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居仁 编辑
胡居仁(1434年-1484年),字叔心,号敬斋,余干县梅港(现属江西)人。明朝理学家。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卒于明宪宗成化二十年三月十二日(公元1484年4月7日),享年五十岁。幼时聪敏异常,时人谓之“神童”。稍长,胡居仁从安仁干淮游先生学习《春秋》,日千言。他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左传公羊、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辞等,无不涉猎。及壮,师事崇仁硕儒吴与弼,而醇正笃实,饱读儒家经典,尤致力于程朱理学,过于其师。认为“气之有形体者为实,无形体者为虚;若理则无不实也”。其穷理方法不止一端:“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 常与友人陈献章、娄谅、谢复、郑侃等人交游,吟诗作赋。人谓之崇仁学派,名闻当时,影响后世。绝意仕进,筑室山中,学者日众。寻主白鹿书院,以布衣终身。万历中,追谥文敬,从祀文庙。
字:叔心
号:敬斋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
出生地:余干县梅港
出生日期:1434年
逝世日期:1484年4月7日
主要成就:入白鹿书院教学
主要作品:《胡文敬公集》、《易象抄》、《居业录》、《居业录续编》
本名:胡居仁
暗修自守,布衣终身
胡居仁幼时聪敏异常,时人谓之“神童”。稍长,胡居仁从安仁干淮游先生学习《春秋》,日千言。他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左传公羊、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辞等,无不涉猎。成年后,师从崇仁硕儒吴与弼,饱读儒家经典,尤致力于程朱理学。常与友人陈献章、娄谅、谢复、郑侃等人交游,吟诗作赋。人谓之崇仁学派,名闻当时,影响后世。胡居仁学业上主张以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行为上持敬,认为“操存勿失,莫大乎敬”。他端庄凝重,对妻子如严宾。手置一册,详书得失,用作自考。鹑衣箪食,晏然自在。筑室山中,读书处取名“敬斋”,四方来学者甚众,皆告之曰:“学以为己,勿求人知。”语治世,则曰:“惟王道能使万物各得其所。”同时,他还坚决放弃科举,身居山野,除侍亲和讲学外,不问世事。后为扩展见闻,四处访学,与同乡娄谅、罗一峰、张东白论学于弋阳的龟峰和余干的应天寺。曾主持白鹿洞书院,又讲学于贵溪涧源书院和淮王府,专讲穷理尽性至命,是明代程朱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明成化年间,胡居仁东游钱塘、太湖等地,寻访名贤;遍览金陵、浙江、福建等地的风景名胜,与人交流探讨学术。
胡居仁在世时曾经历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代宗朱祁钰继位,后来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并杀害爱国大臣于谦等重大事件,故而看淡政治,远离官场,淡泊自处,以布衣终身。平日生活十分俭朴,唯以著述讲学为念。他致力于教育,从教二十余年,治学严谨,制订学规并亲自讲学,务求学生学以致用。胡居仁认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不是为取功名求闻达。胡氏著述甚丰,有《胡文敬公集》《易象抄》《居业录》及《居业录续编》等书行世。
总之,胡居仁暗修自守,布衣终身,一生致力于钻研学术,栽培后生,其思想影响于后世非常的深远。
恪守新安,不逾尺寸
