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博物院 编辑

江苏省无锡市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无锡博物院无锡博物院

无锡博物院(下辖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无锡碑刻陈列馆、程及美术馆、张闻天旧居、周怀民藏画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 ,位于无锡城市客厅——太湖广场中央,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钟书路100号,与无锡市图书馆比邻而居,是一座集陈列展示、科学研究艺术欣赏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系由原无锡革命陈列馆、无锡市博物馆、无锡市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而成, 并于2008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无锡博物院拥有馆藏文物近4万件 ,珍贵文物1487件/套 ,以古代书画、历代紫砂、惠山泥人,以及无锡近现代革命文物和民族工商业文物为主要收藏文物,尤以明清书画藏品较为出名,同时也是清宫旧藏散佚文物主要收藏博物馆之一。 其镇馆之宝包括有王僚剑、倪瓒手迹《苔痕树影图》、朱元璋行书手谕、杨凝式《韭花帖》(内府藏本)等等。

2020年12月10日,无锡博物院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评审。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无锡博物院

外文名:WUXI MUSEUM

地理位置: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钟书路100号

类别:综合性博物馆

景点级别:AAAA级(国家一级博物馆)

投用时间:2008年10月1日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价格:免费

馆藏精品:倪瓒手迹《苔痕树影图》、《朱元璋手谕》、吴王僚剑等

面积:71000 m²

建议游玩时长:1~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

别名:锡博、无锡革命陈列馆、无锡博物馆、无锡科普馆

藏品数量:近4万件

历史沿革

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年),无锡市创办了无锡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市立博物馆之一,也是无锡历史上的第一个博物馆。规模最大时曾辟有5个陈列室,分别陈列金石、雕塑、陶器、兵器、乐器、祭器、碑帖等文物,馆藏一度达2300余件。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无锡县历史博物馆被日本侵略军洗劫一空。

1955年1月,无锡市政府在惠山寺大同殿建立无锡市出土文物陈列馆。

1958年7月1日,无锡市博物馆成立。

1958年8月,无锡市博物馆于惠山寺大同殿开馆,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大同殿亦称大雄宝殿,是惠山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梁大同三年(前537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座历经千余年历史雕琢的建筑即无锡博物院的前身“无锡市出土文物陈列馆”。

1986年3月,无锡市博物馆由锡惠公园大同殿内搬迁至无锡市河埒口惠河路71号,并正式对外开放。

1988年10月1日,无锡革命陈列馆创建,利用公园路16号玉皇殿旧址建立并正式对外开放,是江苏省最早建立的地方革命史纪念馆之一。

1990年,无锡碑刻陈列馆在原无锡县学旧址基础上筹建成立,以征集、收藏、保护、陈列、研究地方碑刻、碑帖为宗旨。

1993年12月26日,无锡革命陈列馆新馆在今太湖广场建成对外开放。

2002年1月,无锡市科普馆成立,是实施科教战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公共科学教育设施,设有常设展厅、临展厅、青少年工作室、影视厅等,主要功能为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实践制作教育,旨在反映科学原理,揭示科学规律。

2007年2月,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建成开放。位于无锡传统概念的城中边缘,振新路北端,南面与国棉四厂为邻,东、西、北三面均临运河并以运河为界。博物馆以无锡茂新面粉厂(原名保兴面粉厂)保留保存的老建筑为基础,工厂原有厂房、大麦仓库、制粉车间及办公楼等均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建筑,仍十分坚固,外形保存较好。总占地12123平方米,展览面积7300余平方米,是无锡首个修缮的工业遗产工程,也是中国首个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2007年10月15日,原无锡革命陈列馆、无锡市博物馆、无锡市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成无锡博物院。

2008年2月,程及美术馆正式开放,位于蠡湖公园内。程及(1912年~2005年)是中国早期水彩画的拓展者之一,较为出名的水彩画大师。

2008年10月1日,无锡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座集陈列展示、科学研究艺术欣赏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2016年10月11日,无锡博物院下属专题馆——周怀民藏画馆新馆开放仪式在无锡市运河公园举行。

