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庙及孔府 编辑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阜孔庙及孔府曲阜孔庙及孔府

曲阜孔庙及孔府, 是曲阜孔庙和孔府和合称。位于山东省曲阜市鲁城街道东华门大街1号 ,二者相邻。是祭祀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和孔子世袭衍圣公后代居住的府第。 孔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东侧的孔府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1961年3月,与城北的孔林合称“三孔”。

曲阜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以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最大的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是仿北京故宫样式修建的。曲阜孔府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拓广,道光十八年(1838年)扩修。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遭火焚的内宅七座楼房。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现保存良好。孔府占地240亩, 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

曲阜孔庙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二者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三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故城三孔旅游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概述图为曲阜孔庙全景及东侧的孔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曲阜孔庙及孔府

所属年代:金至清

类别: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占地面积:孔庙:327亩;孔府:240亩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早8:00-晚16:3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主要建筑:大成殿、杏坛、奎文阁、孔府前上房、前堂楼、后花园

门票价格:联票150元(单买孔庙110元,孔府60元)

地理位置:山东省曲阜市鲁城街道东华门大街1号

历史沿革

编辑

孔庙肇建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宗庙规格按照周代礼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士与大夫的庙设定在其住宅东侧,与住宅同为一大门之内。孔子在鲁国从政时,最高任过“大司寇”,但在其周游列国回国之后,一直未重新从政,所以论其身份,仍为“布衣”。

后人为其立庙,实际上有所不同于常礼。最初的立庙是为了追慕悼念孔子,将孔子生前所穿过的衣物、乘过的车、用过的琴等遗物收集于孔子生前故居内,做以纪念。此时的孔庙布局尚无记载,只能按常理推测为庙屋三间。

汉朝时期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高祖刘邦自淮南还京,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亲祭孔子之先。

元始元年(1年),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自此,孔庙愈受重视。东汉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过阙里,命祭孔子。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

永兴元年(153年),汉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以记。有汉一代,庙宇虽经多次整修,但仍以宅为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祀堕坏”,孔庙颓败。

魏晋南北朝

曲阜孔庙旧照曲阜孔庙旧照

孔子的嫡系长支为奉祀孔子,原住在阙里故宅,称“袭封宅”。随着孔子地位及其子孙官位的升高,孔氏住宅日益扩展。曹魏时期,又于庙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设教讲学。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住宅在庙东已有“客馆”、“客位”、“斋堂”、“宅厅”、“恩庆堂”、“双桂堂”等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虽然玄学兴起,佛教盛行,孔子的尊崇地位却未受到太大影响。魏文帝“令鲁郡修起旧庙”,并安置吏卒百户守卫;又在庙外广修屋宇,以居学者。

西晋末造,“五胡乱华”,“庙貌荒残”。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大力维修孔庙,首次为孔子及弟子塑像。此后,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和梁太平二年(557年)孔庙均得到修葺,但于庙宇形制无改。

隋唐增建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诏修曲阜孔庙。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旧庙简陋,高宗令兖州都督霍王李元轨“改制神宇”,对孔庙进行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改建。这次扩建,扩大了孔庙原先的范围,虽仍以“庙屋三间”为制,但庭院及外观大有改观。建筑采用多层斗棋,墙壁开窗,环以步廊于其四周。庙庭围墙之外循时规,加修了一道外围墙。东南角接近旧时洋宫围墙,东北角建于灵光殿残基处,西北角建于原鲁城伴宫围墙处(即今曲阜城棋盘街月龙虎街相交处),东西南北各长200余米。今孔子故宅门为唐时“庙宅之门”,其西侧有另一庙门,南邻道路,向西通往鲁城西城垣的归德门。孔庙殿堂建于灵光殿旧址。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兖州刺史韦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孙、褒圣侯孔璲之等又“树缭垣以设防”。据《孔氏祖庭广记》中的“宋网里庙制”图推测,当时的孔庙很可能将正殿改为了面阔5间,专奉孔子。孔子塑像居中最北朝南,着王者服,外罩儒者衣,另有卜哲坐像分列东西。正殿之后新建寝殿,内奉孔子夫人,西侧建叔梁大夫堂,内奉孔子父母。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兖州刺史孟休鉴、曲阜县令裴有象新建庙门。咸通十年(869年),孔子三十九代孙、鲁国公、天平军节度使孔温裕奏请朝廷,献私俸修葺庙宇。唐代的孔庙已初具规模,对庙宇的修葺共有五次。

