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潜女 编辑

北宋苏轼诗作

《於潜女》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前八句描绘了於潜山村少女天生丽质与古风浓厚的衣妆所融合出的美,刻画了於潜少女质朴无邪的性格,烘托出她们大胆淳真、热烈奔放的青春情感,最后两句勾勒出了山村青年男子和妙龄女儿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爱情生活。全诗清新健道,句句押韵。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於潜女

作者:苏轼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全宋诗》

作品体裁:七言古诗

作品原文

编辑
於潜女1

青裙缟袂於潜女2,两足如霜不穿屦3。

觰沙鬓发丝穿柠4,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5,至今遗民悲故主6。

苕溪杨柳初飞絮7,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8。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於潜:浙江古县名,在今杭州市西二百多里处。

2.缟袂:白色衣服。缟:白色丝绸。袂:衣袖。

3.屦(jù):鞋。

4.觰(zhā)沙:伸张,张开。韩愈《月蚀》诗:“赤鸟司南方,尾秃翅沙。这里借来形容鬓发翘起。柠:应作“杼”。织布机上穿纬线的筘。丝穿柠,形容发上插着大银栉(即蓬沓),有如黑丝穿过柠(杼)。

5.濞(bì):汉初刘濞被封为王。老濞:这里借指五代的吴越王钱氏。这句是说,於潜女鬓发的装饰还是吴越时代的宫妆,从她的祖宗一代代传下来,至今未变。

6.故主,指吴越王。

7.苕溪:出浙江天目山,分东苕西溪二源,合流后入太湖。

8.姬、姜、齐、鲁:周初,太公姜尚封于齐;周公姬旦的几子伯禽封于鲁;姜氏、姬氏是齐、鲁的贵族。

白话译文

黑的裙、白的衫,於潜的农妇,双脚白皙如霜,赤露不穿鞋子。

高耸膨松的头发被银栉绾住,犹如丝穿过织梭,银栉遮住了前额,在风雨之中毫不介意地来去。

这种发饰源自越王时的宫妆,代代相传,遗民们至今还怀念着吴越国主。

苕溪边的杨柳刚吐扬出柳絮,她们照着溪水画眉打扮,然后渡过溪去。

碰上丈夫打柴归向他显示美色,不相信齐鲁的姜、姬两家贵族有什么美女!

创作背景

编辑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时诗人巡视於潜,多见衣饰朴素兼有古风的山乡村男女,民风纯朴,性格质朴无邪,对其间生活也心生慕之。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这首诗描写於潜女之美,夫妻间之相爱,他们在山水间从事劳动,自得其乐,不信人间还有齐鲁姬姜的富贵华美值得他们羡慕。

作品选取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细节,用“青裙编袂”、“两足如霜”、“儲沙鬓发丝穿柠”、“老濞宫妆”这些服饰、形貌,以及“蓬沓障前走风雨”、“照溪画眉渡溪去”这些动作,来描绘於潜女的形象。发式是古老的宫妆,穿着却是青裙白衣,十分朴素,再加“不穿屦”、“照溪画眉”,一个古朴的山区女子的形象便映现在读者面前。

形貌的描绘具有一定的真实感和特色,但毕竟只限于外形,而且又比较平淡,想象的余地并不大。而真正写得蕴积空灵的传神之笔是在后面两句:“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一下子以奇补平,以形传神,活现出这位女子对砍柴郎的情爱,并自得其乐,不信人间还有齐鲁姬姜的富贵华美,就使她质朴纯洁的心灵世界得到了生动的显露,而且提供了联想的线索,使人不由想望那种夫妻劳动在山水间的愉快生活,羡慕起那种古朴山民的纯洁爱情来。

诗中描绘於潜山村少女天生丽质与古风浓厚的衣妆所融合出的美,刻画於潜少女质朴无邪的性格,烘托出她们大胆淳真、热烈奔放的青春情感,并勾勒了山村青年男子和妙龄女儿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爱情生活。诗中所塑造的纯朴可爱的农家少女形象和雍容华丽的贵族妇女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观和对乡村田园生活的赞美。全诗清新健道,句句押韵。

名家点评

宋代文学家洪迈:“东坡赋诗,用人姓名,多以“老’字足成句。……如“再说走老瞒’,“故人余老庞,“老濞宫妆传父祖,“便腹从人笑老韶’,‘老可能为竹写真’,“不知老奘几归’之类,皆随语势而然。”(《容斋随笔·三笔》卷六)

清代文学家纪昀:““老濞’二句横亘中间,殊无绪。”(《纪批苏诗》卷九)

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作者在诗中着力刻画了衣饰朴素兼有古风的山乡村女的形象赞美她们外貌之美、夫妇相谐之乐。这里,寄托了作者美学理想一—追求质朴淳厚的美,追求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为我国诗歌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形象。“老濞”二句承上进一步写於潜女打扮之古色古香,以见民风之淳朴,也与结句呼应,纪昀评为“横亘中间,殊无头绪”,似不确当。(《宋诗精华》)

作者简介

编辑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元丰三年(1080)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元祐九年(1095),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