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右 编辑
江右,为一个地理泛称。江右不是行政上的概念,是文化和地理的概念,亦可指以赣语为母语的民系,即江右民系。
江右地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短。区域内丘陵山地分布广泛,占总面积60%,平原占30%,水面占10%。
中文名:江右
外文名:kongiu
所属地区:中国华中
地理位置:中国东南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约 6000 万
著名景点:庐山、井冈山
机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
方言:赣语
地形地貌
江右区域内丘陵山地分布广泛,占总面积60%,平原占30%,水面占10%,俗称:“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
气候
江右地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短。全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季(3—5月)阴冷多雨,常出现大风、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4月开始进入汛期;夏季(6—8月)温高湿重,汛期与伏秋期在此季交汇,6月降水集中,易发暴雨洪涝,7、8月常有伏旱发生;秋季(9—11月)秋高气爽,气温适宜,但常有秋旱发生;冬季(12月—次年2月)湿冷,冷空气影响频繁,多偏北大风。春季平均气温为17.3℃,多受南支槽影响,天气复杂多变。夏季平均气温为27.6℃,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44.9℃。秋季平均气温为19℃,因多晴好天气,风不大,湿度较小,气温适中,成为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冬季平均气温为7.2℃,其中1月天气最寒冷,月平均气温仅6℃。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9℃。
江右
隋唐以来,江西的书院教育昌盛,儒学研究盛行。曾巩便说世人慕学发愤,读《诗》《书》六艺,“其人入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君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在其进之而已”。而对於哲学道理,陆九渊更有见解,他强调“自立、自重”,主张“人当先理会所以为人”,一生立志“求道、明道、践道”。他认为读书人应该与师友问难辩诘,但个人主见就“思则在己”,同时一并指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以陆九渊为首的江西心学如此发达,黄宗羲便指明说“姚江之学,惟江右得其正传”。
江右名士的哲学思想带动其他学术领域的一并强盛。陶渊明开创中国田园诗的新天地,欧阳修领军古文革新运动,王安石率先倡导道德性命之学,刘敞等带动宋人评议汉儒之风,黄庭坚的“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之诗风更发展出江西诗派的惊然出世,杨万里文采活脱之特色使其远超同辈,汤显祖的戏剧更是建立元曲之基础。治史方面,江西人更是卓有巨功,欧阳修独撰《新五代史》、合撰《新唐书》,编写《集古录》。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徐梦莘的《三朝北盟汇编》、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开创治史新风重要典籍。刘恕、刘攽更是同时贡献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编撰工程。地理学方面,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是中西交流史上的史诗巨篇,朱思本绘制的《舆地图》精确度远胜前人。科技方面,张潜的《浸铜要略》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炼铜专著,曾安止的《禾谱》是惊世的水稻品种巨作,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成为当世最全的农业手工业百科全书,赵友钦的《革象新书》把天文历法知识投入人类生活试验中,科学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此外洪遵的《泉志》、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雷发达(样式雷)的建筑工艺,董奉的药学理论,八大山人、蒋士铨、陈寅恪等近世人的学术成就,都在不同的领域诠释了江西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
明清江右商帮的兴起与净明道教的改革有很大关系。净明道强调,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诚心正念,方寸净明,积功累德,就可得道成仙。净明道教经过这一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让当时一大批江西儒生和工商人士看到了净明道倡导真忠真孝,诚实守信,要求信众大力从事世俗事业。万寿宫一般是各地江右商帮的聚会中心。
江右
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
赣语
江右民系的母语是汉语赣方言。赣语一般是以南昌话、抚州话为其代表,赣语形成于汉朝。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江南道”,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江西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吉安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湘阴、宝庆、新化等地移民。在后续的几百年间,又由赣北、赣中继续向湖南东北、湖北东南的江汉平原及鄂东山区、安徽南部的安庆、池州及巢湖平原、福建西北移民。