北宋迭修

“宋阙里庙制图”“宋阙里庙制图”

北宋朝廷崇儒重道,宋太祖立国之初,即至曲阜拜祭,下诏增修庙宇。建隆元年(960年),诏增修祠宇。建隆三年(962年),又诏祭孔庙,用一品礼,庙门列十六戟。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太宗“乃鼎新规,革旧制”,对孔庙进行修缮。新成的孔庙,“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洞开,层阙特起,“回廊复殿,一变维新”。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过曲阜拜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次年又“颁孔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诏令各州皆建孔庙;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大理寺丞孔道辅奏言:“祖庙卑陋不称,请加修崇”,朝廷奏准并遣之以官钱监修孔庙。天禧五年(1021年),孔道辅“又请得封禅行殿余材”,扩大孔庙旧制。经过扩建的庙宇,前后四进院落,东、中、西三路并行,今之格局初步奠定。景祐四年(1037年)修建讲学堂。次年,孔道辅又于正殿之西建五贤堂。

嘉祐六年(1061年),宋仁宗颁御书金字篆书“宣圣庙”和飞帛书“大成殿”匾额。此后的元丰、绍圣、政和年间亦曾重修孔庙。元祐元年(1086年),又添建庙学于孔庙东南隅。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颁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衮服九章”。

在唐代以前,孔子的长支后裔多居住在阙里故宅,称“袭封宅”。 随着历代王朝对孔子后裔的加封,宋仁宗宝元年间,开始扩建孔府,封衍圣公后,另建新第,称衍圣公府。

金元完善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庙宇与书籍俱为灰烬”。 但金朝上层有远见者深知,欲立足中原,必须依靠儒家思想。天会五年(1127年),金将完颜宗尧进驻燕京后,戎马未息即建太学,修国子监。天会七年(1129年),金兵入曲阜,命知县“引诣圣庙”,“登杏坛,望殿火奠拜”。

曲阜孔庙

金朝统一北方后,进一步认识到崇儒之重要性。皇统元年(1141年),金熙宗拜祭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孔子庙。次年敕行台拨钱一万四千贯,修孔庙圣殿;皇统四年(1144年),又命“行省降钱一万四千五百贯,发南京入作司见材,修完孔庙,创盖大成殿”。至皇统九年(1149年),大成殿竣工。 正隆二年(1157年),又以羡钱修两庑及齐国公殿。此次维修,规模不大,被毁建筑尚未得到完全复建。大定十九年(1179年),衍圣公等又组织重建郓国夫人殿。

明昌二年(1191年),崇尚儒学的金章宗拨钱76400多缗,大修孔庙。此次大修,“三分其役,因旧以完葺者才居其一,而增创者倍之”,至明昌五年(1194年)方告竣。孔庙扩展到“殿堂廊庑门亭斋厨黉舍合三百六十余楹”的前所未有的规模。 金朝的孔庙,基本保持了宋代格局,而部分建筑规模扩大,新建大中门、棂星门,且始用琉璃瓦,殿庑均以绿琉璃瓦剪边,青绿彩画,朱漆栏槛,檐柱亦改为石质,并刻龙为饰,使孔庙规格大大提高。有金一代,孔庙总共重修四次。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身为曲阜县令的孔子五十三世孙孔治(北宗)主持对孔庙进行了维修。对大部分建筑还是按照旧制进行复新,将金朝时所建的庙宅外门封起来,另建庙学。至此,孔庙南北墙垣均长180米,东垣长360米,而西垣长370米。

