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乡子·送述古 编辑
《南乡子·送述古》是北宋文学家、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下片则述归来怀念之情。友人既已远逝,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表达了词人情真意切的送别之情。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大气磅礴。
作品名称:南乡子·送述古
作者:苏轼
创作年代:北宋
出处:《全宋词》
作品体裁:词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2。谁似临平山3上塔,亭亭4,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5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6,秋雨晴时泪不晴。
词句注释
1.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福建闽侯人。
2.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代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3.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4.亭亭:直立的样子。
5.归路:回家的路上。
6.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白话译文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文学赏析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家之一。他是“豪旷词风”的代表人物,写出了许多跌宕起伏、悲壮大气的词作。他的离情别绪词,也是一改他人的柔媚哀怨,写得情真意切,大气磅礴,《南乡子》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此词中,词人将山塔、秋雨拟人化,以此表达其在临别之际的内心感受,虽无缠绵哀怨,却将读者带入离别的伤感情境之中,表现出词人不凡的文字功力。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开始描写词人在归途中思念友人的情态。“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词人在归途中,一路都吹着凄凉的晚风,令人感到微微的寒冷。夜晚的枕头也有些冰凉了,词人躺在上面辗转反侧而无法入睡。此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渲染了词人此时悲凉的心境。“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如豆的灯光发出微弱的荧荧光芒,窗外的秋雨已经停了下来,可是词人却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静静地流淌。这里选用了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令读者更加直接和真切地感受到词人的思念之苦,令人为他们的分离深感惋惜。
这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景物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其次是衬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
名家点评
南宋文学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八引《复斋漫录》:鲁直记江亭鬼所题词,有“泪眼不曾晴”之句。余以此鬼剽东坡乐章“秋雨晴时泪不晴”之语。
当代词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送述古途中之景;下片,述归来怀念之情。文笔飘洒,情意真挚。“回首”两句,记送行之远。“谁似”三句,记山塔也知送行,极有情味。“归路”两句,记归路风清及归来之无寐。“今夜”三句,记人夜之悲哀,雨晴泪不晴,语意甚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永遇乐·长忆别时
上一篇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