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国公 编辑
曹国公,公爵位第一等,历朝封曹国公者凡11人。其中出名的有唐朝徐世勣(隋唐演义中徐茂公)、金朝完颜雍、明朝李文忠。
其中成世系的是明朝曹国公。明太祖朱元璋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封李文忠为曹国公,洪武三年(1370年)李贞由恩亲侯进爵曹国公,父子同爵。后李文忠之子李景隆袭父爵封曹国公。至永乐二年(1404年)被明成祖朱棣削去爵位,从此断了世袭。
徐世勣
徐世勣
《隋唐演义》徐茂公
李渊下诏封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不久加授右武侯大将军,改封曹国公,赐姓李氏。后来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
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显庆二年(657年)奉旨与许敬宗、苏敬、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总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韦温
韦温(?-710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外戚大臣,唐中宗朝宰相,韦皇后堂兄。
《旧唐书》载:礼部尚书兼扬州大都督、曹国公韦温为太子少保兼扬州大都督、同中书门下三品。
《新唐书》则载,他是鲁国公。
韦湑
韦湑,韦温的弟弟。《新唐书》:韦温初试吏,坐赃斥。神龙初,擢宗正卿,迁礼部尚书,封鲁国公。弟韦湑,自洛州户曹参军事连拜左羽林大将军,曹国公。
赵元俨
赵元俨(985~1044)宋太宗第八子,宋太宗时期封周王。宋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封泰山,改昭武、安德军节度使,进封荣王;祀汾阴,加兼侍中,改镇安静、武信,加检校太尉;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坐侍婢纵火,延燔禁中,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仁宗为皇子,加太傅。历横海永清保平定国节度、陕州大都督,改通王、泾王。
宋仁宗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天圣七年,封镇王,又赐剑履上殿。明道初,拜太师,换河阳三城、武成节度,封孟王,改永兴凤翔、京兆尹,封荆王, 庆历四年正月薨,赠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燕王,谥恭肃。
完颜雍
金世宗完颜雍(1123年―1189年),原名完颜褒,女真名乌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金睿宗完颜宗辅之子,母贞懿皇后李氏,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年―1189年在位,对金朝中期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
皇统间,以宗室子例授光禄大夫,封葛王,为兵部尚书。贞元三年,东京留守,进封赵王。正隆二年,例降封郑国公,进封卫国公。三年,再任留守,徙封曹国公。正隆六年(1161年),登基为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正月二日,完颜雍病逝于中都宫中的福安殿,享年六十七岁。
蒲察按补
蒲察按补,金睿宗完颜宗辅的钦慈皇后蒲察氏的父亲。金睿宗没有当过皇帝,他的儿子完颜雍即位,为金世宗,追封他为金睿宗。并追封他的生母完颜宗辅的妾侍李氏为贞懿皇后、完颜宗辅的正室蒲察氏为钦慈皇后。蒲察氏的父亲蒲察按补追封太尉、曹国公。
完颜习不失
完颜习不失(?-1123年7月),习不失本作辞不失,后定为习不失。完颜乌骨出之次子,金昭祖完颜石鲁之孙。死后,追封开府仪同三司,曹国公。大定三年,进封金源郡王,配享太祖庙廷,谥号忠毅。
李贞
李贞
朱元璋幼时,亲戚都比较贫寒,惟有李贞家还能吃得饱饭,经常接济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称帝后,在所有亲戚中,对李贞一家最格外照顾。朱元璋不仅让李贞“敕免常朝,赞拜不名”,还特许他穿五爪金龙的龙袍。李贞年纪大了以后,朱元璋为了方便每天都能看到李贞,就把皇城内城的一套房子赐给了他。朱元璋不仅自己经常去李贞家,皇太子、诸王也经常去李贞家。李贞自己都说“衣冠焜燿于三世,恩泽滂沛于一门,揆今食禄之家未有过于臣者”。
李贞是朱元璋称帝后唯一一个活着的同辈亲人。李贞病危的时候,朱元璋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到李贞的家里,握住李贞的手说:“还认识我吗?”,李贞仰着面对着朱元璋哭,朱元璋也不禁哭泣。朱元璋回宫后,派去询问李贞病情的使臣络绎不绝。李贞去世后,朱元璋为李贞“辍朝三日”,并“车驾临奠”。李贞出殡那天,朱元璋又去了李贞的家里,望着李贞出殡的队伍哭。
附:《明太祖实录》中关于李贞的文章:李贞对骤然而来的富贵,常不自安。他说:“一旦富贵而忘贫贱,君子不为也。”平时他穿衣服仅求适体,不求华丽,所食饭菜唯取适口,不求奢侈。朱元璋常常送给他衣服,但他穿坏了的一定要缝补好再穿。他还经常向子孙恳切地叙说那些他还是一个普通农民时的情况。在朱元璋的亲属中,李贞年最长,他认为应该给子孙们做个榜样。他说:“今上方以勤俭化天下,吾为戚里之长,苟为奢靡,何以劝率家人!”