元成宗时,孔庙复修,却将庙宅完全分离开来,形成各自独立的系统。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追谥孔子为“圣文宣王”。因孔子被追谥为“王”,故将孔庙修建与王宫之制相同,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孔庙的修缮工作完成。围墙四角增建的角楼与殿庞之上增设的装饰,都是为了王宫之制而设。

明清全盛

曲阜孔庙及东侧的孔府在明代基本形成了其最终的规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朱元璋敕建新宅,并诏令有权设置官署。明弘治年间孔庙遭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明孝宗敕旨大修阙里孔庙和衍圣公府。孔府遂又改建。

孔府内景孔府内景

明初至弘治年间,孔庙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晚此时的孔庙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当时孔庙遭到雷击,大成殿等120余楹建筑化为灰烬。此次重修,总共历时五年,耗银15万两。明嘉靖年间,为保卫孔庙孔府,明朝皇帝下令迁移曲阜县城,移城卫庙。经十年时间建成曲阜新城,城墙高耸,外有深深的护城河,孔府、孔庙居于城中,奠定了孔府现代的规模。

清朝时期对孔庙和孔府的修建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对孔庙的修建达14次。顺治二年(1645年)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康熙帝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于大成殿。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孔庙又毁于雷电火。“雍正帝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及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调集12个府、州、县令督修,总共用时六年方才完成。雍正帝亲笔书写“大成殿”三字, 又追封孔子先世五代为王,即肇圣王、裕圣王、贻圣王、昌圣王、启圣王。乾隆帝曾将他的女儿嫁给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

随着清王朝的衰败,孔府的建筑也逐渐残破。康熙年间所建的“兰堂”、“九如堂”、“御碑楼”等先后倒塌无存。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孔府因建筑年久失修,多有倒塌,又作了一次“因旧为新,不废基制,不浮于费”的小型修建。光绪九年(1883年)一次大火,烧毁了孔府内宅七座楼房之后,清政府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耗银八万余两,这是封建王朝对孔府最后一次大规模工程。

千百年来,孔庙总共经历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达到今日九进庭院的宏大规模。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民国期间孔子嫡裔仍受前代荣典。孔子的七十七代孙孔德成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给予特任待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孔德成结婚时,对孔府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整修。孔子的嫡系长支大多居住在孔府,一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孙孔德成离开曲阜前往台湾。

建国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祭孔基本取消,但对曲阜孔庙进行数次局部修缮。1957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将孔庙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曲阜对外开放。1961年,孔庙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革时期对衍圣公府的破坏文革时期对衍圣公府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1966年11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红卫兵领袖谭厚兰在康生(一说戚本、林杰)的授意下,率二百余人来到曲阜“破四旧”,冲破山东省委、曲阜县委和孔庙管理处的阻拦,进入孔庙驻扎。1966年11月28、29日连续两天,数十万人聚集曲阜,召开“彻底捣毁孔家店大会”。 在当地召开“彻底捣毁孔家店大会”,随后进行了大规模有组织的破坏,孔子像、神龛、匾联、供桌等皆被砸烂,部分石碑被推倒折断,造成无可挽回的文物损失,更在中部的大中门前挖开一条通道,将孔庙截为两段。

1970年,在国务院的要求下,山东省派人赴曲阜察看破坏情况。其后,大成殿、杏坛、启圣王殿、寝殿等建筑得到维修。

建筑特点

编辑

结构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14万平方米 ,南北长0.7公里 。曲阜孔庙沿一条南北中轴线展开布置,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共有九进院落,前有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御碑亭,从大圣门起,建筑分成三路:中路为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及两庑,分别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贤的场所;东路为崇圣门、诗礼堂、故井、鲁壁、崇圣词、家庙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为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寝殿等建筑,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曲阜孔庙共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共计有殿庑四百六十六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孔庙内最为著名的建筑有:棂星门、二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堂、诗礼堂等。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轩等463间,共九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守庙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在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封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此规模。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曲阜孔庙及孔府布局图曲阜孔庙及孔府布局图

