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淘沙·昨日出东城 编辑
《浪淘沙·昨日出东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写探春,上片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下片写探春所见的路景、村景以及人的心境,直至进入神话般的幻境。全词情景交融,春心春景水乳交融,匠心独运,自然天成。
作品名称:浪淘沙·昨日出东城
作品别名:浪淘沙·探春
出处:《全宋词》
作者:苏轼
创作年代:北宋
创作时间:1072年
作品体裁:词
词牌名:浪淘沙
字数:54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⑵。墙头红杏暗如倾⑶。槛内群芳芽未吐⑷,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⑸,雪霁前村⑹。东君用意不辞辛⑺。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⑻。
词句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卖花声”。此词双调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⑵探春:仕女在正月间游宴郊野,称为探春。
⑶暗:色浓。倾:犹倾倒,这里指漫出来。
⑷槛(jiàn):花池的围栏。群芳:各种花草。
⑸绮(qǐ)陌:美丽的道路。敛:聚集、不扬起。香尘: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
⑹霁(jì):雨雪停止后转晴。
⑺东君:掌管春天的来去之神。用意:着意,留心。辞:推辞。辛:劳苦。
⑻绽:花蕾开放。英:花。
白话译文
昨天出东城踏看春情。城外墙上的红杏颜色很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来。而栅栏里的百花尚未发芽,看来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
前面忽然出现一条纤尘洗净的秀丽小路,原来是前村一带雪后初晴。司春之神不辞辛劳,恪尽职守,定然是梅花绽放,向人报告春之来临。
整体赏析
此词上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昨日出东城”,点明探春的时间,以及探春的地点杭州城东郊。“试探春情”,一个“试”字就把探春者的春心欲动的情态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了。“墙头红杏暗如倾”,写探春的第一个光景。从墙头伸出来的红杏色彩绿得如油漫出来了,让人们首先领略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红杏枝头春意闹”(宋代宋祁《玉楼春·春景》)的探春神韵。“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用一对矛盾句,提出初春栅栏内各种花草嫩芽嫩叶未发未露,而栅栏外早已春回大地,为过渡到下片进一步写探春幽情埋下的回环之笔。下片以承延手法与上片呼应,写探春的第二个光景路景、第三个光景村景等,直至进入神话般的幻境。“绮陌敛香尘”,写探春男女们路途上的“春”景。那是一条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那是一条“尽日缁尘吹绮陌,迷却梦游归路”(清代纳兰性德《百字令·绿杨飞絮》),那是一条聚集着探春女子的步履而留下芳香尘之路,似有一点“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唐代沈佺期《洛阳道》)的韵味。“雪霁前村”,写探春男女们进入前村后所见的另一番“春”景。雪止天晴后的前村,留下的便是那被栅栏内冰雪覆盖着,尚未露面吐芽的各种花草与此相映的红楼与红杏,可谓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是回答上片埋伏的景情回环的一妙笔。“东君用意不辞辛”,写探春者全身心地进入到一种美妙的幻境。指挥春日运动之神,是那样留心描绘焕发的春光,又是那样不辞劳苦迎来春心。“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笔锋一转,宕开情丝,引起探春者春心欲动的不仅仅是墙头红杏,绮陌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还有未猜想到的春光最初到来的地方,一眼见到的便是那花蕾刚刚开放的梅花。最后两句画龙点睛,把苏轼追求梅的高贵品格那样一种春心境界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苏轼将春心与春景水乳交融地成篇,实属匠心独运,自然天成。最后两笔妙不可言,毛泽东之词《卜算子·咏梅》与苏轼这首词异曲同工,令人回味。
名家点评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论苏轼词》:苏轼早期所写的一些游赏山水的令词,如该词是苏轼表达的一种游赏遣玩的意兴。
中国苏轼研究专家冷成金《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苏轼》:词作将城内外春光来临的迟速作了对比,以衬心境,寓意高远。一“敛”字将春光与天地融铸在一起,使之具有了青春少女之人格,将春回大地之初的温润、拘涩而又生机勃发的情态渲染殆尽。
苏轼像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上一篇 满庭芳·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