庚戌,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李贞薨。贞世居泗州盱眙县,后徒临淮之东乡,性孝友,敦约谦谨,尚皇姊长公主。元季,中原鼎沸,贞见里人有广其田宅,厚自封殖者,辄叹曰:“此何时也,乃欲为富家翁耶?”遂捐家资,椎牛豕,具酒食,会乡里约,守望相助。居无何,乱兵入境,时淮东犹为元守,贞因挈家避地淮东。久之,闻上在滁阳,乃携其幼子文忠西奔,出入乱兵中,草食露宿,几不能存活,日夜吁天,冀保完父子。逾一月,始达滁阳见上,时甲午冬十有二月也。上见之大喜,衣服供具之甚厚,贞父子自庆幸曰:“吾与汝脱离祸乱,得至于此,可谓再生矣。况又得所依恩幸之厚,其何以报?”文忠时年十六,沉毅有智勇,上甚爱之,曰:“吾甥犹吾子也。”教养之备至,命从征讨。岁戊戌,天兵下严、衢、婺、处诸郡,命文忠开阃于严州,以经略郡县之未附者,贞自金陵往就养。乙巳,张士诚遣其部将由乌石山犯严州及诸暨,经两月不解,严人大恐,贞心不自安,乃权掌军务,令文忠引兵击败之,六日而还,人赖以安。丙午,上大发兵,平两浙,命文忠以所部兵水陆并进,取杭州,贞复权掌军务,兵出桐庐,俘其守关之卒,送居严州,俘卒至严,见城中劲兵悉出,阴有叛志,贞觉之,因飨其众,至醉悉擒之,械送于京师,上甚喜。文忠兵所向,无弗下者,杭州平,留文忠镇守,贞复来就养。又为洪武元年,上即皇帝位,封贞为恩亲侯。初,贞将避兵淮东而皇姊薨,权厝里中。及是,上念之不已,追封为孝亲公主,敕有司其丧礼还葬于先陇。贞时在杭,上思见贞形于梦寐,时遣中使问起居。三年,上欲朝夕见贞,赐第于内城西遍,召贞就第,加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追封孝亲公主曹国长公主。贞年近七十,既就第,敕免常朝,赞拜不名。上幸其第,锡宴,皇太子暨诸王亦常往存问,贞局蹐不自安,但以手拊心曰:“恩义深重,言莫能报。”是时,北方既平,余众遁走沙漠。五年,上命将出师殄之,授文忠征虏左副将军以行,师出岭逾五月,捷音未至,上颇以为忧,召贞入便殿谕意。贞进曰:“天生圣人承中华之运,陛下洪福齐天,海内尽归职方,彼元氏区区余孽,假息沙漠,不足忧也。捷音行且至矣,愿勿劳圣虑。”未几,文忠果奏凯而还,车驾复幸贞第,锡宴欢甚,贞以表谢,并辞禄赐。表曰:“臣伏蒙圣恩,以孝亲公主之亲宠赐府第,自揆何能叨荣至此?臣生长田畴,服勤稼穑,惟知食力,何望显融?初年特蒙仁祖皇帝不以臣之庸愚,俾居子壻之列,久在侍下,抚教之恩,思之无穷,报之罔极。继而中原兵起,室家无存,独携幼子避难他方,寄迹于豺狼之区,奔走于荆棘之地,命危朝露,岂意生全。钦惟陛下兴师仗义,应天顺人,握乾符而兴帝业,奋神武而拯黔黎,四海归心,群雄率服。臣之父子幸遇圣明,脱涂泥于衽席,济垂绝而更生,收养掖庭,待以肺腑,臣之幼子文忠蒙然童穉,承再造之恩,扶树教育,俾成立,指授神筭,镇守边陲,未效纤毫,以禆圣治,是犹萤爝之光依于日月,蚊蚋之响附于雷霆,以致武功之成,亦预分封之例,禄食一品,位列上公,下至愚騃小孙景隆亦叨职于侍卫,衣冠焜燿于三世,恩泽滂沛于一门。揆今食禄之家未有过于臣者,缅思往时之艰苦,岂思之荣华?尺寸丝毫,莫非帝力,陛下怜臣之老,赐以免朝,悯臣之愚,待以殊礼,屡蒙车驾之幸临,时沐皇储之眷顾,宠锡每颂于天府,爵禄复厚于子孙,恩意之隆,言辞莫罄。方今朝廷清明,法度具举,官不虚设,禄无幸食,臣每存知足之戒,恒切盈满之惧,臣之俸禄在所当辞。伏望圣聪俯察微忱,准臣所请,庶几情悃之获伸,稍逭素餐之深愧,臣自怜衰迈,补报无由,伏愿陛下寿同天地,宗社尊安,裕绵福祚之长,永乐太平之治。”盖贞以国家为念,子虽在侧,有晨昏之奉,不以为喜,或奉命征伐四方,久劳于外,亦不以为忧,其笃于忠诚如此。是年春三月,文忠扈从秦王、晋王之国,至六月还,仅五日,贞得疾忽不能言。上闻大惊,即幸其第问疾,上执贞手问曰:“还识朕否?”贞仰哭以对,上洒泣呜咽不能止。有顷,上还宫中,使相继问遗。至是薨,年七十有六。上震悼,辍视朝三日,车驾临奠,追封陇西王,谥恭献。十有二月庚申,葬于盱眙县灵迹乡斗光山之原,从长公主兆。发引之日,车驾复往,望哭于西城楼。长公主性至孝,未下嫁时事父母善承旨意,甚钟爱,既嫁,助贞治家,尤极勤俭,事舅姑恭顺,好修善行,平居鲜食荤肉,夜则礼北辰,日以为常,前贞二十八年薨,临薨之时,神识不乱,端坐而逝。贞继配陈氏,封淑德夫人,贞笃于孝敬太夫人,性严贞,微忤其意,辄加叱责。贞尝侍食,值太夫人怒投其食器于地,贞徐拾之,食如初,恭敬愈至。有弟四人,父既没,求分财异居,贞语之曰:“父没而母在,苟分财异居,老母得无不可于意乎?先人田庐俱候老母百岁后,随所欲取之,吾不较也。”诸弟皆愧服。及贵显,姻族有流遇外方者,必请于上而收之。尝言:“人之生世,贫贱富贵当不改所守,一旦富贵而忘贫贱,君子不为也。”平生衣取适体,食惟适口,上不时赐衣,弊必缉之,虽一带弊亦必藏以待用,或奉养太丰,辄不自安,召子孙集于前,恳恳言未遇时事以晓之,曰:“吾家素凉薄,叨沐上恩,以至于此,虽日日羙食盛馔,何患不继?然奢靡之事,吾性所不喜也,今上方以勤俭化天下,吾为戚里之长,苟为奢靡,何以劝率家人?汝曹念之。”其俭约盖本于所性云。
