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府 编辑

广东省明清时期划分的行政区

广州府广州府

广州府,是一个历史行政区划,始设于明朝,结束于民国初年,是明清时期广东省设有的十大州府之一。广州府隶广肇罗道。至清朝光绪二十四年裁巡抚,寻复。三十一年,仍与粤海关监督、粮道同裁。布政、提学、提法、盐运四司,巡警、劝业二道,广州将军,满洲、汉军副都统,广东水师提督驻。

广州府始设于1368年(明洪武元年),辖1州15县,到了清代,广州府管辖14县 ,包括南海县、番禺县、顺德县、花县、东莞县、从化县、龙门县、新宁县、增城县、香山县(今中山)、新会县、三水县、清远县、新安县(今深圳)共14县,范围包括今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广州府自明清设立以来,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鼎盛,一直处于广东省的领先地位,也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和兴盛之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广州府

行政区类别:府

所属地区:大清广东广肇罗道

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

下辖地区:约今广州/佛山/中山/珠海/香港/澳门/东莞/深圳/龙门/江门/清远等

政府驻地:广州市越秀区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毗邻:肇庆府、韶州府、惠州府

类别:历史行政区划

时期:1368年~1912年

历史名人:崔与之、陈献章、梁储湛若水、袁崇焕、骆秉章、戴鸿慈、唐廷枢、郑观应、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蒋光鼐

历史沿革

编辑

元代以前的广州区划详情请看词条:广州。

元、明、清代,广州先后称广州路、广州府,其中在元朝年间称江西行省广东道广州路,明清年间则称为广州府。在不同朝代,广州管辖的范围也不同,但始终包括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广州城则是地方行政中心所在地。当时的广州城,人们习惯将其称为"省城"。然而,无论是作为南海郡、岭南道,还是广南东路、广州路、广州府的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广州均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没有建立独立的行政管理机关。从隋唐至清代,广州城一直保持着一城两县的格局,城西属南海县,城东属番禺县。其中,清代的广州城就以北京路为分界,东属番禺县,西属南海县。

广州府及广东省历史地图

明清时期的广东省设有十大州府,上六府:广州府、肇庆府、南雄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今广西北钦防三市)、琼州府(今海南省)。

广州府的前身是元代的“广州路”,广州路辖番禺、南海、东莞、增城、香山、新会、清远等县及县级的广州录事司,区划范围就是清代广州府的基本范围 。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广州路”为“广州府”。清随明制。广州府的管辖范围,西北至今连州市,东北至龙门县,中括南海、番禺、顺德三县,南至香山县(包括澳门)、新安县(包括香港)。

明代广州府

明代广州府

明代广州府由元代的广州路、桂阳州、连州合成。辖番禺、南海、顺德、东莞、新安、三水、增城、龙门、清远、香山、新会、新宁(今台山)、从化及连州所领阳山、连山2县,共15县。顺德、新安、三水、新宁、从化都是明代新设立的县。连州以及所领二县在元代为桂阳州,与广州府的关系要疏远一些。

清代广州府

清朝广州府清朝广州府

到了清代,连州及所属2县从广州府分出,设立连州直隶州。清代广州府的辖县,加上新设的花县共14县 。各县大致范围如表格所示 。

各县大致范围

县名

范围

县治

南海县

完全来自南海县:南海区、禅城区、旧荔湾区;部分来自南海县:白云区、越秀区、旧芳村区(花地河以西)

广州城城西(今广州市旧南海县街)

番禺县

完全来自番禺县:番禺区、海珠区、天河区、旧黄埔区;部分来自番禺县:越秀区、南沙区、白云区、南沙区、旧芳村区(花地河以东)

广州城城东(今广州市德政北路一带)

顺德县

今顺德区

大良堡(今顺德区大良街道)

花县

今花都区

花城(今花都区花山镇花城村)

东莞县

今东莞市、南沙区东南部分

莞城(今东莞市莞城街道)

从化县

今从化区

街口圩(今从化区街口街道)

龙门县

今龙门县

龙城(今龙门县龙城街道)

