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康望湖亭 编辑
《南康望湖亭》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诗人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是万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颔联写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后两联发慨叹,颈联说的真情,尾联却是发的牢骚,借秋天的景色,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全诗通篇笼罩着一股愁云惨雾,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的志趣,通过沉郁颓丧的情绪的烘托,得到充分表现。
作品名称:南康望湖亭
作者:苏轼
创作年代:北宋
出处:《东坡七集》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别名:望湖亭
八月渡长湖2,萧条万象疏3。
秋风片帆急,暮蔼一山孤4。
许国心犹在5,康时术已虚6。
岷峨家万里7,投老得归无8。
词句注释
1.南康:宋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望湖亭:在星子南吴城山上。
2.八月: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长湖:指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阳湖,其形南北狭长。
3.“萧条”句:意谓所见自然界各种景物都呈现出萧条零落的样子。
4.一山孤:指鄱阳湖中的大孤山。
5.许国:以身许国,为国效力。
6.康时:即“匡时”,救正时弊。宋代避太祖匡胤名讳,以“康”代“匡”。术已虚:政术见解不被采纳,成为虚有、空有。
7.岷峨:岷山与峨眉山,都在四川境内。
8.投老:到老,临老。
白话译文
八月里船过鄱阳,万物景象萧条疏落。
劲急的秋风下,单舟扬帆急驶;
淡淡的暮气中,孤山独峙报国之心还在,救时之策成空。
岷峨故乡相距万里,临老能否归去?
文学赏析
八月秋高,苏轼南下,舟渡长湖,在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是万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再细看,就见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这种萧疏的秋景,和他万里投荒的心境,已经融化为一,读者也不知是秋色触发了他的愁思,还是他的心头的寒风吹饱了征帆,胸间的乌云笼罩着孤山。景与情已经结合成了诗的意象,荡漾出无尽悲凉的气氛,浸染着读者的心绪。
从这一股氛围里,终于霜钟一样撞出了他撼人心胸的慨叹:“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报国之志犹存,而济世已经乏术了。前句是说的真情,后句却是发的牢骚。苏轼有许国之心,也有康时之术,如《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之哀囚徒,《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之刺官吏,《异鹊》之斥酷吏等。可惜不被重用,报国无门,心中极愤然。用一“虚”字,看似自谦自责,其实是体现着“怨而不怒”的君子气度,而它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感情,却更耐人寻味。
苏东坡是四川眉州人。在他投老之年,投荒万里之外,必会想到越离越远的家乡,亦必会想到自己这把骨头将来还想回到岷山峨嵋那一带。
总之,这是一篇伤秋之作。借秋天的景色,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通篇笼罩着一股愁云惨雾。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的志趣,通过沉郁颓丧的情绪的烘托,相反得到充分表现。读此诗很像洗照片,浸浇一遍,底影就显出来了。
名家点评
清代文学家纪昀:“但存唐人声貌而无味可咀,此种最害事;而转相神圣,自命日高,或訾警辄哂曰俗,盖盛唐之说行而唐之真愈失矣。”“此格易得峭拔。”(《纪批苏诗》卷三十八)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