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匡山 编辑
《别匡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清境”,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政治清明的时代,表达出诗人奋斗的豪情、高远的追求和欲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全诗写得秩序井然,跌宕有致,以写景为主,写景与抒情结合,景象清幽秀美,情感深沉强烈,显示了李诗飘逸豪放的特色。
作品名称:别匡山
作品别名:出山、题大明寺
作者:李白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江油县志》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晓峰如画参差碧⑵,藤影风摇拂槛垂⑶。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⑷。
莫怪无心恋清境⑸,已将书剑许明时⑹。
词句注释
⑴匡山:即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是诗人少年时读书学剑之地。
⑵参差碧:《彰明县志》作“色参差”。
⑶槛:当指大明寺之栏杆。
⑷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⑸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
⑹书剑:指文才武艺。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白话译文
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
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带着家犬行走;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
我倚树而立,聆听树上猿啼阵阵,有时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整体赏析
李白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这首《别匡山》应属后一类。
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从远近两个角度描绘匡山的美景:远处,晨光初露,翠峰环簇,山色斑斓,美景如画,不禁心情舒畅;近处,晨风轻拂,摇动藤蔓,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则是一幅幅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这是诗人熟悉的山村,使人倍感亲切。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写诗人闲倚古树,心随浮云,不料山僧洗钵,群鹤惊飞,打断了诗人的遐思。于是引出最后“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两句,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表达了李白内心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且诗人即将去追随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此诗也透露出诗人隐逸与入世的矛盾。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诗人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名家点评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刘友竹《“伪碑”仍伪“确证”不确》:“此诗说‘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不过是一个未第童生的一份干瘪的决心书而已……一首平仄不调、对仗不稳、手法拙劣、格调平庸之作。”
李白像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