新宁县

今台山市

宁城(今台山市台城街道)

增城县

今增城区、黄埔区中部

附城(今增城区荔城街道)

香山县

今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南沙区西南部分

石岐圩(今中山市石岐街道)

新会县

今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

会城(今新会区会城街道)

三水县

今三水区

河口圩(今佛山市三水区河口镇)

清远县

今清城区、清新区

清城(今清远市清城区凤城街道)

新安县

今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

南头城(今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

史籍记载

“广州府”这一史称,从明朝一直沿用至民国初年,后因“大总统谕”宣布废除州、府、厅的旧称而停用。《清史稿》对“广州府”的记载如下:

广州府:冲,繁,疲,难。隶广肇罗道。两广总督旧驻肇庆,乾隆十一年徙。光绪二十四年裁巡抚,寻复。三十一年,仍与粤海关监督、粮道同裁。布政、提学、提法、盐运四司,巡警、劝业二道,广州将军,满洲、汉军副都统,广东水师提督驻。明领县十三。康熙中增置花县。广四百二十里,袤五百二十二里。北极高二十三度十一分。京师偏西三度三十三分。领县十四。有厅三:曰佛山,雍正十一年置;曰前山,乾隆八年置;曰虎门,道光二十五年置。有粤海关,康熙二十四年置。广州商埠,道光二十二年英南京条约订开。

南海冲,繁,疲,难。倚。府西偏。粤之山,五岭据其三。北:越秀。西北:灵洲。西南:西樵山。北江自三水入,东南流,东别出为紫洞水,至番禺,合珠江入顺德。西江自三水入,东南过九江,亦入顺德。西北马迳水,首受芦包水,南与三江水会。屈东北流,左合黄洞水,南流溪水自番禺西南注之。南出石门山为石门水,过府治西南,屈东为珠江,入番禺。有九江浦主簿。三江、金利、神安、黄鼎、江浦、五斗口六巡司。西粤汉,西南三佛铁路。

番禺冲,繁,难。倚。在城有番、禺二山,县以是名。北:白云。东南:浮练,一名浮莲冈。东南滨海。南有珠江,上承南海石门水,东南流,歧为二,至长洲复合。又东南为波罗江,左合东江,为三江口。又东南,狮子洋合沙湾水入于海。有狮子营。西:永靖营。有慕德、鹿步、沙湾、茭塘四巡司。鱼雷营有船坞在黄埔。番禺、五羊二驿。东广九,西北粤汉铁路。

顺德繁,疲,难。府南百里。北:都宁。西:天湖。西北:西淋山。北江自南海入,为河澎海,东南流,屈北为扶闾海,又东叠石海,东别为沙湾水,合珠江。至半江为板沙海,入香山。西江自南海入,东别出为甘竹滩水,与板沙海合,过仰船冈,别出为仰船海,至新会入海。县丞一,治容奇。有紫泥、江村、马宁,又北都宁四巡司。有甘竹商埠,光绪二十三年中英缅甸条约开。

花简。府北九十里。康熙二十四年,以番禺县平岭置,析南海县地益之,来属。东北:花山,县以是名。西北:盘古洞,黄洞水出焉,西南流,右纳横潭水、罗洞水,屈南曰泥水,出清远,自西北来注之,又东南入南海。有狮岭、水西二巡司。有粤汉铁路。

东莞冲,繁,疲,难。府东南百八十里。南:黄岭。东南:宝山。西南滨海。海中秀山,东西峙若门然,曰虎头门,珠江出其中,又谓之珠江口。有炮台五:曰威远、上横档、下横档、大角、沙角。东江自博罗入,合沥林水、九江水,西过黄家山,南别出为到涌水,会珠江,皆入海。石龙镇,县丞一。京山、缺口、中堂巡司三。铁冈驿一。广九铁路。

