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夏侯遗址 编辑
西夏侯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息陬乡西夏侯村西约500米,沂河南岸约500米。
西夏侯遗址,发现于1957年。1962年、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次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约414平方米,遗存有灰坑、陶窑、墓葬及建筑遗存,出土了大量大汶口文化器物,龙山文化和商代遗存较少。遗物主要以陶器为主。西夏侯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以及商代的文化遗存,也是首次从地层关系上明确了大汶口文化早于龙山文化,为确定大汶口文化源于北辛文化,发展成龙山文化的历史过程,提供了依据。
2013年3月5日,西夏侯遗址被中华人民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西夏侯遗址
地理位置:山东省曲济宁市阜市息陬乡西夏侯村西约500米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商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229-1-229
西夏侯遗址全景
西夏侯遗址西、北两面呈漫坡状,地势稍低。遗址东北为管勾山及蓼河。遗址面积东西约300米,南北约400米。发掘总面积约414平方米。共清理灰坑17个,陶窑1座,墓葬32座,遗址还暴露有6~7米的烧土层及平整的大块红烧土块,推测为建筑遗存。陶窑仅存窑壁基部、火膛和火门。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底部留有二层台。
陶窑
陶窑,一座,其上叠压有M19并部分被破坏。未见窑箅,窑室已无存,仅保留窑壁的基部、火膛和火门等。方向95°。窑室底部为圆形,直径85厘米。窑壁厚10~15厘米,残高20厘米,已烧成红烧土,表面呈青灰色,质地坚硬。火膛、火门等直接挖在生黄土里,有的地方还遗留有挖建时的工具痕迹。火膛的大部分在窑室的下部,斜壁,底径70~80厘米、高40厘米。底面已烧成厚5厘米的红烧土硬面。火门朝东,正视略呈上宽下窄的梯形,宽55~45厘米、斜高40厘米。火门的边壁也烧成厚5~10厘米的红烧土,表面为青灰色。火门西上侧与窑壁基部相连。火外边门下部,有一生土小台,比火门稍宽,平面呈舌形,高30厘米。土台以外为一土坑,坑深约1米,清理部分直径2.3米,当为烧火活动的地方,窑址内填满红烧土块,松软黑灰土和少量碎陶片。
灰坑
大汶口文化遗存灰坑,三个。H1,坑口略呈椭圆形,径0.75~0.9米,斜弧壁,平底,深0.28米。H2坑口接近圆形,径1.5~1.54米。坑口以下深0.26米处四壁为宽约0.45米的土台,在中央又成一斜坡圜底小圆坑,坑口至坑底中心深0.5米。H2的局部坑边被墓3所打破。H3的坑口为椭圆形,径1.11~1.65米,斜弧壁,平底,深0.4米。三个灰坑的坑壁和坑底都没有经过特意加工,并不光平。均填松软的黑灰土。
龙山文化遗存灰坑,三个,均为口大底小的椭圆形坑,平底或圜底,深0.5米。坑壁不齐,底部也不甚平整。H9,口径1.45~1.88米,底径1.1~1.6米,其北壁被商代灰坑(H10)打破,其南壁又打破了大汶口文化墓葬(M13)。
商代遗存灰坑,四个,略呈椭圆形,除H6外,余均口大底小,坑壁稍斜,坑底一般较平整。H7最大,口径4~4.3米,底径3.35~3.85米、深0.93米,含遗物稍多。H6为最小,径0.5~1.08米、底径0.6~1.13米,深0.53米,出土陶片较少。
墓葬
墓7被严重破坏,其它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一般头部较宽,脚部较窄,而下层墓的墓坑宽度都较上层墓的为窄。土坑底四周留有高0.2~0.32米、宽0.1~0.62米的二层台,中间是窄长的人架坑。墓坑深度,下层墓坑较深,上层墓坑浅。下层墓口距地表深0.75~0.8米,人架坑底深1.37~1.89米;上层墓口深0.4~0.5米,人架坑底深1.02~1.16米。墓坑填士,下层墓的是灰黄土,质较硬,人架坑里的土色略灰,较松软;上层的墓是黑灰土,土质松软,有少许烧土渣等杂质。填土中常夹有很少细碎的陶片,均属大汶口文化的。在墓4、5内各出一块红地黑彩的彩陶片,其中墓5的片较大,颈部画带状网纹。
墓葬
西夏侯遗址随葬明器
袋足陶鬶
袋足陶鬶
西夏侯遗址出土
地理位置
西夏侯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息陬乡西夏侯村西约500米。
西夏侯村村民委员会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西夏侯遗址,路程约12.7千米,用时约24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