2019年7月开始,无锡博物院下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无锡县学旧址(无锡碑刻陈列馆)和张闻天旧居进行本体建筑的修缮保护,两处省保单位着重对屋面进行整体翻修,墙体防水加固,木构件广式油漆,院落整修调整等。经过三个多月的整体修缮,无锡县学旧址(无锡碑刻陈列馆)和张闻天旧居整体面貌环境整洁。两处修缮工程通过市文物局预验收后,同年11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布局

编辑

外观

无锡博物院由原无锡革命陈列馆、无锡博物馆和无锡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而成,位于无锡城市客厅——太湖广场中央,与无锡市图书馆比邻而居。建筑面积71000平方米, 由三座相对独立的四层楼构成,左边是无锡科普馆,与之相对的右边是无锡革命陈列馆,位于品字形中间的,是无锡博物馆。 是无锡市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整个建筑采用现代化全钢架结构,造型厚重,兼具吴地的水文化灵性,是无锡的标志性建筑。 负一层是精华展——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虚拟西方艺术馆”。

常设展览

编辑

夜景夜景

无锡博物院内经统一布局整合,建成“文博历史、科技之光、影视教育、专题特色”四大板块的15个常设展览。 现于西区一层至三层分别设常设展览“吴风锡韵——无锡城市故事”、“古墓奇珍——元代钱裕墓文物展”、“紫玉金砂——紫砂艺术展”、“泥塑雅韵——惠山泥人艺术展”,于中区二层至四层分别展示无锡籍书画家及收藏家周怀民、钱松岩、华绎之、方召麟、杨令茀、黄养辉、荣智安等人的捐赠书画作品。 附设周培源、王蒂澂藏画馆,周怀民藏画馆,中国书画馆,方召麟书画陈列馆等。

无锡博物院每年策划举办2~3个精品原创展览,在自办、引进展览的基础上,重点推出“走进大师”“从远古走来”“太湖画派名家”“无锡乡贤”“江南文脉”及“红色经典”系列品牌临时展览。 先后举办了文徵明徐悲鸿齐白石吴冠中吴昌硕张大千、陆俨少、黄君璧、吴青霞、傅抱石、谢稚柳、岭南画派、海上画派等数十位大师的书画作品展和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远古彩陶、康雍乾官窑瓷器、三星堆出土文物、东周王公贵族青铜器、汉唐铜镜等器物类展览。

吴风锡韵——无锡城市故事

泥塑惠山古镇街景泥塑惠山古镇街景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这片濒临太湖的土地变得更加活跃。良渚文化高城墩遗址与马桥文化佘城遗址的发现表明,无锡是以一种宏阔的气度进入文明时代的。及至周代,泰伯兄弟落户梅里,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开发建立了制度框架,而且开创出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吴文化。秦汉以来,这里经历了由粗陋而精雅,从尚武到崇文的巨大转变,并在唐宋时期发展成中国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然而,无锡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还是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的百年繁华。滨江临湖、通达四方的区位优势,披荆斩棘、务实创新的文化基因与人们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不懈的探索与开拓汇聚一道,使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紫砂艺术展

紫砂陶艺是一门点石成金的艺术。传说中有异僧呼卖“富贵土”,让当地人发现使用了紫砂陶土。千百年来,他们用粘土来制陶器,到了明代,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生坯强度更高,烧成收缩率更小的紫砂泥来制陶,并独创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法来成型制壶,陶瓷艺术发展至明代紫砂器的出现,在原料、造型、成型手法还是实用性、观赏性上都有提升。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连带起茶具的不断更新,明代饮茶方式有了变化,变煮茶为沏泡茶,正是这种新形式饮茶方式的呼唤导致了紫砂壶的出现和风靡一时,而紫砂陶的良材也使茶叶的天然美质体现出来。