从化简。府北百三十里。东北:五指山。又十八山,流溪水出焉,南合陈峒水、玉溪,合过县治东南,左纳曲江,右纳黎塘,至番禺入石门。有流溪巡司。石岐驿。

龙门简。府东北二百一十里。西:蓝粪山。西北:分水凹山。山西之水汇流溪入北江,山东之水汇西林水入东江。西林水一名九淋水,出西北三角山,合高明、白沙,屈西南,纳群溪水、永清水,入增城为增江。有热水湖在西北。有庙子角巡司,后迁永清墟。

新宁疲,难。府西南三百六十里。北:三台。东:百峰山。西南:大隆山。南滨海。海中有上川洲、下川洲。北:长沙河,即恩平江,自开平入,东南流,合南门河,西北合紫霞河,入新会。东南:泥涌河,南合牛角水,至烽火角入海。西:那扶水,亦南至狮子洲入海。又有潭江河,康熙二十六年总督在南凿,西引泥涌河,东北达新会崖门,以通舟楫。温泉、醴泉在西南。广海寨,县丞驻。有上川盐巡司。有公益商埠。宁阳铁路。

增城简。府东百六十二里。西:云母。西南:南樵。东北:罗浮山。东江自博罗入,西流屈南,至番禺合珠江。增江上流为龙门水,南与派潭水合,又南至三江口,右纳澄溪水,左纳九曲水,过县治东南,分流入东江。绥福水出西北青幽山,亦东南入于东江。有茅田巡司,新塘墟主簿。

香山疲,繁,难。府东南二百廿里。北:浮虚。东南:五桂。又濠镜澳山,山突出海中成半岛形,曰澳门。光绪十三年入于葡萄牙。其北濠镜澳关。又西,拱北湾有关。东南滨海。海中有东澳山、九星山,下曰九星洋。又有老万、九澳、横琴、三灶、浪白诸山在海中。西北:板沙海,自顺德入,东南至潭洲。木头海首受仰船水,东南分流入海。古镇海首受西江,亦自顺德入,东南至螺洲,与石岐水合,南出磨刀门入海。前山寨城,县丞驻。黄梁都城,都司、巡检驻。又淇澳、香山、黄圃三巡司。有香洲商埠,宣统元年奏开。

新会繁,疲,难。府西南二百三十里。北:黄云、圭峰。东南:崖山,与西南汤瓶嘴山对峙,熊海出其中,曰崖门。南滨海。西江自南海入,为天河海,东屈而南,过猪头山,歧为二:东南出者曰荷塘水,合古镇海东南入香山,又西别为外海水,西南至虎跳门入海;西南出者曰分水江,合潖水,南过江门,注熊海。又西,恩平江自开平入,与潭江合,东北流,为青胆洋,左纳桥亭水,东南合分水江,出崖门入海。江门,县丞驻。潮连、牛肚湾、沙村三巡司。大瓦司,废。蚬冈、东亭二驿。江门商埠,光绪二十八年中英商约订开。有宁阳铁路。

三水冲,难。府西北二百七十里。南:昆都。北:龙坡山。北江西南流,至胥江口东别出为芦包水,又西南至四会,合绥江,别为思贤水,会西江。东过县治南,为肄江,至于西南潭入南海。北江自西南潭别出为三江水,与芦包水合,至南海,出石门,其下流为珠江。西有西江,自高要入。青岐水首受绥江,东南过金洲山,亦入南海。西南镇,县丞驻。有胥江、三水二巡司。三水口亦名河口,有商埠,光绪二十三年中英缅甸条约订开。有三水、西南二驿。三佛铁路。

清远冲,难。府北三百四十里。西:秦王。东:中宿峡,一名飞来峡。北江自英德入,西南流,潖江水东来注之,曰潖五江口。至县治西南,合政宾江。屈南,右纳山塘水,左纳大燕水,过回岐山,入三水。有回岐、潖江、滨江三巡司。有清远驿,安远废驿。有粤汉铁路。

