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斯特 编辑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中文名:喀斯特地貌
外文名:karst
主要分布地区:中国,南斯拉夫,欧洲南部等
著名景点:云南石林,桂林山水等
简介
喀斯特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地表喀斯特形态
喀斯特地貌风景
溶沟和石芽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峰林和孤峰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地貌
溶斗和溶蚀洼地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贵州著名景点安顺龙宫和织金县的织金洞就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杰作。
喀斯特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地理分布
喀斯特
“中国南方喀斯特”在地质地貌、生物生态、美学、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世界价值
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系列申报”的遗产可以分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多个候选地中,经过充分论证,最终确定第一期申报的三个片区为:贵州荔波喀斯特,云南石林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第一,它们整体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第二,它们各自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类型的最好代表;第三,“中国南方喀斯特”在一统连片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多样性,表现为高原地区的石林
来自39个国家的45个项目在第31届新西兰基督城世界遗产大会期间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一些项目是享誉世界的旅游观光景点。在提交审议的申报项目中,11个项目申报世界自然遗产,32个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个项目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来自21个国家的委员会成员将于26日和27日逐一审议各申报项目。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申报的项目。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其特有的风帆造型与附近的港湾大桥相映成趣,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歌剧院由两个主厅、一些小型剧院、演出厅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最大的主厅是音乐厅,可容纳约2500人,厅内的大风琴据称是全球最大的机械木链杆风琴,由1万多根风管组成。
印度为红堡——享誉世界的古老伊斯兰文化建筑名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红堡坐落在德里旧城东北部、亚穆纳河西岸,据传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国王沙杰汗为纪念爱妻泰姬·玛哈尔所建,1638年动工,历时近10年建成,为印度最大王宫。红堡是一座用赭红砂石建成的壮丽宫殿群,呈不规则八角形,南北长915米,东西宽548米,高34米。城堡上竖立着用白色大理石雕塑的小塔,镶嵌黄金、钻石和宝石。建筑内原有一座世界闻名的“孔雀王座”,用11万克黄金制成,镶有钻石、翡翠等宝石,台阶以白银铸造。如今王座已不复存在,王座上方墙上留有当年沙杰汗国王下令雕刻的波斯文诗句:“倘若人间有天堂,那就在这里。”韩国提名的世界自然遗产是济州火山岛。济州火山岛面积1845平方公里,岛上屹立着韩国最高峰——海拔1950米的汉拿山。这座于1007年火山喷发留下的火山锥使济州岛显得格外雄奇壮观。汉拿山一个典型的火山口周长约2000米,周围聚集了400多种温带植物,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希腊为科孚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科孚岛位于希腊西部伊奥尼亚海,是伊奥尼亚群岛的第二大岛,岛东岸的科孚古城保留着中世纪威尼斯人建造的双尖塔城堡。
日前,贵州省施秉县举办施秉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动员大会。据悉,世界遗产中心将正式授予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资格。
喀斯特地貌
施秉喀斯特被誉为世界最美白云岩喀斯特
2014年6月23日
这个海湾中密集地分布着1,969座石灰岩岛屿,矗立在海中,蔚为壮观。每个岛屿都覆盖着浓密的丛林植被。其中一些岛屿拥有巨大的洞穴。木桩洞是下龙湾区域最大的洞穴。19世纪末,法国游客来此游览,命名该洞 Grotte des Merveilles。它的3个大型空间包括了无数的钟乳石和石笋(以及19世纪法国graffiti)。这里有2个较大的岛屿,Tuan Chau 和 Cat Ba,上面有永久居民。那里拥有旅游设施,包括旅馆和海滩。在这些小岛上拥有无数的令人惊奇的海滩。其中一些岛屿上有流动的渔村,渔民,他们在这浅水区辛勤的工作,捕捉200种鱼类和450种软体动物。许多岛屿的得名是由于对它们特别形状的解释,例如大象、好斗的公鸡、屋顶。这些岛屿中有989个已经命名。这些岛屿上还生活着矮脚鸡、羚羊、猴子和鬣蜥等鸟类和动物。
伯利兹大蓝洞
1994年12月17日,在泰国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8次会议上,下龙湾被列为世界遗产。成为越南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伯利兹大蓝洞