元代钱裕墓出土文物展

钱裕(1247年~1320年),字宽父,江苏无锡人,系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的后裔。元代时期无锡的豪门富户,葬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其随葬品包括金器、银器、玉器、水晶、玛瑙、琥珀、丝绸服饰、漆器、纸币、木、核器和铜镜等共154件。其中,鎏金花瓣式银托盏,是中国出土元代银器中较有特色的一件。

惠山泥人艺术展

在江南名城无锡,有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就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民族传统工艺——惠山泥人。有着千年文化传统的惠山泥人,自诞生之日起,便渗透着江南工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在其发展过程中,除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无锡惠山的寺庙、园林、祠堂、街坊和戏文、雕刻、庙会、香会以及惠山浜与之沟通的京杭大运河及无锡古运河两岸的“米市”,更对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产生了影响。

陶寿伯书画馆

陶寿伯(1902年~1997年),原名知奋,55岁更名之芬,因生平刻印逾万,别署万石楼主。15岁即入苏州汉贞阁碑帖店学徒,学习篆刻、书法、拓碑、刻碑。20世纪20年代满师后至上海发展,因师兄钱瘦铁的介绍而得以遍识当时海派诸名家,并由陈巨来引见投拜四明耆宿赵叔孺先生门下学习绘画。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拜张大千先生为师,成为大风堂门下。陶先生晚年作山水、老松,时或用泼墨、泼彩之法,即仿效大千夫子之独创。

陶寿伯先生于1950年经港入台,从此定居宝岛半世纪。在台期间刀石相伴、笔墨以随,从未停止过书画、篆刻的艺术创作,与去台之名宿大家于右任、张大千、溥心畲、黄君璧等笔墨唱酬,时相往还,并多次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香港等地举行艺术展。受到陶先生的熏陶,陶氏堪称一门风雅,夫人强淑萍善画兰花,子女陶龙若、陶凤若、陶豹若均能继家声,操丹青,是令人称羡的艺术世家。陶先生虽久居海外,但思乡之情始终未泯。2010年,其哲嗣陶龙若先生将所藏陶寿伯先生书画篆刻作品择60件,慨然赠于无锡博物院,裨使本院书画收藏。

周怀民藏画馆

周怀民(1907年~1996年),原名仁,室名双柳书屋、水云阁,无锡钱桥人。曾任京华美专教授、国立北平艺专教授。1949年后,历任北京画院一级画师、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民革中央监察委员等职,是当代著名国画家、书画鉴藏家。2001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单”。周怀民早年家境清寒,19岁时北上谋生,在北平电报局任职。他由衷地喜爱书画艺术,加入中国画研究会学画,师事吴镜汀。常去故宫博物院临摹古代名画,尤喜马远、夏圭,因而用笔劲峭斩绝,风骨棱棱。中年以后形成了笔墨厚重、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山水之外,尤擅芦荡、葡萄,有“周芦荡”、“周葡萄”之美誉。作品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周怀民先生一生节衣缩食,凭藉精到的眼力,购藏了一批古书画名迹。他数十年积累的古画,与其说是凭金钱购置,倒不如说是靠鉴别眼力获得。他抱定人弃我取的念头,在瓦砾堆中挑选明珠,一件名作得来实在非易,备尝艰辛,同时却锻炼了自己的鉴定眼力。1984年周怀民先生把全部珍藏以及一批当代书画名家和他本人的作品无偿捐赠给家乡,为家乡人民奉献出一座艺术的宝库。

馆藏文物

编辑
无锡博物院拥有馆藏文物近4万件 ,珍贵文物1487件/套 ,以古代书画、历代紫砂、惠山泥人、近现代革命文物和民族工商业文物为主要特色,其中书画藏品为其特色,所藏精品包括赵孟頫临《兰亭序集》、倪瓒《苔痕树影图》、崔彦辅《虎丘晴岚图》、唐伯虎《秋林独步图》、祝允明《草书唐宋词卷》等等,其中属《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中的有7件,包括:杨凝式《韭花帖》、宋迪款《楷书华严经》、朱元璋手谕、董其昌《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贴》与《岩居图》、蓝《仿一峰山水图》、丁云鹏《应真渡海图卷》 。