新安疲,难。府东南二百六十里。康熙六年省入东莞,八年复置。南:杯渡,一名圣山,古谓之屯门山。东南:官富。东北:大鹏山。其南曰老大鹏山,有东涌所城。东、西、南三面滨海。海中有零丁山,其下曰零丁洋。又南,头沱泞、佛堂门、急水门、大屿山、榕树湾等澳。西北:永平河,首受东莞九江水,东南至碧头汛入海。大鹏所,县丞驻。有福永、九龙二巡司。其南:香港岛,道光二十二年割于英。咸丰十年,又割九龙寨属焉。光绪二十四年,又拓租九龙司属地二百方英里,订九十九年之约,置九龙关榷税。有广九铁路。

广府民系

编辑

广府民系是指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广府人是广州府人的简称 。广府人主要自唐宋时期经粤北南雄珠玑巷迁入,因此珠玑巷被称为广府人的祖居之地 。其后裔繁衍达7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清远、三水、佛冈、新兴、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顺德、广州、花都、从化、中山、珠海、新会、江门、台山、开平、鹤山、恩平、东莞、增城、龙门、宝安、深圳、博罗、惠阳等28个市、县,668个乡(镇)、村 ,以及香港、澳门和海外。

先秦时期,广东地区居住的是被成为“南越”的少数民族部落,包括壮、瑶、黎族等。当时广东地区人口稀少,秦统一岭南后,从中原迁来了数十万移民,到公元2年,广东人口有37.52万人 。秦汉时期,广州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外贸口岸,但广东经济和人口分布的重心仍在粤北和西江流域,而珠三角地区一直到唐代都是人烟稀少、还没有被开发的地区。

唐开元四年冬,张九龄下令开凿梅岭,梅关古道的开辟,重塑了岭南的商路,便成为南岭中最重要的一条交通道路,凡人口迁移、军队调动、商旅往来、使节访问等,大都经过此道 。探寻广府头,梅关珠玑古道是中原及江南百姓因战乱等原因向广东珠三角大迁徙中最大的通道。大批中原百姓途经此古道,暂住“歇脚”,或滞留长住,经几代繁衍后再中转南下珠三角,故珠玑巷成了广府人最大的来源。

唐、宋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繁,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来到南雄珠玑巷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故那里的许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吾广故家望旅其乡从南雄珠玑巷而来”。清《广东通志》云:“珠玑在南雄府保昌县沙水寺前,相传广州梁、霍韫诸望族,俱发源于此”。自北宋后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间,中原及江南氏族由南雄珠玑巷陆续南迁到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其大片的荒坦并不断增生的沼泽地成为南雄珠玑巷农业迁民的目的地 。广州府的基本境域从元代开始一直稳定了七百多年。这一境域中的居民,长期处于同一中级行政区划之中,民风、民俗融合,形成具有共同特征的地域性民系文化。

据民国时期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称:由珠玑巷南迁南海、番禺、顺德、新会、鹤山、 中山、东莞、恩平、广宁、清远、宝安、阳江、增城等地的氏族有73 姓,164 族。近年来,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派员到珠江三角洲各市、县调查,收集到诸姓族谱、家谱有143 姓氏,主要分布在清远、三水、佛冈、新兴、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顺德、广州、花都、从化、中山、珠海、新会、江门、台山、开平、鹤山、恩平、东莞、增城、龙门、宝安、深圳、博罗、惠阳等28个市、县,668 个乡( 镇)、村。居上述地区,包括该地在港、澳、台的同胞和在海外的侨胞,人口达数千万人。

广府文化

编辑

广府文化即广府民系的文化,是粤方言地区之中的一个地域文化,指广东珠三角广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的文化。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原与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在岭南文化中影响最大,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广东汉文化的代表 。广府文化的代表有“广东音乐”“醒狮”“广绣”“广彩”“广雕”“岭南画派”“镬耳屋”“岭南园林”“粤剧”“粤曲”等等 。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代表,广州是广府范围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广州是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如今已是国家中心城市),是广府文化的中心地,对周围地区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语言

粤方言属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方言,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 ,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语种之一。广义的广州话称“广府话”、“白话”,属粤语言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语种,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广府片”是按语言区域划分,属语言学概念,“广州府”行政区划范围为珠三角为主要区域及其周边地区。广州方言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

