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捉刀人 编辑
捉刀人,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捉刀人原指曹操,泛指具有威慑力的英雄人物;后指拿着笔的旁侍(捉:握、拿。刀:此处指修改竹木简错字的小型工具),引申顶替人做事或作文的人。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宾语、定语等。
中文名:捉刀人
拼音:zhuō dāo rén
近义词:代人捉刀
注音:ㄓㄨㄛ ㄉㄠ ㄖㄣˊ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
语法功能:作宾语、定语等
后人由此典故剪裁“捉刀人”作为一则成语。
第二天,南匈奴使臣前来拜见,崔琰这个假魏王接见了他,曹操则扮作魏王的侍从,手持一把大刀,站在崔琰的身侧。曹操虽然扮作了持刀的侍从,但他的威势还在。他两眼直紧盯住南匈奴使臣,南匈奴使者一接触曹操的眼神,总有一种震撼的威势,让他心中觉得忐忑不安。会见结束后,曹操想了解一下今天让崔琰假扮自己的效果,便派人去问南匈奴使臣:“你看魏王这个人怎么样?”看来曹操是挺不自信的,用崔琰代替自己,到底还是不放心,就派了个间谍去探探口风、问问感受。南匈奴使臣想了想,回答说:“魏王气度恢弘,风采绝世,确是大国人物。可不知为什么,在我的感觉中,魏王身边的捉刀人身上有一股慑人的气势,他才是一个真英雄。”曹操听了禀报,心中非常后悔。他觉得这个南匈奴使臣很有眼光,似乎已看穿了自己找替身接见的事。曹操怕授人以柄,就在使臣回去的路上,派人将他杀了。
“捉刀人”意义后来发生了改变。上古的人以刀为笔,竹木简出现后,又用刀修改竹木简上的错误,因此,“捉刀人”就演变成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也称代替别人做事的人。
“捉刀人”,关键在于“看透不说透,才是好朋友”,要是说透了,估计后果很严重。清朝高士奇、查慎行曾为康熙捉刀,人家不说,也就活得好好的。沈德潜为乾隆捉刀,沈德潜死后,其门人整理他的文集时把他为乾隆捉刀的诗作也收了进去,令乾隆大为恼火,将其抄家。可见,代人捉刀,这种事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