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编辑
宋代诗人苏轼诗作
作品名称: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作品别名:咏桧
作者:苏轼
创作年代:北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系狱时
作品出处:《杭州纪事诗》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双桧:即桧树,桧(音guì)、指桧柏、圆柏,深根性植物。本意为这两棵桧树是古树、古桧,枝干呈“卧龙状”,蟠曲伸张,主根一直向下深入,一幅昂扬之态。
蛰龙:蛰伏的龙。比喻隐匿的志士。 唐 曹松 《题甘露寺》诗:“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金 元好问 《刘曲龙潭》诗:“蛰龙何年卧,万国待霖雨。”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定计》:“蛰龙困久夜长吟,欲作甘霖,定作甘霖。”
《咏桧》一诗写于苏轼四十四岁时,诗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这么两句,却被沈括指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如此!"指控他"大逆不道",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而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首诗是写给钱塘秀才王复的,其时王复在乡间行医,悬壶济世,口碑甚好。王复在候潮门外的家,庭院中有两棵高大的百年古桧。诗的意思是说,两棵桧树相对挺立,表现出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令人敬畏。它们不仅树干笔直地耸入云天,更为奇特的是,它们的根也直伸伸地扎入地下,在九泉之处也毫无弯曲。当然,只有潜伏地下的蛰龙才能了解,双桧的根也是如此之直。诗中以桧喻人,赞美威武不屈、刚正不阿的优良品德,颂扬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
本诗以古桧入诗,苏轼本想表达如古桧一样的坚韧不屈。却不想因将“桧”与“龙”扯上关系,而“龙”又可与“皇上”扯上关系,“新进”的政敌便掏空心思,穷追猛打,引伸出“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要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由此,酿成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震惊朝野的大案。苏轼以为在劫难逃,极度悲伤,在狱中写下两首诀别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