粤方言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言、源自楚国的楚语等说法,是保留古汉语成分较多的一种语言 。清代学者陈澧对《广韵》和广州方言有深入的研究。在《广州音说》中,他详细论述了广州方言的特点及其源流,认为广州方言的音调合于隋唐韵书《切韵》,因为“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徒居广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粤方言是唐宋时期的“国语”。

广州话在社会交往和改革开放中影响力不可低估,国内和世界都有不少非粤语区的人士学习和使用广州话。广州话是粤语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保存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在语言方面,粤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特点,对古汉语研究意义重大。粤方言的广州话中元音有长短之分,汉语其他方言中都没有这种现象,现代学者构拟的汉语中古音中也没有这种现象。粤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汉语的成分,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较大的差异,具有自己特有的语音特点。

科举

广州府历代乡贡进士总人数为1283人,其中番禺为260人,占20.3%;南海357人,占27.8%;顺德238人,占18.6%; 东莞193人,占15.0% ;江门231人 ;香山(中山、珠海)138人 。明代一朝,广东共出了6355名举人、889名进士、6名一甲进士、3名状元,其中出自广州府者占了半壁江山,有举人3090人、进士457人,而广东6名一甲进士中,5人皆出自广州府。

广东历史上一共出过9位文状元和5位武状元,其中顺德、南海各出了3位状元,而且都是2位文状元和1位武状元,番禺也出了2位文状元,分别为简文会、张镇孙、伦文叙、黃士俊、庄有恭、梁耀枢、朱可贞、姚大宁。

建筑

广府民居通常符合通风与阴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镬耳屋是广府建筑的典型代表,屋子的山墙砌成镬耳状,故称“镬耳屋”。 广府民居风格在南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至清中叶已经相当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间两廊式的合院 。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有地位人家以镬耳风火墙为特色。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

园林

岭南园林主要指珠三角地区广府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现存的清代岭南四大园林分别是清晖园、余荫山房、梁园、可园,其他著名园林还有宝墨园、顺德和园、粤晖园等。

饮食

广州菜是粤菜的代表,源自中原,取百家之长,烹调技艺多样善变。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 广州菜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用料丰富,选料精细,技艺精良,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还兼容许多西菜做法,讲究菜的气势、档次。广州菜是粤菜的代表,民间有“食在广州”的美誉,顺德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著名的广州菜有:白切鸡、烧鹅、烤乳猪、红烧乳鸽、蜜汁叉烧、脆皮烧肉、蒜香骨、白灼虾、干炒牛河、广东早茶、老火靓汤、罗汉斋、广州文昌鸡、煲仔饭等。

民俗

广府地区的节俗有广州迎春花市、番禺飘色、生菜会、醒狮、龙狮、鳌鱼舞、黄阁麒麟舞、市桥水色、佛山秋色、鱼灯、乞巧、中秋灯会、元宵灯会、重阳登高、凤舞、八音锣鼓、木鱼歌、龙舟、北帝诞、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盂兰节、观音开库等 。广州扒龙舟有上千年的历史,广州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庭活动,南汉后主刘龚(958年-971年在位)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到了明、清两代,是广州龙舟竞渡的鼎盛期。

疍家文化

编辑

历史上,珠江三角洲曾长期是岭南疍民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东晋时期广州以南一带有包含疍民在内的人口达5万多人,颇成规模。《广州府志》记载,南宋末年新会疍民参加崖门水战的数量也在万人之上。苏东坡在南贬惠州的路途中见到了“床床避漏幽人屋,浦浦移家蜑子船”的景象。

历史人物

编辑

各县历史名人如表格所示。

各县历史名人

县名

历史名人

南海县

詹天佑、霍韬方献夫、戴鸿慈、冯自由、何香凝、康有为、林良、陈祖章、伍秉鉴、陈启沅、梁佩兰、简照南、简玉阶、邹伯奇、陈子壮、朱次琦、何维柏、叶问

番禺县

陈大震、邓世昌、李昴英、屈大均、陈澧、杨孚、胡汉民、黎遂球、朱执信、李福林、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冼星海、何氏三杰、居巢、居廉、吴大猷张维屏梁鼎芬、邬彬