分布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碑林

曲阜孔庙建筑空间还存在着一整套礼的制约,建筑空间渗透着浓厚的伦理特性。唐宋时期,曲阜孔庙建筑单体己经高度程式化,组群规划布局基本也已成定制。孔庙建筑空间布局也自然遵循这些建筑思想,不仅要满足祭祀孔子的使用要求,而且严守繁褥的礼制规范和等级制度。使孔庙不在是简单平常的学习空间,更具有了特殊的场所精神的“复合”的空间。

曲阜孔庙平面基本形制为其功能的发挥打下了基础,建筑空间布局以“大成殿”院落即“庙”的祭祀空间为整体建筑群落的核心,与内庭空间为次中心所产生的位置关系,构成两组不同功能的院落空间形式。曲阜孔庙整个建筑群自南至北由九进院落串联组成,它以最南端的权星门为起点,到北端的圣迹殿结束。曲阜孔庙的院落空间划分自古城学巷东西簧门外“德作天地”、“道冠古今”两座木牌坊开始。两座木牌坊一方面标示了孔庙建筑群的重要性质和至高等级;另一方面作为进入孔庙的引导,有效地渲染了孔庙建筑群入口的壮观气氛,突出强化了孔庙建筑群的庄严肃穆。孔庙建筑群整体及门面空间意蕴也由点题为“德俘天地”、“道冠古今”的两座木牌坊加强、展开。

孔府

孔府有前厅、中居和后园之分。前厅为官衙,分大堂、二堂和三堂,是衍圣公处理公务的场所。衍圣公为正一品官阶,列为文臣之首,享有较大的特权。前厅另设知印、掌书、典籍、司乐、管勾和百户厅等六厅办事机构,为孔府服务。

中居即内宅和后花园,是衍圣公及其眷属活动的地方。内宅的前后楼是府上亲眷的住房,陈列着当年的生活用品,如古老的红木家具和新式的沙发。孔子第七十七代孙、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房间内就摆设着当时结婚时用的中西结合的家具。

最后一进是花园,又名铁山园。园内假山、鱼池、花坞、竹林以及各种花卉盆景等一应俱全。

主要建筑

编辑

孔庙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32米,长54米,深34米,重檐九脊,黄瓦飞彩,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周环回廊,巍峨壮丽。擎檐有石柱二十八根,高5.98米,直径达0.81米。

两山及后檐的十八根柱子浅雕云龙纹,每柱有七十二团龙。前檐十柱深浮雕云龙纹,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似脱壁欲出,精美绝伦。殿内高悬“万世师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联,都是清乾隆帝手书。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历代先贤塑像分侍左右。

历朝历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动就在大殿里举行。殿下是巨型的须弥座石台基,高2米,占地1836平方米。殿前露台轩敞,旧时祭孔的“八佾舞”也在这里举行。

大成殿大成殿

棂星门

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古代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国家人才辈出之意,因此古代帝王祭天时首先祭棂星,祭祀孔子规格也如同祭天。

棂星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六楹四柱,铁梁石柱,柱的顶端屹立着四尊天将石像,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柱下石鼓抱夹,使建筑风格稳重端庄。

棂星门棂星门

圣时门

圣时门即二门,形同城门,有三间门洞,前后石陛御道有明代的浮雕二龙戏珠。

圣时门建于明代,飞檐斗拱,顶为绿琉璃瓦,门前的汉白玉坊,名太和元气坊,坊名盛赞孔子如同天地一般,无所不包。

门的东西两侧各立有一座木坊,两坊形制相同,上边置有牌楼,三间四柱,斗拱密集,檐翼起翘,柱上透雕有石狮、天禄像,造型古朴

圣时门圣时门

奎文阁

奎文阁位于孔庙的中部,是藏书的一座木结构楼阁。中国古代以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

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改建。奎文阁三重飞檐,四层斗拱,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长30米,宽17.62米,高23.35米。

阁的内部有二层阁,中间夹有暗层,结构独特,工艺奇巧。上层是专藏历代帝王御赐的经书、墨迹的场所,明清两代曾专设奎文阁七品典籍官一员进行管理,暗层专藏藏经板,下层专藏历代帝王祭孔时所需的香帛之物。

