落,但尚有专业演员坚持演出。2008年,最后一位南京评话演员孔幼平因病去世,南京评话面临失传危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