此外,自1980年代起,周怀民、钱松喦、方召麐、华季平、荣智安等海内外无锡籍收藏家、书画家陆续捐赠所藏所画,使得馆藏精品益臻丰富。

镇馆之宝

2018年,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之际,评选了十大镇馆之宝,依次分别是:

吴王僚剑(春秋)

倪瓒苔痕树影图轴(元代),一级文物

文徵明蕉石鸣琴图轴(明代),一级文物

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炉(南宋)

春水玉带扣(元代),一级文物

朱元璋手谕卷(明代),一级文物

杨凝之韭花帖卷(五代),一级文物

清光绪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彩塑(清代)

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清代)

“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元代),一级文物

馆藏精品

馆藏精品

藏品简介

藏品图

春秋青铜吴王僚剑:长41厘米,宽2.7厘米,茎长9.5厘米。剑整体呈窄长扁条形,无格无首,前锋尖锐,两刃近锋略内收,向后渐宽,剑身中线起脊,直通茎末。剑身装饰有斜“王”字形暗纹。两纵靠近茎的地方铸铭文12字。铭文是:“攻敔王者彶自乍(作)元用剑”。

春秋吴王僚剑春秋吴王僚剑

钱樟夫妇墓出土服饰:2022年2月,无锡七房桥明代钱樟夫妇墓出土服饰在无锡博物院移交。无锡市文物保护中心向无锡博物院移交出土服饰24件。24件服饰现均保存于博物院的库房内,暂未展出。钱樟夫妇墓中出土的服饰品种丰富,纹饰多样,极具明代服饰特色。从品类来看,既有穿着用的袄、裤、裙、鞋、巾等,又有生活用的枕、包袋等物;从面料来看,除几件绢袄之外,其余基本为缎纹暗花织物,也有棉、麻等物;从纹样来看,几乎涵盖植物、动物、自然景观、几何及其它人文纹样。

鸟衔花枝纹缎对襟夹袄鸟衔花枝纹缎对襟夹袄

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纸本,纵26厘米,横28厘米。此帖是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行书代表作。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昭宗朝登进士第,有文辞,善笔札,历仕梁、唐、晋、汉、周,累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杨凝式在书法史上被认为是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

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 无锡博物院藏五代杨凝式行书《韭花帖》 无锡博物院藏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炉:口径14厘米,腹径14.5厘米,高11.8厘米。折沿,短颈,圆鼓腹;肩部一圈凸棱,腹部至足部凸起三条棱筋原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俗称“出筋”;下承三乳足外撇。通体施青釉,釉色光泽淡雅温润,宛如梅子初青,整体造型古拙雅致,具有稳重感。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炉 无锡博物院藏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鬲式炉 无锡博物院藏

元春水玉带扣:此件玉器由带扣和带钩两部分组成,“春水”玉带扣长8.3厘米,宽6.7厘米,厚2.2厘米。白玉质,玉质温润,因埋藏于地下长达600余年之久,故器身遍布土沁及灰斑;整体呈椭圆形,中部微微凸起,底部有扁环衬托。所谓“春水”,是指辽金元代的北方贵族在春季进行围猎之时,放海东青捕猎天鹅的场景。春水玉是以此为题材而创作的玉雕。

元春水玉带扣 无锡博物院藏元春水玉带扣 无锡博物院藏

元“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此杯高8.6厘米,口径8.6厘米,足径4.6厘米,重120.8克,侈口,圜底,深腹,高圈足呈喇叭状外撇,杯身与圈足经焊接相连,造型轻巧秀丽,和元、明时期瓷器中的高足杯造型一致。金杯口沿内侧和圈足底边各錾刻有一圈卷云纹,杯心中央用细劲流畅的阴线錾刻出精美的“连生贵子”图案,为典型的宋代风格。

元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 无锡博物院藏元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 无锡博物院藏

