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 编辑

明朝陕国公

郭兴郭兴

郭兴(1330年-1384年),濠州(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名将,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武定侯郭英和郭宁妃的哥哥。

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归顺朱元璋作战四方,屡立功勋。参加鄱阳湖之战,建议使用火攻,大破汉王陈友谅。平定张士诚后,出任镇国上将军、都督佥事,跟随徐达北伐。

明朝建立后,获封巩昌侯,平定四川,镇守北平,巡行边疆。洪武十七年(1384年),去世,获赠陕国公,谥号宣武。

基本信息

编辑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濠州

出生日期:1330年

逝世日期:1384年

主要成就:鄱阳湖大战献火攻计

本名:郭兴

爵位:巩昌侯→陜国公(赠)

谥号:宣武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主词条:红巾军起义、淮西二十四将

郭兴本名郭子兴,因与同时期的濠州红巾军领袖郭子兴同名同姓,故史料多称之为郭兴。

郭兴半身像 郭兴半身像

郭兴是濠州人,年轻时“拳勇有膂力,善骑射”,至正十三年(1353年)时加入郭子兴的濠州红巾军。 当时朱元璋在郭子兴军中逐渐崭露头角,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即马皇后)为妻。 郭兴的父亲郭山甫有相人之术,认为朱元璋之相贵不可言,遂让儿子追随朱元璋,还将女儿郭氏(即郭宁妃)嫁给了朱元璋。 郭兴和弟弟郭英从此转投朱元璋麾下。

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脱离郭子兴自谋发展,带着徐达、汤和、郭兴、郭英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他们沿途逐渐壮大,先后夺取滁州、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又渡江攻占采石矶(在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太平府(治今安徽当涂)等地,至至正十六年(1356年)时攻取了集庆路(治今江苏南京)。 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以之为根据地,自称国公。 郭兴一路随军征战,常担任朱元璋的宿卫,并在攻取集庆一战中有“先登”之功,被授为管军总管。

从平江南

主词条: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鄱阳湖之战、平江之战

至正十七年(1357年),郭兴随徐达攻取常州,又升任统军元帅。 当时,应天府周边形势极为严峻。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南方又有别不花、石抹宜孙、石抹厚孙等一众元朝将领分屯于宁国(治今安徽宣城)、处州(治今浙江丽水)、婺州(治今浙江金华)、衢州等地。 郭兴在此后几年间随军转战,先后夺取了宁国、江阴、宜兴、婺州、安庆、衢州,屡立战功。 朱元璋的势力由此不断发展壮大。

至正二十年(1360年),徐寿辉为部将陈友谅所杀。 陈友谅自立为帝,建立了汉国(陈汉)政权,据有江西、湖广之地。但朱元璋于次年(1361年)亲征陈友谅,长驱直入,攻取了其根据地江州(治今江西九江),迫使陈友谅逃往武昌(治今湖北鄂州)。 郭兴当时亦从征陈友谅,并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时随军攻取了汉国重镇龙兴路(后改称洪都府,治今江西南昌)。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趁朱元璋与张士诚交战,以重兵围攻洪都,却顿兵八十余日不能破城,后闻朱元璋来援,乃撤围而走,至鄱阳湖迎战朱元璋。当时,陈友谅的水军以庞大的战舰“连锁为阵”。而朱军船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朱元璋于是采纳郭兴的建议,改以火攻迎敌,果然连战连胜,屡破陈友谅。陈友谅困守湖内,最终粮草将尽,只得冒死突围,却在混战中被流矢射死。残部在张定边的率领下逃回武昌,拥立其子陈理为帝。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进称吴王,正式建立西吴政权。(张士诚此时亦称吴王,故史家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不久,朱元璋又亲征武昌,迫降陈理,灭亡了陈汉政权。他随后改革军制,撤销了诸翼统军元帅府,改设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 郭兴在攻打武昌的战役中“洒血驰战,多所斩获”,因功被委任为鹰扬卫指挥使,后随徐达攻取庐州(治今安徽合肥)、安丰(在今安徽寿县),“率先陷阵”,大破东吴军。 他在次年(1365年)又南攻湖广,相继攻取襄阳、衡州(治今湖南衡阳)、澧州(治今湖南澧县)、辰州(治今湖南沅陵)等地。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徐达在夺取高邮、淮安等淮东重镇后,又攻入浙西,夺取湖州,继而与常遇春、郭兴、华云龙、汤和、王弼、张温康茂才、耿炳文、仇成、何文辉等将合围平江,经过八个多月的攻城战,最终于次年(1367年)九月攻破平江。张士诚被俘送应天后自杀而死,东吴政权至此灭亡。 郭兴在平吴之役中随徐达转战淮东、浙西,多次“裹创力战,功绩尤著”,升任镇国上将军、大都督府都督佥事。