李文忠
李文忠
李文忠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尝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史称“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师事金华范祖乾、胡翰,通晓经义、能诗善歌,恂恂若儒者。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人。
曹国公
他器量深沉,变化莫测,临战意气风发,遇大敌胆气益壮。为人忠直,尝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又劝朱元璋少杀人,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洪武十七年(1384年)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次第三。赐葬钟山之阴。
李景隆
李景隆(?--约1424年)小字九江,明太祖朱元璋姐孙、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洪武十九年(1386年)袭父爵封曹国公,喜读兵书,多次赴湖广、陕西河南练兵。曾掌管左军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重用。
李景隆
最初当朱棣知道李景隆的部署时,就说他有五败,“军纪不明,威令不行,一也;北平严寒,南卒柔脆,不能犯霜冒雪,二也;士无嬴粮,马无宿藁,不量险易而深入,三也;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智勇俱无,四也;刚愎自用,不听忠直,专喜佞谀,部曲离心,五也。”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师自瓜洲渡江,十三日,直逼南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金川门降燕。此时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史称“金川门之变”。成祖即位,封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朝廷有大事,以他为首主议,诸功臣都愤愤不平。永乐二年(1404年),李景隆被副都御史陈瑛等告发“在家坐受阁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景隆子)多立庄田,蓄童仆成千,意叵测。”上藉其家产,下李景隆於狱。后削爵。景隆绝食十日不死,约卒于永乐末年。
世袭爵位
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晜孙(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恢复李家的爵位。李性死后,叔叔李沂袭爵。
李沂之子李庭竹袭爵。李庭竹,屡典军府,提督操江,佩平蛮将军印,镇湖广。
李庭竹之子李言恭袭爵。李言恭,字惟寅,好学能诗,折节寒素。守备南京,入督京营,累加少保。
李言恭之子李宗城袭爵。李宗城,少以文学知名。万历中,倭犯朝鲜,兵部尚书石星主封贡,荐宗城才,授都督佥事,充正使,持节往,指挥杨方亨副之。宗城至朝鲜釜山,倭来益众,道路籍籍,言且劫二使。宗城恐,变服逃归。而方亨渡海,为倭所辱。宗城下狱论戍。
李宗城之子李邦镇袭爵,直到明朝灭亡,废除爵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