伯利兹大蓝洞外观呈圆形,直径约1000呎(304米),深约400呎(122米)。大蓝洞为一石灰岩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河时期,后来因为海水上升,洞顶随之塌陷,遂变成水下洞穴。 现今的大蓝洞是一个名闻遐迩的潜水胜地,世界著名的水肺潜水专家雅各-伊夫·库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将大蓝洞评为世界十大潜水宝地之一,并于1971年进行探勘测绘。
广西桂林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被世人美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有: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尧山、独秀峰、七星岩、芦笛岩、甑皮岩、冠岩、明代王城、榕湖、杉湖等。而我们所说的漓江山水最精彩的一段则在阳朔境内,桂林其他县区也有数不胜数的美景等着我们前去浏览,龙脊梯田、兴安灵渠、猫儿山、资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宝鼎瀑布等都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惊喜。
宜兴善卷洞
桂林
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兴“三奇”之首。位于宜兴城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长约800米, 全洞分上中下后四洞组成,洞洞奇异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长120米,游人多以洞中泛舟为一乐事。 进入洞中,宛如进入一座地下宫殿。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砥柱峰。
传说是在虞舜时,舜要将天下禅让给贤达的善卷先生,善卷隐避在这洞内而得名。进口处为中洞,大厅为“狮象大场”。上洞名云洞,如螺壳,终日云雾迷漫,故名“云雾大场”。洞中气温常年保持在23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环壁石钟乳,滴出涓涓细流,汇集成池潭,有“娲皇池”和 “盘古池”等。上洞狭长,有飞瀑流水,故名“瀑布洞”。沿石级经 “波涛门”、“风雷门”、“金鼓门”,可领略到先闻细涛潺潺声,渐 若风雷隐作声,继则金鼓齐鸣声,终如万马奔腾。水洞,又名龙洞,也是后洞。它是一条山腹暗河,长120米,最宽处6米,最深入4.5米,水 面距顶2米左右。人们从“壑心”乘船,行经“水关”、“地鳌门”、“三湾”,船在水洞行,处处挂彩灯,宛若龙宫游。水洞尽处,顿觉“豁然开朗”,弃舟登岸,沿绿荫小溪行,如入桃花源中。善卷洞西南,有碧鲜庵,为东晋上虞女子祝英台读书处。庵旁有祝英台琴剑之家,并有英台阁。现已建成一座仿古园林,筑亭榭,凿池塘,1992年开放。
宜兴善卷洞
位于宜兴市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相传在4000多年前,有位善卷先生避虞舜禅让,在此隐居,因而得名。它是宜兴三大奇洞之一。善卷洞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游览路线约为800米。上下三层,层层相连;上、中、下和水洞,洞洞相通。进入洞中,宛如进入一座地下宫殿。善卷洞的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石厅内可容上千名游客,高大宽敞,上面挂满各种形象生动的石钟乳。石厅两旁,屹立着一对形似青狮、白象的巨石,惟妙惟肖,形态逼真。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点一滴的石乳聚积而成,每30至50年长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万多年。
上洞的规模比中洞还要大,洞长70米、宽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壳,终年云雾弥漫,冬暖夏凉,气温终年保持23摄氏度,因而又称暖洞。环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万古寒梅、绵羊、骏马、熊猫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缝间细流瀑瀑,在地下形成水潭,顶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异天成。循石级盘旋而下,要穿过“风雷”、“波涛”、“金鼓”、“万马”4重石门。这时,你能感受到风雷隐作,波涛远闻,金鼓齐鸣,万马奔腾的意境。这里石乳滴成的奇幻景物更多,有翠绿的葡萄,橙黄的佛手,白嫩的鲜藕,振翅的白鹤,还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风等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善卷之奇,主要是下洞和水洞。下洞长约180米,宽18米,高22米。
洞外有一个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过后,飞瀑流水直泻悬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与后洞相连的水洞,是一条极古老的地下溪河。长约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宽达6米,可常年通舟。游人至此,可乘游船。轻舟一叶,荡漾其间,在此黑暗的洞穴中前行,有时需俯首侧身才能通过,偶尔崖顶几颗冰凉的“仙水”滴落在游人的颈项。引起一声惊叫,一阵欢笑。“船在水中行,桨在洞上划”,两旁彩灯闪烁,光怪陆离,好像遨游在神话中的水晶宫。约20分钟后,见崖壁上“豁然开朗”四个苍劲大字,为梁代书法家陶宏景题刻。在此舍舟登岸,此时只见四壁石刻皆是古今游客赞美洞府的诗词歌赋。出了善卷洞,下山到了祝陵村。相传晋代女子祝英台曾女扮男装到此读书。这里原有唐刻石碑6字,现存“碧鲜庵”三字,笔迹古朴。近旁还有“晋祝英台琴剑之冢”、“吴自立大石”和三国时代的“国山碑”等古迹。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