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缸爿 编辑
缸爿(pán)(南通话中发音类似”钢板“),又称“斜角儿”(南通话中发音类似"恰棍儿"),是南通市民价廉物美的面食,属于烧饼的一类,常作早点。
顾名思义,“缸爿”就是水缸被打破后的碎片,能够成为点心食品的名称,或许是因为缸爿的“斜角儿”(菱形)形状。也有人说是因成熟工具是缸炉,成品分两片,所以称之为缸片。
缸爿不仅名称、形状独特,其口味也是独特的,低脂低盐,芝麻和葱花的香味也是淡淡的,不似油酥烧饼那般流油溢香。
中文名:缸爿
别名:斜角儿
流行地区:江苏南通
本质:烧饼
第一,炉子。
炉胆要买镇江的"锅箱",炉壳最好用木材的,保温性好。砌炉子,要讲究科学,要用南通的双料条砖,不要用耐火砖,但要用耐火泥砌,炉子火能大能小。
第二,原料。
做缸爿的面是经过发酵的,但不像包儿酵和馒头酵那样有较大的孔隙,需要“烫酵”。烫酵时要掌握水的温度,水温太高,成品吃起来粘牙。水温太低,烤时,不易贴上炉,最佳水温为70至80℃。揉好酵以后还要试一下酸度,兑碱中和。
表面刷糖粞,一是芝麻粘的牢,二是烘后颜色好。
芝麻也是有讲究的,芝麻看起来白白净净,但淘一下屑子、沙灰可不少。芝麻有三层皮,要搓掉才香。
第三,制作方法。
寺街胡家园巷金师傅制作缸爿
最后把缸爿贴进炉膛。贴之前,要把炉膛内壁的煤烟积碳清理干净,否则缸爿贴不牢靠,容易挂下来,出品率就不高,即使贴上去了没掉下来,缸爿底上黑炭斑驳,卖相就打了折扣。把缸爿贴进炉膛,烘烤约5分钟,新鲜可口的缸爿就出炉了。烘赔的炉温也很有讲究,过高的话贴上去的缸爿揭不下来,过低了缸爿粘不住。烤制时要控制炉中的火力,一般使用小火慢慢烤熟。火大了会出现面焦内不熟现象。
面层,颜色火黄中有点枣红,既香又酥微甜(如果刷了糖稀就微甜,很多不放糖就无味);
中层像薄薄的海绵,咬在嘴里绵软易化,有葱香,味微咸;
底层微焦,别有一种香脆。
整体吃起来,口感很”劲韧“(南通话中表示“有嚼劲”),再加上甜中带咸的口味(南通土话:甜夹韶<即“咸”>,吃了不发燥<即“发火、上火”>。因此南通点心常甜中带咸),真是越嚼越香。
很多人会在缸爿中间夹上一根油条、再来杯豆浆,也有不少考究的”老南通“吃时夹几片腌生姜、蘸点麻油、再来杯清茶。
南大街附近掌印巷的缸爿店
做缸爿赚不了多少钱,而且很辛苦很摧残人,贴缸爿时手臂常年在炉膛里烤着,灼伤时有发生,缸爿师傅都是“臂”无完肤。正因为此,传承了几代人的手艺,如今是后无继人也在情理之中。如今街头巷尾虽然还有不少人在卖,但多是外地人,不了解传统工艺,有时还偷工减料,看外表和以前的缸爿没有什么两样,所谓:"缸爿还像从前的缸爿,口味不是从前的口味"。还有部分老居民区(寺街、南大街旁的小巷、老新村等等)能找到较为正宗的缸爿,但愿这些老店不会随着城市的拆迁改造而消失。
希望掌握缸爿传统手艺的老师傅们能把经验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让爱吃缸爿的南通人和来通的外地人都能吃到这一特色美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