顺德县

梁储、尢列、薛广森、陈恭尹、陈邦彦、李文田、刘纪文、曹嘉祥、李小龙、龙建章、梁铁君、伍宪子、梁敦彦、连声海、郑彦棻、薛广森

香山县(含澳门)

孙中山、陆皓东、杨鹤龄、吕文成、萧友梅、唐国安、唐廷枢、徐润、郑观应、唐廷桂、莫仕扬、莫干生、马应彪、郭乐、蔡昌、李敏周、黄焕南、容闳、李锦裳

东莞县

尹自重、王宠惠、袁崇焕

新会县

林国祥、梁启超、陈献章、伍廷芳伍连德、陈少白、邓泽如、梁思成、黄景星、陈白沙、陈垣、冯平山、张其光、张荫棠、林锵云、陈国达、陈享、郑绩、陈梦吉、高竹、司徒美堂、赵竹光

增城县

湛若水、崔与之、吴秀峰

从化县

李务滋、欧阳磊、谢瀛洲

花县

骆秉章、洪秀全

三水县

郑绍忠、何大傻、梁士诒、胡经甫、陆丹林、黄振龙

龙门县

李达钦

新宁县

林为干、丘鹤俦、黄宗霑、杨善深、李凌、陈宜禧、马超俊、余程万、伍世文、陈伟文、温应星、黄隆生、伍舜德

新安县(含香港)

严老烈、郑毓秀、凌道扬

清远县

陈可钰、朱汝珍

海外华侨

编辑

广州市是全国最大的侨乡都市。2016年末,广州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归侨、侨港澳眷属近400万人,其中市内归侨侨眷、侨港澳眷属近160万人,占广州市户籍人口近1/5,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近240万人,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大洋洲及港澳地区 。全球有广府籍港澳同胞365万人,广府籍海外华侨华人达897万人。

大量在海外生活的广府人,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其中,中国改革开放后从大陆移居海外的“新移民”们在北美孕育了“新移民文学”。美国旧金山华文文艺界协会名誉会长刘荒田认为,“新移民”群体以广府籍人数最多,他们在北美站稳脚跟后,开始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首批新移民文学作品主要以回忆为主线,以乡愁为基调,新移民文学已是大中华文学的分支,如今,像刘怀宇等广府籍作家已成为推动海外汉语文化发展的重要队伍。

在澳大利亚,华裔从政者与小区团体长期以来积极推广及传承中华文化,民间组织更不时透过各种渠道、表演方式等来倡导中国文化,当中广东人的岭南文化表演艺术,更是备受当地民众喜爱,很多其他族裔的年青人纷纷拜师学艺,间接促成不同民族的融汇与交流,而在当地的华人厨师协会亦在过去多年间举办各种美食节,推广岭南饮食文化,创造新颖的广东食谱。

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其中有不少是广府籍华人。在东南亚各国长期流传着“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的名言,华人移居马来西亚,历经数代繁衍后早已落地生根,但今日的马来西亚华人,包括土生土长的年轻一代,大多仍深谙中文,而在华人密集的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华人之间更习惯使用广府话作为沟通语言,中国方言文化维系着海外华人的情感。

其它相关

编辑

《广州府》明·解缙

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洪武年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奉命主持编修《永乐大典》。此书《永乐大典》第1905卷至1907卷,内容为建置沿革、道里、城池、桥梁、关津、坊里、风结形势、户口、田赋、课利、土产、山川、宫室、祠庙、寺观、坛壤、公署、学校、兵防、古迹、宦迹、人物、文章、题咏、碑刻等门。

《广州府部汇考》清·蒋廷锡

蒋廷锡字扬孙、酉君,号西谷、南沙、青桐居士。清康熙年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领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清康熙时,陈梦雷等辑《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年间,蒋廷锡等重辑。此书即摘自《古今图书集成》,内容为广州府建置沿革考、疆域图、疆域考、星野考、山川考、城池考、关梁考、公署考、学校考、户口考、田赋考等。

下一篇 南海县

上一篇 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