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编辑

宋代诗人苏轼诗作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之一,其中“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便是千古名句,而这首诗也是促成“乌台诗案”最关键的一根导火索。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作品别名:咏桧

作者:苏轼

创作年代:北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系狱时

作品出处:《杭州纪事诗》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诗词正文

编辑

其一

王池馆遍重城,奇草幽花不记名。

青盖一归无觅处,只留双桧待升平。

其二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注释译文

编辑
双桧:即桧树,桧(音guì)、指桧柏、圆柏,深根性植物。本意为这两棵桧树是古树、古桧,枝干呈“卧龙状”,蟠曲伸张,主根一直向下深入,一幅昂扬之态。

蛰龙:蛰伏的龙。比喻隐匿的志士。 唐 曹松 《题甘露寺》诗:“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金 元好问 《刘曲龙潭》诗:“蛰龙何年卧,万国待霖雨。”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定计》:“蛰龙困久夜长吟,欲作甘霖,定作甘霖。”

创作背景

编辑
《咏桧》一诗写于苏轼四十四岁时,诗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这么两句,却被沈括指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如此!"指控他"大逆不道",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而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点评赏析

编辑
这首诗是写给钱塘秀才王复的,其时王复在乡间行医,悬壶济世,口碑甚好。王复在候潮门外的家,庭院中有两棵高大的百年古桧。诗的意思是说,两棵桧树相对挺立,表现出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令人敬畏。它们不仅树干笔直地耸入云天,更为奇特的是,它们的根也直伸伸地扎入地下,在九泉之处也毫无弯曲。当然,只有潜伏地下的蛰龙才能了解,双桧的根也是如此之直。诗中以桧喻人,赞美威武不屈、刚正不阿的优良品德,颂扬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

本诗以古桧入诗,苏轼本想表达如古桧一样的坚韧不屈。却不想因将“桧”与“龙”扯上关系,而“龙”又可与“皇上”扯上关系,“新进”的政敌便掏空心思,穷追猛打,引伸出“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要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由此,酿成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震惊朝野的大案。苏轼以为在劫难逃,极度悲伤,在狱中写下两首诀别诗。

后世影响

编辑
苏轼在御史台的死囚牢里被关押了四个月零十二天,司马光苏辙等三十人也受到株连,苏轼的文章诗词被大量毁掉,“比事定,重复寻理,十亡其七八矣!”凡是文字狱横行之日,即是文化惨遭浩劫之时。这是万古不废的历史教训。乌台诗案已经过了900多年,在21世纪看来,这首诗依然是一首好诗。它希望人们:在明处要正直,在暗处也要正直。这是人的有价值的精神和品格。

作者简介

编辑

苏轼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下一篇 於潜女

上一篇 新城道中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