奎文阁奎文阁

杏坛

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之所,在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在此建坛,在坛周围环植以杏,命名为杏坛,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的历史故事。金代又在坛上建亭,大学士党怀英篆书的“杏坛”二字石碑立在亭上。明隆庆三年(1569年)重修,即今日之杏坛。杏坛是一座方亭,重檐,四面歇山顶,十字结脊,黄瓦飞檐二层,双重斗拱。亭内藻井雕刻精细,彩绘金龙,色彩绚丽。曾有诗人以妙句描绘杏坛的景色,“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杏坛杏坛

碑林

碑林集各代碑石2000多块。庙内碑刻上至两汉、下迄民国,真草隶篆,各家书法具备,巨者逾丈,小者不盈尺,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所立石碑53座,碑文多是祭孔、修庙的记录,除汉字外,还有满文和八思巴文,是中国大型碑林之一。著名的汉代碑刻有汉王凤二年(前56年)刻石史晨碑、乙碑、孔庙碑、礼器碑、孔谦碑、孔君墓碑、孔彪碑、孔褒碑、谒孔庙残碑等17块,汉碑集中存数居全国首位。魏晋南北朝碑刻有黄初碑、贾使君碑、张猛龙碑、李仲璇碑、夫子庙碑等。孔子故宅西侧四角黄瓦方亭中立有乾隆御书《故宅井赞》碑,亦为艺术珍品。陈列室内还嵌有玉虹楼法帖石刻584块,其他各处有各代各种碑刻1200块以上。

碑林碑林

孔府

正门

曲阜孔府正门迎面是一个粉白的大照壁,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2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红边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狻猊铺首,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为明相严嵩手书。门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对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昀的手书。文佳字美,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这副对联口气之大自不待言,发人深思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从上图可以看出,“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孔府正门孔府正门

二门

二门二门

曲阜孔府二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下有阀阅承托,门柱有石鼓夹抱。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屏门

曲阜孔府屏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门为木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遮堂门。屏门顶覆灰瓦。门楣因悬明世宗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门的四根圆柱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的屋顶,前后各缀有 四个倒垂的木雕贴金花蕾,故又称“垂花门”。在建筑工艺上很有研究价值。过去,重光门平时是不开的,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鸣礼炮开启。

重光门

曲阜孔府重光门因独立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绝开来,所以又叫“塞门”。据说这样的塞门一般官司宦人家是无资格建立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此荣,故《论语·八佾》中有“邦君树塞门”的记载。重光门两面三刀侧的东西厅房,是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立的六厅。

重光门重光门

内宅门

曲阜孔府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都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

大堂

孔府大堂孔府大堂

曲阜孔府大堂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文。厅堂5间,进深思3间,灰瓦悬山顶。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麻叶头出锋,座斗斗欹,具有明代风格。大堂中央有一绘流云、八宝暖阁,正中的太师椅上,披铺一张斑瓓虎皮,椅前狭长高大的红漆公 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盒、签筒。

大堂正中悬挂着一个“统摄宗姓”匾,上刻清世祖顺治六年(1649年)谕旨,要衍圣公“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凛守礼度,无玷圣门 ”,规定了衍圣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种种特权。从唐代起,朝廷就规定曲阜县令由衍圣公兼任,明代以后,规定由衍圣公保举孔氏族人兼任。

堂内两旁及后部陈列着正一品爵位的仪仗。如金瓜、朝天镫、曲枪、雀枪、钩连枪、更鼓、云牌、龙 旗、凤旗、虎旗、伞、扇等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如“袭封衍圣公”、“光禄寺大夫”、“赏戴双眼花翎”、“紫禁城骑马”、“奉旨稽查山东全省学务”等,每当衍圣出行时,都有专人执掌,以示威严。

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据传明代权臣严嵩被劾将要治罪时,曾到孔府来托其孙女婿衍圣公向皇帝说情,孔府主人未允。此凳系当年严阁老坐候之物。

