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村五绝 编辑
《山村五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组诗集中而尖锐地反映了北宋朝廷实行新法后对农村造成的巨大危害,显示了苏轼高度的写实精神和深沉的爱民之情。这五首诗结构完整,多用反讽。
作品名称:山村五绝
出处:《东坡七集》
作者:苏轼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时间:1073年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字数:140
其一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
无象太平还有象①,孤烟起处是人家。
其二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
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其三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②,迩来三月食无盐。
其四
杖藜裹饭去匆匆③,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④。
其五
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⑤。
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平生马少游⑥。
词句注释
①无象太平:即太平无象。
②韶:古代的音乐。
③杖藜:拄着藜木的手杖。
④强半:大半。
⑤底事:何事。
⑥“不须”两句:引用汉代马援的故事,表明作者想隐退的心情。汉代马援的从弟马少游曾劝马援不要追求高官厚禄,衣食足用就可以了。马援后来曾说:“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熏蒸,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
白话译文
其一
竹篱茅屋盖在溪水畔,春日进山村,看到漫山遍野的野花。
太平世道没有定的标志,炊烟起处都是农家,没有流散之家便是好的。
其二
春雨蒙蒙中听见鸡鸣犬吠,人生一世在哪里不是生活呢。
只要放宽盐禁,使百姓生活好起来,他们就不会带着刀剑出去贩盐,愿意在家乡辛勤耕种了。
其三
如今人们生活困顿,七十岁的老人还腰插镰刀去山里割竹笋和蕨菜充饥。
人们不是因为听韶乐忘了饭菜的滋味,而是山中百姓无盐下锅。
其四
为了买盐,百姓手里的钱转眼就在城市花光,农家幼小的子弟大多到城市游荡。
学得了城市的语音,却荒废了农耕生产。
其五
为了这些俸禄一直不归隐,为此我感到惭愧,丰收的年景何事还会让人忧愁呢。
我想早早隐退山林,不要像汉代马援一样,直看到飞鸢坠入水中,才想起少游劝诫的话。
这组诗的第二、三、四首,都以相当尖刻的反语讥讽“新法”,在“乌台诗案”中被指为罪状。其实,御史们也只说这是恶意的讥讽,却没说这是造谣。当时为“新法”辩护的人,亦不能否定苏轼写的是事实,他们只辩护说:“新法”的本意是好的,只是在执行过程中被官吏们搞坏了。
作为组诗,这五首体现着完整的结构。第一首具有总纲的性质,从政治理论上否定“新法”;然后才是具体批评“新法”的中间三首;最后一首表明自己的不合作态度。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赠岭上老人
上一篇 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