建功封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史称明太祖。徐达、常遇春则率大军北伐,于当年八月攻入大都(治今北京),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 当时,郭兴随徐达进兵中原,攻取汴梁路(治今河南开封),在明军攻取大都之战期间一直留在河南,率鹰扬卫指挥使于光、威武卫指挥使金兴旺扼守潼关 。潼关号称三秦门户,陕西的哈麻图、李思齐张良弼等元朝将领若想收复河南,必先夺回潼关。郭兴在潼关“悉力捍御”,力抗陕西元军。 元将王左丞曾自河中(治今山西永济西南)来攻潼关。郭兴和于光等大破元军,追奔数十里。

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攻入陕西,命郭兴率轻骑直捣奉元路(治今陕西西安),自率大军继进。奉元守将哈麻图不战而逃。明军顺利占领了奉元路,并改为西安府。 不久,郭兴又随徐达攻取巩昌府(治今甘肃陇西),并留守其城。 他在巩昌招聚流亡,威服境内的西戎、羌夷。

洪武三年(1370年),郭兴被任命为秦王府武傅,兼任陕西行都督府佥事。 是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册封六公二十八侯,并钦定功臣位次。郭兴因“不奉主将之命,不守纪律,虽有功劳,未足掩过”,最终仅被封为侯爵。他位列功臣第十五 ,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巩昌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许子孙世袭,并获赐诰命铁券。

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分兵两路,攻灭了割据蜀地的明夏政权。郭兴隶属于傅友德的北路军,由秦陇南下,从破汉州(治今四川广汉)、成都。

洪武六年(1373年),徐达命郭兴与李文忠冯胜等将领分屯山西、北平等处,准备伺机进讨北元。 不久,郭兴和临江侯陈德兵进答剌海子(即达里诺尔湖,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大败元军,斩首六百余级,生擒同佥兴都等七百余人,缴获驼马牛羊千余头。 后来,郭兴又与陈德、叶昇奏请朝廷,将绥德、庆阳等地的百姓迁入内地。 他在次年(1374年)曾和冯胜、邓愈、汤和被一同召回应天,商议边务,但很快便“复镇北边”。

晚年及病逝

洪武十二年(1379年),郭兴与汤和、陆仲亨周德兴黄彬一同奉旨到临清练兵。 他后来又随徐达“巡抚北边,训练士卒”,至洪武十六年(1383年)被召还应天。

洪武十七年(1384年),郭兴在应天病逝,终年五十四岁。朱元璋为此辍朝三日,追赠其为陕国公,赐谥号宣武。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郭兴被追定为胡惟庸逆党,其世袭爵位被废除。

历史评价

编辑

张廷玉:诸将当草昧之际,上观天命,委心明主,战胜攻取,克建殊勋,皆一时之智勇也。

轶事典故

编辑

郭兴在攻取常州之战中,一连七个月昼夜不卸战甲,以致身上都生出了虱子。

人际关系

编辑
郭兴家族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曾祖

郭参

累赠营国公。

曾祖母

何氏

累赠营国夫人。

祖父

郭聚

累赠营国公。

祖母

赵氏

累赠营国夫人。

父亲

郭山甫

累赠营国公。

母亲

韩氏

累赠营国夫人。

同辈

长兄

名不详

早夭。

次兄

名不详

福建都指挥使。

四弟

郭英

武定侯,赠营国公,谥号“武襄”。

幼弟

郭德成

骁骑舍人。

姐妹

郭氏

嫁明太祖朱元璋,宁妃。

——

配偶

汪氏

巩昌侯夫人。

子辈

长子

郭景仪

征五开时,去世。

次子

郭振

生平不详。

三子

郭宗

生平不详。

四子

郭官僧

生平不详。

亲属参考资料:

史料索引

编辑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九》

《明名臣琬琰录·卷四·陕国宣武郭公神道碑铭》

后世纪念

编辑

刻满了云龙纹饰的郭兴墓碑刻满了云龙纹饰的郭兴墓碑

2011年,大报恩寺遗址附近发现一块云龙纹饰的石碑,十分精美。石碑立于1865创意产业园中一个正在改建的厂房内,中央竖着刻了“大明敕赐陕国公神道碑”十个大字,被确认为是郭兴的墓碑。

下一篇 顺妃

上一篇 充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