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鬻拳 编辑
鬻拳,鬻氏,名拳。楚国政治人物。春秋时楚官。以忠义赤诚,敢于犯言直谏留名青史,在辅佐楚文王过程中用,有过两次强谏,第一次,他劝阻楚王烹杀蔡哀侯姬献舞,第二次,闭门不纳打了败仗回国的楚文王,两次强谏后都自断一足的事迹尤其突出。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楚国
逝世日期:前675
主要成就:胁君之谏
本名:鬻拳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湖北
公元前684年,息侯夫人归宁途径蔡国,蔡哀侯姬献舞以姨相呼,言语轻浮,惹怒了息侯。息国与蔡国订有军事协议,息侯故意请求楚文王讨伐自己,等蔡哀侯出兵相助时,反戈相向,让姬献舞成了楚军俘虏。被俘虏的蔡侯得知实情,恼羞成怒,大骂息侯诡计多端,文王不义。见其咒骂不止,盛怒之下的文王架起油鼎,准备烹杀蔡侯,祭祀太庙。
杀一个小小的蔡侯轻而易举,但他的死会给楚国带来麻烦——其他诸侯很有可能在恐惧之余,联合起来共抵御楚国。这样,楚国北上中原的道路就会更加艰难。大臣鬻拳审时度势,觉得文王之举弊大于利,虽可解一时之恨,但会使楚国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
于是,鬻拳立即面见楚文王,并劝说道:“蔡侯杀不得!楚国刚入中原之地,您就用这么残忍的手法杀害被俘虏的诸侯,实在是难以让其他诸侯归服。如果我们放过他,并与蔡国结盟,既得盟友,又能让其他诸侯国信服,不是一举两得吗?”
纵观当时的形式,鬻拳所言确是最有利于楚国的方法。但蔡侯如此辱骂自己,文王无论如何都难消心头之气,因此,他不听鬻拳的劝诫,执意烹杀蔡侯。
耿直的鬻拳见楚文王固执己见,不免又气又急。别无他法,鬻拳一咬牙,拔刀架在楚文王的脖子上,怒气冲冲地说:“我宁可与你一同去死,也不愿见您失信于天下诸侯!”楚文王吓得魂不附体,改口说:“我听你的!”说着,连忙命人撤下油锅,放过蔡侯。
见油锅已撤,蔡侯获赦,鬻拳丢下刀子跪倒在地,说:“大王能听臣的建议,是楚国的福。但为臣者胁迫君王,罪当万死。”于是,鬻拳请求文王处置自己。文王素知他脾气率直,并没有怪罪他的意思,说道:“我明白你是一片忠心,并不怪罪与你,算了吧。”
可鬻拳不觉得,说:“王虽赦免臣,臣何敢自赦?”话音未落,操起佩剑,自刖一足,然后忍痛大呼:“人臣有无礼于君者,视此!”
鬻拳此举,惊呆在场所有人,文王回过神后,赶忙派人救治鬻拳。之后,文王将鬻拳斩下的一足供奉于太庙,作为自己不纳谏的警示。文王怜鬻拳忠诚,让他掌管都城城门。
鬻拳的做法,充分显示出文王是一个开明的君主,能从谏如流,又能给众臣树立下忠君的榜样。
当初,鬻拳坚决劝阻楚文王不烹杀蔡侯,楚文王不听从。鬻拳拿起武器对准楚文王,楚文王害怕而被迫听从。鬻拳说:“我用武器威胁国君,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于是就自己用佩剑自断一足。楚文王怜其忠义,让他担任卫戍楚都城门的官职,称之为太伯,并且让他的后代执掌这个官职。
君子说:“鬻拳可以说是爱护国君了,由于劝阻而自己使自己受刑,受了刑还不忘记使国君归于正道。”
原文:
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送伐黄,败黄师于踖(jí)陵。还,及湫(jiǎo),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绖。
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従,临之以兵,惧而従之。鬻拳曰:“吾惧君以皇。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为大阍,谓之大伯,使其后掌之。
君子曰:“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左传》
鬻拳
鬻拳强谏惧威刑,退省怀惭不顾生。
双刖忍行留痛恨?唯君适足见忠诚。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