元倪瓒苔痕树影图轴:纸本、墨笔,纵95厘米,横32厘米,《苔痕树影图》绘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当时倪瓒七十二岁,为其卒前两年,是极晚年之作。画面绘高大的枯树两株、大石一块及清竹数丛,枯笔淡皴,用笔简逸,充满了画家的自我性灵。画面极为简单,仅有高大的枯树两株、大石一块及青竹数丛。枯树高大挺拔,表现君子般坚贞高洁的品质;大石用侧锋,以平而毛涩之渴笔作折带皴,这是倪云林独到的皴法,表现出山石坚硬的质感;画幅上竹枝极细,似断还连,竹叶不多,清气逼人。

元倪瓒苔痕树影图轴 无锡博物院藏元倪瓒苔痕树影图轴 无锡博物院藏

明朱元璋手谕卷:这份珍贵的诏令,是朱元璋传世极为罕见的亲笔手书之一。全卷纸本,纵35.9厘米,横58.7厘米,文14行,共118字。文意是告示手下大将徐达,日后擒获敌寇不必再押解回来处理,可以直接在军中就地处决。可以说,这是一份让人感受到刀光剑影乃至血雨腥风的诏令。此谕文意直白,用的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显示出朱元璋草莽出身的本色。而书体起笔于楷渐止于行楷,风格无门无派,笔画稍欠法度,稚拙中却又不乏挺拔。

明朱元璋手谕卷 无锡博物院藏明朱元璋手谕卷 无锡博物院藏

清光绪蟠桃会泥塑:这件文物的来颇为传奇。清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五十寿诞,全国各地官员都为送贺礼之事绞尽脑汁。当时的无锡县令别出心裁,呈送给慈禧太后一件名为“蟠桃会”的大型惠山泥塑作品。由于泥人“细货”制作工序复杂,且容易损坏,为防万一,当时赶制了两件一模一样的“蟠桃会”,一件送往北京,一件留在无锡备用。岁月流转,入宫的那件现已不知去向,而这备用件虽几经辗转,却保存完好,最终进入无锡博物院收藏。

清光绪蟠桃会泥塑 无锡博物院藏清光绪蟠桃会泥塑 无锡博物院藏

清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此件核雕为胡桃果核质,纵2.6厘米,横3.1厘米,高3.3厘米,外形呈椭圆球形,通体赭红色,中间有一纵贯圆孔,便于系挂。中间人物以“西园雅集”为题材,共雕刻文人学士、侍女、书童等二十人。作者用刀洗练流畅,运用圆雕、镂雕等多种技法,将古树的盘结虬曲、松针的细密茂盛、人物的神情须眉刻画出来。

清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 无锡博物院藏清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 无锡博物院藏

元山形石笔架:这件元山形石笔架,最宽处21厘米,厚3.6厘米,高8厘米,重450克,整体造型为多峰山,也可称为笔山。该笔架通体素黑,为楚石质地,看似朴拙,却不失自然巧妙。笔架整体为远山造型,群山中间高两边渐低,高低错落,不下数十座山头。

元山形石笔架 无锡博物院藏元山形石笔架 无锡博物院藏

明“石叟”款观音像:宽15厘米,高47.8厘米,厚8.6厘米,重7250克。从形态上看,观音像姿态娴雅、端庄,面相雍容饱满,从服饰上看,身穿宽袖垂领衣,由内到外共分四层,衣纹随形体处理,简洁流畅,流转自然。主体纹饰采用错银技术,立像背部错银“石叟”二字款,纵向,体兼隶篆。石叟是明崇祯年间福州僧人,他做的佛像、铜炉名扬四海,英国大英博物馆把石叟制的铜佛像、铜香炉列为重要东方艺术品,他被英国收藏家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艺术家”。