二堂

内宅院内宅院

曲阜孔府二堂也叫后厅,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第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室内正中上、下挂着“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的大匾,两旁立着几块石碑。其中慈喜太后手书的“寿”字碑、“九桃图”、“ 松鹤图”等,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衍圣公孔令贻及其母、其妻专程赴京为慈喜祝寿时赏给的。二堂两头的梢间,东为启事厅,西为伴官厅。

三堂

三堂三堂

曲阜三堂在二堂之后,苍桧并列两旁,6个石雕盆内各立一块太湖石。三堂供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申饬族规家法之用。上悬乾隆皇帝御赐的“六代含饴”等匾额。 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此院的东西配房各有一进院落,东为册房掌管公府的地亩册契,内为司房掌管公府的总务和财务;西为书房,为当年公府的文书档案室。

内宅院

曲阜孔府三堂之后,便是孔府的内宅部分,亦称内宅院。有道禁门作为内宅门与外界相隔。此门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清朝皇帝特赐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持武器立于门前,有不遵令擅入者“严惩不贷”。

前上房

曲阜孔府前上房正厅7间,前上房是接见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举办家宴和婚丧仪式的场所。 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十里香树,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着四个带鼻的石鼓,是府内戏班唱戏时扎棚的脚石。前上房内正中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挂有一幅慈禧亲笔写的“寿”字。室内有家具和文物古玩。

前上房前上房

东侧间陈列着乾隆皇帝送给孔府的荆根床、椅。桌上放有同治皇帝的圣旨原件,还有明代景泰蓝器具。梢间中间桌上摆设着一套满汉餐具,共同404件。器皿上分别雕有鹿、鸭、鱼等,可按其形盛菜,一餐上菜多达190道。

西里为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签阅文件的地方,桌上放有文房四宝,书架上还陈列着儒家经书和孔氏家谱。前上房院的东西两侧各有五间配房,是孔府收藏日用礼器的内库房和管帐室。

前堂楼

前堂楼前堂楼

前堂楼是孔府内宅中主楼,现布局复原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及三位夫人的卧室陈列。 中间设一铜制暖炉,为当时取暖的用具。东间的“多宝阁”内,摆设着凤冠、人参、珊瑚、灵芝、玉雕、牙雕等。里套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夫人陶氏的卧室,再里间是孔令贻两个女儿的卧室。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14岁时写的“圣人之心如珠在渊,常人之心如瓢在水”的条幅,原封不动地挂在壁上。

后堂楼

后堂楼后堂楼

后堂楼原是衍圣公母亲的住所,现布局复原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大婚时场景。 堂中陈列着孔结婚时的用品,以及当时友人赠送的字画和礼品。东里间为当时的接待室,摆设着中西结合的家具,里套间是孔德成和夫人孙琪芳的卧室。东墙上的镜框内镶有孔德成夫妇及儿女的合照,后堂皇楼西边的两间是孔德成夫人奶妈的卧室。院内的楼是当年府内做针线活的地方,西楼是招待内客亲属的住宅。后堂楼西边还有一座楼,为佛堂楼,是衍圣公烧香拜佛的处所。后堂楼之后还有5间正房,叫后五间,旧称枣槐轩,原是衍圣公读书的处所,清末成为女佣的住宅。

后花园

曲阜孔府后花园位于孔府九进大院的最后部分,占地五十余亩。假山、池水、竹林、石岛、亭台、水榭、花坞、曲桥、香坛、客厅等一一俱全。 建于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扩建孔府时同时修建,由长沙李东阳监工设计。此次修建之后,到明代嘉靖年间,严嵩又帮助衍圣公扩建重修孔府和整修花园,从各地名山搬来奇石怪岩,从各地园林移植名花奇草,使得孔府花园更为可观。

孔府花园从李东阳、严嵩到乾隆帝,前后3次大修,其间还有中修和小修,因此花园越修越大,占地10余亩。其中有山、水、林、曲桥、花坞、水榭、喷泉,还有水中石岛、乘的花厅、敬花神的石坛、赏月的凉台、焚香读书的坛屋。

