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望湖亭 编辑

北宋苏轼诗作

《南康望湖亭》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诗人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是万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颔联写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后两联发慨叹,颈联说的真情,尾联却是发的牢骚,借秋天的景色,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全诗通篇笼罩着一股愁云惨雾,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的志趣,通过沉郁颓丧的情绪的烘托,得到充分表现。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南康望湖亭

作者:苏轼

创作年代:北宋

出处:《东坡七集》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别名:望湖亭

作品原文

编辑
南康望湖亭1

八月渡长湖2,萧条万象疏3。

秋风片帆急,暮蔼一山孤4。

许国心犹在5,康时术已虚6。

岷峨家万里7,投老得归无8。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南康:宋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望湖亭:在星子南吴城山上。

2.八月: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长湖:指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阳湖,其形南北狭长。

3.“萧条”句:意谓所见自然界各种景物都呈现出萧条零落的样子。

4.一山孤:指鄱阳湖中的大孤山。

5.许国:以身许国,为国效力。

6.康时:即“匡时”,救正时弊。宋代避太祖匡胤名讳,以“康”代“匡”。术已虚:政术见解不被采纳,成为虚有、空有。

7.岷峨:岷山与峨眉山,都在四川境内。

8.投老:到老,临老。

白话译文

八月里船过鄱阳,万物景象萧条疏落。

劲急的秋风下,单舟扬帆急驶;

淡淡的暮气中,孤山独峙报国之心还在,救时之策成空。

岷峨故乡相距万里,临老能否归去?

创作背景

编辑
自从元祐四年(1089)离开朝廷,虽然高太后颇看重苏轼,一再召他还朝,但由于旧党的排挤构陷,使他不能久留,每次都是很快就请求外放,几经起落,辗转朝野,他不禁以“团团如磨牛”的诗句自嘲。然而这还不算什么大的磨难,到了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逝世,哲宗开始亲政,苏轼的灾厄又一次降临了。哲宗此时才十八岁,年少气盛而不谙世事。他也许以往一直不满于祖母的威压,在章惇、吕惠卿等人别有用心的怂恿操纵之下,有心和守旧的祖母对着干,偏要把被废的新法全盘恢复。章、吕等人东山再起,大权在握,开始打击报复元祐旧党。苏轼本来受到旧党猜疑排斥,但是此番新党执政,因苏轼曾经批评过新法,又在旧党执政时期得到过擢升,便被视作旧党要员。他先是被免去翰林学士之衔,贬为英州(今属广东)知州,接着,一月之内三度降职,最后被降为州司马,流放到惠州(今属广东)。此时他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在垂老之年流放岭南烟瘴之地,苏轼自是心情黯然,故他在前往惠州途径鄱阳湖时作了此诗。此诗即作于绍圣元年(1094)八月过南康(今江西星子县)时。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八月秋高,苏轼南下,舟渡长湖,在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是万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再细看,就见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这种萧疏的秋景,和他万里投荒的心境,已经融化为一,读者也不知是秋色触发了他的愁思,还是他的心头的寒风吹饱了征帆,胸间的乌云笼罩着孤山。景与情已经结合成了诗的意象,荡漾出无尽悲的气氛,浸染着读者的心绪。

从这一股氛围里,终于霜钟一样撞出了他撼人心胸的慨叹:“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报国之志犹存,而济世已经乏术了。前句是说的真情,后句却是发的牢骚。苏轼有许国之心,也有康时之术,如《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之哀囚徒,《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之刺官吏,《异鹊》之斥酷吏等。可惜不被重用,报国无门,心中极愤然。用一“虚”字,看似自谦自责,其实是体现着“怨而不怒”的君子气度,而它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感情,却更耐人寻味。

苏东坡是四川眉州人。在他投老之年,投荒万里之外,必会想到越离越远的家乡,亦必会想到自己这把骨头将来还想回到岷山峨嵋那一带。

总之,这是一篇伤秋之作。借秋天的景色,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通篇笼罩着一股愁云惨雾。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的志趣,通过沉郁颓丧的情绪的烘托,相反得到充分表现。读此诗很像洗照片,浸浇一遍,底影就显出来了。

名家点评

清代文学家纪昀:“但存唐人声貌而无味可咀,此种最害事;而转相神圣,自命日高,或訾警辄哂曰俗,盖盛唐之说行而唐之真愈失矣。”“此格易得峭拔。”(《纪批苏诗》卷三十八)

作者简介

编辑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元丰三年(1080)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元祐九年(1095),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