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厉 编辑

西汉初年将领

徐厉(?—前157年),又名“徐悍”,西汉时期彻侯。以舍人从起沛(今江苏沛县),以郎中入汉。汉高后四年(前184年)封松兹侯,亦作“祝兹侯”。王先谦《汉书补注》云:“高后八年吕荣封祝兹侯,二侯不能同封一地。徐厉所封应作松兹侯为是。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大举入边,汉令其与周亚夫刘礼等屯驻长安(今陕西西安)附近及北边各地以备匈奴,他驻军棘门(令陕西咸阳西北)。后元七年(前157年)卒,谥夷。《史记》、《汉书》表中皆作卒于文帝七年(前173年),误。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徐厉

别名:徐悍,徐捍

谥号:夷

封号:松兹侯

所处时代:秦朝→西汉

民族族群:汉

出生地:沛县

逝世日期:公元前 157年

人物生平

编辑

封侯拜相

最初在沛县起义时期,徐厉以舍人的职务在沛县跟随刘邦起兵。刘邦封为汉王之后,徐厉以郎吏(另作郎中)的职务随同刘邦进入汉中郡就国。汉元年(前206年),刘邦发动还定三秦之战,徐厉在从征期间,俘获雍王章邯的家属,建立功勋。后来被任命为常山王的丞相,功劳足以封侯。汉高后四年四月丙申日(前184年5月26日),徐厉被太后吕雉授封为二十等爵中最高等的彻侯爵位,侯号为“松兹侯”,其食邑户数失载。

抵御匈奴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9年)冬天,匈奴三万人入侵上郡,三万人入侵云中郡。皇帝刘恒任命中大夫令李勉为车骑将军,驻扎在飞狐口;任命原楚国丞相苏意为将军,驻扎在勾注山;命将军张武驻守北地郡;任命河内郡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命祝兹侯徐厉驻扎在棘门,以防备匈奴。过了几个月,匈奴人退去,这些军队也撤回了。

安葬文帝

汉文帝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前157年7月4日),皇帝刘恒在未央宫逝世,遗诏丧事从简。 朝廷任命中尉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属国(典属国)徐厉为将屯将军 ,郎中令张武为复土将军。征调京城附近各县现役士卒一万六千人,又征调内史所统辖的京城士卒一万五千人,去做安葬棺椁的挖土、填土等工作,归将军张武统领。乙巳日(前157年7月10日),将刘恒葬在霸陵,群臣叩首至地,奉上谥号,尊称为孝文皇帝,史称“汉文帝”。

卒年争议

按照《史记》、《汉书》功臣表,徐厉侯爵历经汉高后时期五年,汉文帝时期六年,累计在位十一年,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徐厉去世,谥“夷”。

但《史记》、《汉书》在往后的时间线中,仍旧记载有徐厉的活跃事迹,如后元六年(前159年)驻军棘门抗击匈奴。 故有考辨认为功臣表记述的徐厉卒年有误,徐厉实际应去世于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

侯国世系

编辑
松兹侯国,地址在今安徽省霍邱县东部。

松兹侯国世系

庐江郡松兹侯(前184年—前135年)

传位

谥号

姓名

在位年数

在位时间

备注

一世

松兹夷侯

徐厉

11年27年

前184年-前174年前157年

食邑户数失考

二世

松兹康侯

徐悼

29年11年

前173年前156年-前145年

徐厉子

三世

松兹侯

徐偃

10年

前144年-前135年

悼子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

史料记载

编辑
[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惠景间侯者年表》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绛侯周勃世家

[东汉]班固·【汉书】:《文帝纪》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张陈王周传》

[东汉]荀悦·【汉纪】:《孝文皇帝纪下卷第八》

轶事典故

编辑

三军受检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入侵,当时为防备匈奴,汉将刘礼驻军霸上,徐厉驻军棘门,周亚夫驻军细柳。汉文帝刘恒前去尉劳军队,在霸上营和棘门营,一路驱车奔驰直入,刘礼、徐厉两营从将军到下属官兵都骑马迎送。等到了细柳营,军中官兵戒备森严,兵刃弓弩都拉满排开。军门都尉不放行,说:“将军命令‘军中只听将军令,不听天子诏命’。”皇帝刘恒亲临,也不能进入。刘恒让使者拿着符节给周亚夫下诏令,周亚夫这才打开大门。营门的守卫对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中不准驱马奔驰。”于是刘恒就拉紧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礼说:“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刘恒被触动,面容变得严肃,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向官兵致意。派人向周亚夫致谢说:“皇帝特来慰劳将军。”完成劳军的礼仪后离去。一出营门,群臣都感到后怕。刘恒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之前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简直像是儿戏,那两位将军很容易就会受到袭击被俘虏。至于亚夫,敌人怎么可能侵害到他呢!”这样称赞了很久。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除了。刘恒授予周亚夫中尉的官职。

相关考辨

编辑

侯名辨正

有关于徐厉的彻侯名号,在《史记》中,仅《惠景间侯者年表》一处作“松兹”,《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绛侯周勃世家》皆作“祝兹”;而在《汉书》中《文帝纪》《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张陈王周传》也皆作“祝兹”。

清朝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认为“松兹”是正确的,其注解称:史表作“松兹”,庐江县。陆锡熊云:厉以吕后四年封,十一年薨。又吕荣以吕后八年封祝兹。二侯不应同时并封一地。班于表末已明言祝兹在恩泽外戚。则功臣表之徐厉,从史表作“松兹”为是。盖传写误耳。

别名考释

《史记·孝文本纪》记载“祝兹侯军棘门”,此处未标明徐厉名字,裴骃在《史记集解》引用徐广说法称“表作松兹侯,姓徐,名悍。”又《孝文本纪》下文有“属国悍为将屯将军”,《史记集解》又注引徐广的说法称:“姓徐。”裴骃又注解:汉书百官表“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

按照《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的记载,在部署下葬汉文帝的事宜中,“属国捍为将屯将军”,司马贞在《史记索隐》注解捍亦作为“悍”,同样也引用了徐广的说法称:“姓徐,一名厉,即祝兹侯”。

故该说法指徐厉另名为“徐悍(捍)”,即安葬汉文帝时,担任将屯将军的属国(典属国)捍就是徐厉。

下一篇 队率

上一篇 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