孔府后花园孔府后花园

保护措施

编辑

政策保护

早在1978年,曲阜市根据对外开放的需要,对“三孔”古建筑进行初步整修,迁出了在“三孔”办公的7个单位;1994年,又将孔府饭店迁出。2007年起,孔府西路陆续停止对外开放。2006年12月—2008年8月,原曲阜市文物管理局委托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对孔府西路建筑进行了现场勘察测绘,根据其残损现状编制了《曲阜孔府西路建筑修缮保护方案》,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2月批准了这一方案。同年3月,孔府西路维修工程正式启动,工程由曲阜市古建修缮中心承担施工任务。

根据曲阜市名城保护规划,1994年对包括“三孔”在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地带,1995年颁布了《曲阜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起草了《“三孔”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1年设置了世界遗产监测办公室,加强对“三孔”的日常性监测。

孔庙及孔府孔庙及孔府

文物维修

曲阜孔庙和孔府古建筑多为木石混合结构,曲阜组建了专业古建维修队伍,专职负责对古建筑的维修保养。 相继开展了孔庙大成殿、寝殿、角楼、孔府垂花门、前上房、孔林至圣林坊、思堂维修、围墙维修及道路铺设等60多项维修工程,其中曲阜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工程先后入选2011年度、2012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

古建维修队伍先后完成了孔庙东围墙及家庙围墙整修、鼓楼门大修、大成门、杏坛、寝殿屋面维修、道冠古今牌楼维修、孔子墓围墙维修、孔府院落地面翻铺、孔府大堂西侧门维修等工程。组织力量编制了孔庙、孔府“十一五”期间维修方案,报批了孔府西路等维修方案。“三孔”列入国家文物局“明清皇家建筑十二五规划”,2009年,曲阜孔庙、孔林及孔府水电改造工程、安防技防系统升级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被正式列入2009年第四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古树保护

2011年,曲阜市加强对孔府、孔庙、孔林等景区古树名木的复壮保护。对于“三孔”古树名木,每棵树上都标有编号,建有档案。对于倾斜的古树,采取支撑;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确保现有的1.7万多棵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普遍长势良好。同时,采取日常巡查与视频监控相结合,及时清理和修补风倒风劈古树,确保古树及游客安全。制定了森林古树名木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建立完善了护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专业队。

活动建设

编辑
自汉代始,共有十一位帝王、前后十八次到曲阜孔庙祭祀过孔子。汉高祖刘邦即位十二年经过曲阜时,用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帝王祀孔之先河。到了东汉,除了曲阜孔庙继续祭祀孔子之外,各郡县的学校开始祭祀孔子。开始,祭祀对象比较混乱,以先圣周公先师孔子为祭,唐太宗贞观二年,废周公,以孔子为先圣,颜渊配享。后有反复,高宗后,孔子在国学祭祀中的独尊地位再也没有发生变化。贞观四年(630年),令各地州学、县学都要建孔庙以敦行儒学。自此,祭孔仪式普及全国。

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祭孔大典一般从每年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

从1984年起,曲阜孔庙恢复了民间祭孔。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祭孔活动陆续重新展开。

2004年,曲阜市委、市政府举办官方祭孔活动,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祭孔的突破,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轰动。2005年,祭孔活动由济宁市主办。根据世界各地许多孔庙都有祭孔传统的现状,大胆提出了举办“全球联合祭孔”的活动,并由中央电视台进行多点直播报道的设想,得到了世界各地孔庙的积极响应。

2008年,霍韬晦教授率领香港、新加坡逾百位儒门后学,在曲阜孔庙举行祭孔仪式。

曲阜祭孔大典曲阜祭孔大典

研究价值

编辑

政治意义

曲阜孔庙的是儒学崇拜的圣地,是古代祭孔活动的祭祀场所,从最初庙堂三间的孔庙家庙、京城的国庙到全国各地方孔庙。孔庙最初是由孔子的弟子为表其对恩师的敬仰而改旧居为庙。随着孔子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逐渐被重视,成为传统,而祭祀孔子也成为了中国历来一个重要的世代相袭的典礼,是国家政治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孔庙则是祭孔活动的场所。孔庙在古代礼制祭祀建筑中属于一种典型建筑,其中规划有大片的空间用以举行祭祀仪式,如大成殿之前的月台。

