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体 编辑
结体,是书法术语,指汉字书写的间架结构。笔法、结体和章法是书法技艺的三个要素。
作为受汉文化影响的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在书写本国文字的时候,也存在结体问题。日本的片假名、平假名,朝鲜半岛通行的谚文都需要精心结体才能书写得更为美观。
平行四边形法则
1、传统法则及习字手段
在历史上书法大家所留世的书法论述中,专讲行书结体的论述并不多见,考虑到行书实为楷书的快写之体,思考一下楷书的结体法则很有助于对行书结体的理解。小的时候在学校上大字课(即毛笔字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汉字是方块字,要写得四四方方、横平竖直,这应该是汉字楷书解体的基本法则了。继而翻阅一些书法字帖,讲的无非是“平正、对齐、避让、穿插、匀空、俯仰、左小齐上右小齐下、上盖下、下托上”等等,因单个字体的组字结构不同(比如左右、上下、左中右、上中下、包围、半包围、独体字等结构)而各有所指,应该说这些规则很好的指导了楷书的临习,但是行书作为楷书的快写变形体,仅依靠这些规则觉得很难把握和理解各名家的行书结体。
启功先生早年发现的黄金分割结体法,把一个正方形的四个方向按黄金分割率(5:8)找到了一个方块里的四个黄金分割点,当一个字的主要笔画都经过这四个点时,这个字写出来就中宫收紧,外势伸展,故而字形妍美漂亮(详细请看启功先生的专题论述)。但是这个法则仅仅描述了主要笔画要经过某一点,但是这个笔画从哪里起笔,又在哪里止笔,却无法判定,尤其在指导行书结体上感觉难以应用。
2、传统法则所解决不了的问题
(1)解决不了行书的变形问题。相对来讲,同一个书法家对于一个具体的字,在楷书中的变化是细微的,甚至在不同的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其变化也不是很大。但是在行书里,即使在同一篇作品中,同字异形往往是书家所刻意追求的,其变化是很大的。
(2)解决不了笔画的起止点。行书比楷书更注重章法的谋篇布局,上下字的连带关系直接影响着整篇作品的气势,一个字在一个作品中同时出现几次,上下启承的字不一样,所在的位置不一样,字形变化很大,用传统的楷书结体法则和启功先生的黄金分割法都无法解决行书里各字笔画的起止点问题。
发现与完整描述
1、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发现
最近研习郭沫若先生的字帖,突然发现郭老的字结体很有特点,几乎每个字都是有两三个很标准的平行四边形按照某种角度(大部分是60-120度角)简单的组合。
2、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完整描述
以汉字的“方块字型”为基础,以上下左右对边或对角相呼应所形成的平行四边形为基本造型单元,同时考虑传统结体法则中的“重心稳固、平正、对齐、匀空、避让、穿插”原则,把一个汉字分解为2-3个平行四边形以一定角度相交插的汉字结字法。
法则的意义作用
1、能迅速把握名家行书字体的特征,便于识帖、记帖和默临,也就是说容易入帖。以前练字,大多用九宫格和米字格,近年来又有人发明了回宫格,用这种方法练字临帖,在哪个地方的笔画就在哪个地方下笔,所以比较容易摹仿的像,但是一旦脱开这种习字纸就很难把握,离原帖字形相去甚远了。这是由于利用这些习字纸只能机械地还原原帖笔画的位置,而不能有规律地理解每一个字之中各个笔画的内在关系,而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就能把一个字分解成2-3个大块的相互关系,便于理解和记忆。
2、把握这个原则,容易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也就是说容易出帖。书法的艺术风格是从多方面表现的,从布局谋篇、笔法的方圆藏露,从毛笔的软硬到用墨的干湿浓淡,以及受何名家的影响,受何种字体的影响,偏重于帖学还是偏重于碑学等等,但由字体间架结构的变化也是书法艺术风格的重要艺术体现。但从结构上来说,各个名家中有胖有瘦,有正有崎,有稳有险,重心有高有低,但归根结底不过是平行四边形自身形状、角度和相互交叉角度造成的,如果把这些元素稍加变化,便能转换成为一种新的风格。
结体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