福建的邵武、光泽、建宁、泰宁、将乐、顺昌等闽北县市在宋朝以前这里曾经通行闽北语,南宋时福建闽北发生过多次的农民起义导致当地人口大量锐减,一些文人描写了当时的惨况:“前村不复炊烟起,长似清明寒食时”,“江闽五十邑,荆棘五千里”。在朝廷的奖垦下,江西抚州、信州一带的人大规模向福建闽北移民,填补当地的人口空间,严灿在《兵火后还乡》中写道:“旧时巷陌今谁住,却问新移后来人”。这“新移后来人”便是翻过武夷山的赣人。这些定居者大体按路程的近远而递减,邵武军最多,南剑州所属的将乐、顺昌其次,建州所辖的西片崇安、建阳又次之。《福建省志》将这次移民称之为“第二次赣人入闽”。赣语分布格局因此而形成。
建筑
修建于清末的庐山赛珍珠别墅
贵溪耳口曾家清代建筑群
饮食
赣菜作为中国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数千年饮食文化的积淀。《后汉书》中的《豫章记》称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八方”。唐初,王勃赴滕王举办的盛宴,兴奋之余赞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曾记载江西名菜“粉蒸肉”。今天的赣菜,正是在继承历代“文人菜”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乡土味极浓的“家乡菜”。
赣菜在技术上大同小异。取料以地方特产原料为主,配制上讲究精选严实,刀工精细,突出主料,分色配料。烹饪方法上讲究火工,擅用烧、炒、炖、焖、蒸等法,其中粉蒸是一特色,比如粉蒸肉、粉蒸大肠,须放入酱油、辣椒末、白糖、料酒、葱末、姜末、味精、胡椒粉等,即原汁原味、又香味别具。在质感上,讲究原汁鲜味,酥、烂、脆,油而不腻,味重偏辣,接近湘菜和川菜体系。其中南昌菜是赣菜菜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讲究配色、造型。其中三杯狗肉、豫章酥鸡与五元龙凤汤等都是菜中精品,藜蒿炒腊肉、瓦罐汤、米粉蒸肉、南昌炒粉、凉拌粉都极具地方特色,煌上煌烤卤出窑于现代口味。
赣菜制作颇讲求程序。在刀工处理上,有三法十八种,要求厚薄均匀,长短一致,不能藕断丝连。配料时注重营养成分的搭配和利用药膳的营养原则,追求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效果。上浆挂糊采用面粉和生粉均可,但必须在加热前上浆。烹调时注意调味和火候。菜成后,还要选好盛具,讲求装盘的造型美,并适当选用异形盘,直奔主题,引起人们的食欲。上桌时还有顺序原则,比如先冷后热、先味轻后味重、先淡后咸、先咸后甜等,都蕴含了相应的科学道理。
江右著名的风味菜点有:豫章酥鸡、 五元龙凤汤、瓦罐汤、香质肉、冬笋干烧肉、藜蒿炒腊肉、原笼船板肉、浔阳鱼片、炸石鸡、米粉牛肉、金线吊葫芦、樟树包面、豆泡烧肉、八宝饭、井冈山烟笋、南昌狮子头、贵溪捺菜、萍乡熏肉、南昌炒粉等等。
明代成祖朱棣永乐年间(1403-1424),江西经济逐步发展,由于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促使赣江--鄱阳湖航道的重要性得以提高,货物与商客流通量不断增加,大大刺激了江西本地商业更趋繁盛。出外经商者,以江西为最,其足迹遍及全国,以至出现"足不出外则技不售,惟江右尤甚"的盛况。北京是明清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江西商人在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瀚《松窗梦语·百工记》云:"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故百工技艺之人亦多出于东南,江右为夥。"明人各省在北京的会馆见于文献的有41所,其中江西有14所,居各省之首。湖广地区是江西商人聚居之地,盐、当、米、木材、药材和布匹等六大行业,是汉口的主要行业,皆有江西商号。岳州府濒临洞庭湖,其"江湖渔利,亦惟江右人。"其药材业,多为江西樟树商人所占有。"豫章之为商者,其言适楚,犹门庭也。"故在湖广,有"无江西商人不成市"之说。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等,是江西商人的又一主要活动地区,而又以抚州人为多。抚州艾南英《天佣子集》云:"随阳之雁犹不能至,而吾乡之人都成聚于其所。"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在云南居住的人口,有一半以上是江西抚州人,王士性《广志绎》云:"滇云地旷人稀,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而江西会馆设在四川各州县府的,竟多达200余处。此外,河南、陕西、两广、江浙及福建等地,亦遍布江西商人的足迹。他们在同外省商人竞争角逐之中,逐渐形成一个势力很大的"江右商帮",他们基本垄断着瓷器、药材、木竹、茶叶、夏布、纸张和大米等江西名特产品的经营。起始于明代初期,散布于全国各地的"江右商帮",对原有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激发并促进了全国广大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代江右商帮的兴起是精明的江西人,在较为有利的经济基础之上,利用良好的地理经济环境,得益于当时明朝的海禁政策;江西明代的流民运动实质上就是一种经济扩张,使江右商帮在当时能够发展起来,才有了“无江西人不成市场”之说。
江右商帮的兴起,为江西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贡献,贸易的繁荣造就了江西当时的辉煌:“瓷都”景德镇名扬万里;樟树无药,却成为“药都”有“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九江雄踞长江之滨成为当时极具影响的商埠,在当时江苏一带,市传“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以至于后来九江引起外国列强垂涎;商业繁荣,促进了江西各业的迅速发展,素有“江南粮仓”美名的江西,真是百业兴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