教育意义

孔庙不但是中国古代举行祭孔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传承孔子思想、进行文化教育传播的学校。庙学合一的体制,使得孔庙与学校功能的结合,学中设庙,在学生此学习文化礼仪的同时,也传播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孔庙建筑包含的传统建筑文化中也蕴藏着儒家学制与古代教育留下的痕迹。《礼记》:“凡始立学者,必设奠于先圣先师”。“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被推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孔子也被推为先圣先师。到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下诏令全国各县学均祭祀孔子,至此,在学庙中祭祀孔子成为了国家礼制。后又有唐高祖下诏国庙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唐太宗时期“天下学皆特立周公、孔子庙”,再到“停祀周公,在学校专祀孔子”,孔庙与学校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封建科举制度下,孔庙与学宫结合,使得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学宫课程沿袭传统,设置有礼、乐、射、御、书、数六科。每逢初一和十五,老师都要带领学生去射圃训练射箭,所以那时候许多孔庙都设有射圃。封建社会推崇儒道传播儒学文化的主要场所就设在孔庙,科举制度下的仕途起点也在这里。孔庙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政治场所。

文化传承

孔庙的发展史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中华文化的演变宏图。元光元年(前134年),出于政治因素考虑,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虽然这使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深受其影响,但仍不能完全消除道教与佛教的地位,取得“独尊”地位。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儒家文化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后,终于被社会所广泛认同接受。宋元以来,各朝仍沿袭“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的文化价值被一再肯定,越来越多的尊崇谥号追封于孔子,孔庙的建筑规制也被一再提高。与孔庙的庙学合一的体制使历代的文人墨客在此接受熏陶,诵读书经,输送培养出无数的学者。隋唐以来,儒学得到大力弘扬,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干。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追求理想化的礼制秩序成为国家厉行教化的根本内涵。国家为了加强政治统治与厉行教化,控制推行着孔庙的祭祀活动。遵循孔子所创,有利于国家建立有序社会,实现封建专制统治。祭祀孔子,乃推崇其所创思想学说。

精神遗产

曲阜孔庙祭孔活动还形成了一种乐舞艺术。祭孔乐舞的主要内容是以赞颂孔子生前功绩为题材,结合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其乐曲来于孔子所推崇的“韶”;舞蹈则来源于“夏”;诗来自于隋代牛弘、蔡徽的创作,集中展示了孔子及其儒家倡导的“仁”、“和”、“礼”的人文价值。祭孔乐舞的乐曲五音齐全,古朴典雅、歌声悠扬、金声玉振。舞蹈以禽为舞具,舞姿刚劲有力、动作舒展,具有雕塑之美。器乐演奏的部分由古筝、笙、笛、箫、编钟、编磐等乐器组成。祭孔仪式场面宏大,形成了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史学价值

曲阜孔庙发展的两千个春秋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脚步。孔庙的发展史所留下的丰富遗存与完整的资料对我们研究孔庙的历史、建筑与儒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通过对孔庙建筑与祭孔活动的研究与探讨,可以透视到中国古代封建体制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并能够对儒家乃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曲阜孔府内现存有自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的“孔府档案”,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之次序编目,内容包括袭封、宗族、属员、诉讼、租税、祠典、政事、财务、文书等类。自建国后已整理出九千余册,为世界上持续年代最久、范围最广、僳窬最完好的私家档案,是研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

旅游信息

编辑

门票

三孔景区联票150元。从2016年1月1日起,曲阜市三孔景区等对60周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免费开放。

交通

乘坐曲阜公交9路到孔庙南门下车,步行200米到景点。

孔庙

济宁市曲阜市南马道西街17号附近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