胡居仁与陈献章皆出吴与弼之门。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明初抚州崇仁(今江西抚州市崇仁县)人,少年时至京师金陵求学,后归故里躬耕食力,弟子众多,著名的有娄谅、胡居仁、陈石斋、杨杰、周文、魏校、陈献章等。吴与弼的学问介乎朱、陆之间,献章上继金,下启姚江。胡居仁则恪守新安,不逾尺寸,故以敬名其斋。在吴与弼的众多弟子当中,最能谨守师业的是胡居仁(人称敬斋先生),当时最不能容忍陈献章(号白沙)之异见新说的也是这位敬斋。
胡居仁认为,陈献章对理学只是“窥见些道理本原,”在功夫践履方面,只是笼统地讲静坐体验,没有循序渐进格物致知的细节规定,故其立说“遂成空见。”又指出,陈氏“物有尽而我无尽”的主张,乃是禅佛教的心性之说,有违儒门宗旨,陷入异教。胡氏之所以要对陈白沙提出批评,乃在于其学问宗旨的不同。敬斋主“敬”,左绳右矩,严毅自律,属保守型的理学家,学问气象与白沙迥然有别。敬斋的另一位同门娄谅(本书前面已作介绍)因“遗文散失”,学术面貌不明,而他的弟子夏尚朴(东岩)却也是“传主敬之学”的。《东岩集》中有不少批评白沙的话,谓“白沙之学近禅”,并明确将当时的学风大坏(实为学风转变)归罪于白沙。事实上,后世许多著名学者,如黄宗羲、纪昀等,也把陈献章端坐澄心、静中涵养心性的工夫学说况比于禅。
胡居仁对白沙的攻击,较之宋代朱朱熹批评陆九渊有过之而无不及。元代在考虑将宋代儒者奉祀孔庙时,陆九渊就是因其学说流于禅而被除名。白沙因明代士风颓败,希望力挽狂澜、为明代儒学开拓出一条崭新的康庄大道,故而其说自有特定的时代价值,不容肆意贬低。但是胡居仁的攻击却并非完全空穴来风。白沙不但受禅宗思想影响,而且受惠良多,其学佛意浓厚是不争的事实,是宋明儒家中最无门户意识的思想家。
胡居仁与陈献章同为吴与弼的弟子,陈献章被认为是明初以来重提陆九渊之学使心学异军突起的发端人,王阳明之学即由此开显出来;胡居仁则被认为是明初诸儒中坚守朱熹之学最醇者。胡居仁以“敬”为存养之道,强调“静中有物”,静中自有主宰,即“有主”。他认为,心性修持中,“有主”是关键,主宰是“操持”、“持守”的功夫,使“心存处理即在”,而这正是儒家与释氏的区别所在。儒门工夫也可以有“静”,但需借助有意识的“敬”,才能“操”而存之,才能自有主宰,而不至于象禅者那样流于空虚寂灭尽丧天理。他说:“若无个操字,是中无主,悠悠茫茫,无所归著,若不外驰,定入空无。”“禅家不知以理义养心,只捉住一个死法。”“儒者心存万理,森然具备,禅家心存而寂灭无理;儒者心存而有主,禅家心存而无主;儒家心存而活,异教心存而死。”胡居仁据此批评陈献章,认为陈氏虽然能见得一点道理,但缺少操持工夫,遂成空见。
胡居仁对陈献章的批评,在《明儒学案》作者黄宗羲看来并不具有实质性意义,他曾说,胡居仁以“有主”论静中之涵养,这种观点与陈白沙所谓“静中养出端倪,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勒也”实际上是冥相契合的。他认为胡居仁议白沙为禅,只表明二人个性的不同,“盖先生
胡居仁故居位于社庚乡古塘村,这个村绝大部分为胡姓。该房屋占地面积262平方米,从结构与装饰来看,属徽派建筑风格。在气宇轩昂的门楼上刻有“淑心遗润”四个石雕大字。故居有400—500年历史,高墙外观森严,墙线错落有致,廊柱石雕,窗楹木雕,花纹清晰精致,厅前厅中有两处四水归堂的“天井”。原宅面积较大,现存房屋仅为其中一部分,房前原有旗杆石一块,现不存。胡居仁墓
成化二十年(1484),胡居仁病逝于家中,享年51岁,葬在梅港乡大山底村狮子山南麓。明神宗为表哀悼,令人作18斤重黄金头像陪葬棺内,并追谥“文敬”。坟墓方圆两公里,墓穴数处,18副木棺分别葬于山岭周围,均从甬道推进。历代盗墓贼欲掘未成,皆因墓穴真假难辩,无从下手。南依南昌——景德镇公路,墓高1米,直径5.22米。砖石结构,有碑“明从祀先儒胡文敬公之墓”,墓前灌木丛生。保存较为完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有石碑坊、墓石、石坊、石阶,解放后,兴修水利时拆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