明 “石叟”款观音像 无锡博物院藏明 “石叟”款观音像 无锡博物院藏

清道光邵大亨制仿古壶:仿鼓壶又名仿古壶,是由邵大亨所定型的紫砂壶造型,所以也叫大亨仿古,为其紫砂光素造型的代表之作。无锡博物院所藏大亨仿古壶造型饱满有力,壶身、壶盖及壶钮皆以饱满的扁圆形为主,而壶嘴、壶把以及装饰在壶口的两条灯草线则与壶身衔接自然天成,并于壶盖内钤瓜子形“大亨”印。

清道光邵大亨制仿古壶 无锡博物院清道光邵大亨制仿古壶 无锡博物院

顾景舟制梨形朱泥壶:该壶通长16.5厘米,腹宽10.8厘米,口径5.5厘米,高10.5厘米,由朱泥制作而成,通体光素,胎体致密轻薄,朱色呈色纯正,通体观之,全壶光洁柔滑,浑然天成。

顾景舟制梨形朱泥壶 无锡博物院藏顾景舟制梨形朱泥壶 无锡博物院藏

唐青玉人鹿图佩:1976年3月在无锡市郊区扬名乡邓湾里(俗称“顾大坟”)出土。墓主人名顾林,字郁卿,是明代太学生,葬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玉佩整体呈椭圆形,上部稍窄,下部略宽。高7.7厘米,最宽处4.3厘米,厚1.1厘米。材质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呈蜡状光泽。器身遍布牛毛纹,色如甘栗,显示沁色已深透其中,古意盎然,非有千年历史不能形成。

唐青玉人鹿图佩 无锡博物院藏唐青玉人鹿图佩 无锡博物院藏

图集

无锡博物院馆藏文物

杨凝式韭花帖

赵孟頫临兰亭序卷

祝允明草书唐宋词卷

文徵明焦石鸣琴图轴

沈周虎丘恋别图

唐伯虎秋林独步图轴

文化活动

编辑
无锡博物院社教活动年均举办各类讲座和教育课程300余场次,重点打造了“行走”系列研学旅行项目、“吴地文明”AR系列社教课程、“文博课堂”“艺术课堂”“科学课堂”“科普互动剧”“锡博进校园进基层”等品牌系列活动;注重学术研究,每月举办高端学术讲座“锡博讲坛”,编辑出版学术刊物、图录,举办学术研讨会,实施“锡博英才行动青年人才资助计划等。

此外,策划推出文化专题讲座、定期义务鉴定、民俗科普体验活动、社会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的主题活动,打造了“文化小使者——七彩假期系列活动”“我们的节日”“艺术课堂”“文博课堂”“公益国学堂——国学亲子教育活动”等品牌活动。

所获荣誉

编辑
无锡博物院无锡博物院是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行知大学堂无锡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012年,无锡博物院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20年12月10日,无锡博物院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评审。

2020年12月21日,无锡博物院被中国博物馆协会官网公示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1年8月,无锡博物院入选江苏省2021年度“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

2021年11月24日,无锡博物院选送的“行走”系列研学旅行获评“2021年度十佳文博社教案例”。

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

机构设置

编辑

组织架构

无锡博物院“一院带五馆”,下辖周怀民藏画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张闻天旧居、无锡碑刻陈列馆、程及美术馆等五个专题馆。

单位性质

无锡博物院是经中共无锡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经费渠道

无锡博物院为全额拨款。

开办资金

无锡博物院由举办单位按国家规定拨付。

举办单位

无锡博物院是由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举办。

领导体制

无锡博物院是行政领导人负责制。

学术委员

编辑
主任:蔡卫东

副主任:盛诗澜

秘书长:马旭明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石 红 李文华 袁 勤

外聘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庄若江 李 竹 李伯谦 徐 琳

现任领导

编辑
无锡博物院副院长 顾玮倩

参观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钟书路100号。

无锡博物院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开放情况

免费开放,需携带身份证现场取号。

交通线路

地铁1号线至清名桥站下车;

公交5、快5、23、23区、24、70、113、118、118区、135、358、762至南扬新村站下车;

公交36、56、72、116、766至清和桥站下车;

公交67至青年路(钟书路)站下车;

参观导览

参观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